明末萬曆時期中日戰爭,明朝4萬士兵爲何能戰勝20多萬的日軍?

李蕾

看題目都想笑,明軍怎麼可能出動4萬兵力,要知道,萬曆抗倭援朝之役是憑藉國力把日本人給壓下去,再加上豐臣秀吉死的早加速了日本的撤軍。

實際上日本總共動員了十多萬部隊,根據《中國通史》給出的數據是14萬多。而且日本當時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說小西行長還向明軍通風報信。而且明朝也不是就4萬多人入朝參戰,而是前後動員了差不多20萬部隊,並且損失巨大。
《中國曆代戰爭史》


的數據,可見聯軍兵力是佔優的,達到三比一的優勢。不過可以推測,聯軍當中必然是明軍佔大頭,畢竟“孝子”太弱雞,得有爹罩著才行。
《試論壬辰戰爭對明朝的消極影響》



《明代中朝關係史》

由此可見,明軍在戰爭當中總共動員了20多萬軍隊,靡費580多萬兩,損失將士7、8萬人。由此可見,援朝之役並不像某些人吹噓的那樣輕鬆加愉快。
《萬曆援朝逐倭探微》


,也記錄了明朝動員了超過20萬的部隊,並消耗了大量的糧餉。
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壬辰倭亂與明人抗倭援朝》
,文中也體現了明朝前後動員20餘萬軍隊入朝參戰。

而且明軍也沒錢禍害朝鮮老百姓,搶掠糧食財物,拿朝鮮姑娘暖被窩的事也不少,就是不知道“借腦袋領軍功”的事有沒有。當然,這是韓國一位教授的論文,可以用來參考,從韓國人的角度來了解一下朝鮮人對明軍的看法。文中提到了明軍經過碧蹄館失利以後變得畏手畏腳,並毆打虐待朝鮮官員。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從明代抗倭援朝戰爭看女真的崛起》



《邢玠與明代抗倭援朝戰爭》

由此可見,援朝戰爭除了讓明軍損失了大量的兵員、靡費糧餉數百萬兩以外,還加重了社會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努爾哈齊也藉此機會養精蓄銳,快速崛起。

總體來說,抗倭援朝戰爭明朝勝利有兩個因素:第一,戰爭比的是國力,明朝的國力遠強於日本,再加上明朝和日本都是處於一個檔次的,所以明朝沒有不勝的道理;第二,日本並不是鐵板一塊,從參戰的大名到底層軍士,都有不少厭戰情緒,比如說有不少日本人主動向聯軍投降,小西行長還向聯軍通風報信,所以豐臣秀吉一死日軍紛紛撤退回國,最後豐臣秀吉打下的產業也被德川家康接手。

好了,就說這麼多。


北洋海軍陸戰隊

準確的講,那場戰爭不能叫中日戰爭,應該叫萬曆抗倭援朝戰爭。

這是東北亞第一次國際戰爭,也是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近代化火器戰爭。

戰爭主要參與者是中國、朝鮮、日本三方。

戰爭以日本對朝鮮的悍然侵略開始,以日本的可恥失敗而結束。

這其中,大明朝的參戰,起到了扭轉乾坤的重要作用!堪稱再造朝鮮!

這場戰爭,前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592-1595年),明軍,由大將李如松率領,總兵力4.3萬人。第二階段(1597-1598年),明軍兵力初期為4萬人,後增至8萬人左右,在最後階段增至15萬人。

而日軍總兵力,第一階段有九個軍團共20萬人。第二階段,約有14萬人。

從雙方傷亡情況看:明軍總傷亡,應該在2-3萬人之間。日軍傷亡保守估計應該在8萬人左右。

可以看出,明軍總兵力在絕大部分時間比日軍要少得多。傷亡卻小的多。為什麼?明朝戰勝日本靠的是什麼?

佛朗機

第一,靠大炮,靠火器。

明朝上下對於出兵抗倭援朝非常重視,出兵之前,派出專使赴朝鮮戰場實地考察。經過考察,認為日軍所擅長的,就是“鐵炮”,也就是火繩槍。所以建議明軍入朝,要多帶藤牌、鳥銃、大炮。

日本從葡萄牙人那裡,見識了火繩槍的威力,於是仿製生產,靠著日本人的小聰明,造出了精良的火繩槍,精準無比,自以為天下無敵。卻不知道世上竟有大炮!於是在明軍大炮的轟擊之下,瞬間崩潰。平壤之戰,明軍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火炮數百門,“在距城5裡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超過1萬餘人的損失。

虎蹲炮

這場戰爭,明軍與日軍均已大規模使用火器,但兩國的指導思想截然不同。明軍重視大炮,日軍重視火槍,結果顯而易見,槍是無論如何幹不過大炮的。

像明軍這樣的近代化火器部隊,專門剋制步兵,最怕的是騎兵衝擊。偏偏日本以步兵為主,騎兵極少。所以面對明軍的火力打擊,死傷慘重,卻又無可奈何。

第二,靠騎兵。

明軍此次參戰,第一階段兵力,主要包括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另有川軍5千作為後援。

遼東鐵騎、宣大精騎,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騎兵。這兩萬六千騎兵,實際上是大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了。按照一騎當五步的原則,2萬6千精銳騎兵,足以抵擋12萬人的步兵了。後來的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

注意,明軍騎兵的鐵甲,棉甲+鐵臂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侵朝日軍,幾乎沒有騎兵部隊。步兵對騎兵,天然處於劣勢。所以才會在碧蹄館戰役中,3日軍與3千明軍打成平手。

實際上,朝鮮地形多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騎兵的戰鬥力。如果是在平原曠野,先拿大炮轟他孃的,然後大明鐵騎摧枯拉朽發起衝鋒,一戰就足以摧毀十多萬日軍了。

第三,靠士卒勇猛、能征慣戰。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往往多年戰爭之後,會誕生一支或多支戰力強悍的鐵血之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軍隊是打出來!人民解放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8年奮戰,建立新中國,打了多少仗,才鍛造了朝鮮戰場上的世界最強步兵!

明軍也一樣,援朝抗倭之前,李如松指揮明軍剛剛平定了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寧夏哮拜叛亂。此前多年與蒙古、女真作戰,久經沙場、兵鋒正銳。

綜上所述,可知,明軍以少勝多,主要靠的是騎兵加大炮,靠的是將士勇猛

多年以後,面對後金的進攻,明軍只有火器,沒有騎兵,更沒有勇猛的將士。失敗,似乎已經註定。


上將噯福斯

關於這一點,你就要去問一下當時的日本大魔王豐城秀吉了,就問他,當時他哪來的膽子去進攻朝鮮。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豐成秀吉這個人原先只是一個小小的奴隸,是替織田信長刷馬的,後來一步的做到了大佬的位置,並最終取代了織田信長,從他一路奮鬥歷史來看,這個人是有野心的。

在統一日本以後,當時整個日本國內已經無處可用兵了,豐臣秀吉就把目光投向了日本海的對面朝鮮。

豐成秀吉自己是有依據的,那就是當時有很多人到中國的東南附近進行搶奪,掠奪俗稱的倭寇,當時中國東南不同於中國北方要長期對付少數民族,這個時候中國東南的整體的軍備是鬆懈。

豐臣秀吉曾經仔細的詢問了這一些倭寇說當時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怎麼樣,他們通常告訴分成秀秀就是啊,沒什麼,隨便亂打打就行了,實際上活著的人,是搶到財寶逃回來的,沒活著的全部死在了中國大陸上。

最後豐臣秀吉決定攻擊朝鮮。

但是很快他就知道了什麼時候情報不足會導致怎麼樣的後果。(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日本軍隊本來是滿懷希望的,認為,中國軍隊嗎?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只要把朝鮮打下來,中國人不敢跨過鴨綠江,跟我們作戰。

但是很快現實打了他們最響亮的一個巴掌。當時派出去支援朝鮮作戰的這4萬大軍,實際上不止四萬,後面陸續增派了5萬左右,而且還沒有把做後勤的那些人算進去,最支軍隊全部都是北方長期跟當時的遊牧民族進行作戰的整個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

這支軍隊精銳到什麼程度?當時戚繼光在東南進行倭寇的剿除戰略的時候,倭寇已經全部打光了,這個時候對於戚繼光來說,已經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當時大明王朝最高政府決定,命令戚繼光北上,跟著駐防在邊關的那些軍隊一起鎮守長城,但是當北方的鎮守邊關的軍隊看到戚繼光的軍隊之後,是嗤之以鼻,你們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仗。

因為在當時投入北方軍隊的作戰的物資要比投入到南方要多得多,北方駐守邊關的士兵也都是最精銳的士兵,雖然戚繼光你在南方打的很漂亮,但是北方的士兵可以明確的告訴琪琪光說你那都是小打小鬧,真正要刀頭舔血,來我們北方混混。包括後來戚繼光率領自己的軍隊在北方適應下來之後,這支軍隊就再也沒有回調到南方,而是直接駐防在了北方。

大明王朝是將自己全部的精銳力量全部調集到了北方,而這支軍隊隨後就進入朝鮮,幫助朝鮮抵抗日本侵略。

這一下子軍隊的層次就噌噌的往上長了好幾個檔次,與此同時,由於這支軍隊一直駐紮在北方,所以軍隊裡面騎兵的成分比較多,最巔峰的時候,他裡面的騎兵數量可以達到40%到50左右,但是反觀這個時候,日本由於他地域上面的限制,所以他的騎兵數量特別少,騎兵無論在冷兵器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是步兵的天然剋星。

這下子,日本人在軍隊上面就弱了三分。當然這個時候日本手裡是有王牌的王牌是什麼?他的火繩槍還有日本人發明出來的三段擊。

但是大明王朝這個時候還處於巔峰狀態,雖然說已經有一些衰弱的症狀,但是不影響他吊打小朋友,你有火槍是不是,我告訴你我有大炮。

大明王朝這個時候的大炮可以說是制衡日本的一個重要殺器,17世紀左右,當時的葡萄牙殖民者將火器,也就是火繩槍帶到了日本,但是坑爹的是葡萄牙殖民者並沒有將火炮的技術傳給日本。

由於這個時代沒有發明膛線,火槍的命中率特別的低。這個時候,為了能夠增加火槍的殺傷率,日本士兵要站成一排,結果一顆大炮扔出去,那種酸爽,我估計沒人敢信。

與此同時,讓大家感到比較驚訝的是,這個時候明朝的海軍仍然還是具有優勢的,並且在海上多次截殺日本人的艦隊,使日本人苦不堪言,有人說這是胡說吶,請大家去看一下鄭和的艦隊,這個時候大家就明白明朝的艦隊有多麼強悍,即便是吃老本兒,把那寶船開出來,也直接能加小日本兒的那些破爛漁船給揍沉。

所以說,雖然看上去只有4萬人對抗20萬日本軍隊,但事實上,這支軍隊無論是在戰術指標上面,還是軍隊的戰術素養上面,都遠超這一批日本士兵。相比較而言,這一群武裝到牙齒的明朝的士兵,面對的是一群只剛剛拿起武器,想要搶奪東西的一幫暴民,吊打他們,還是沒有壓力的。


漩渦鳴人yy

戰勝的原因很多,不過糾正一個地方,四萬打敗的是十五萬,最後明軍在第二次入朝的時候是累積到7萬,日本有14萬人。


當時明軍之所以乾的過日軍,無非有以下幾點:

火炮眾多

說句特別傷感的話,雖然咱們國家那個時候火繩槍不少,但是和日本的比,質量還是不行,一方面是人家資源短缺,好不容易造個武器一定得耐用,另一方面也是兵造局的腐敗問題。不過雖然火槍不行,但是明軍炮多啊,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有大將軍炮、二將軍炮、各種佛郎機炮、虎蹲炮、百子連珠炮、滅虜炮等等。這東西不但火力大,而且射程遠,所以往往不用和日軍交火,直接單方面轟炸就可以了。而日本就比較慘了,沒有幾門炮,還大多安在安宅船上,和明軍一比,火力優勢就沒有了。


補給線和補給

日本是跨島運輸物資,中國是陸路運輸加海運(第二次),再加上當時李朝是附屬國,為了進貢這個邊境通道修的非常好,因此路上運輸還很快捷。在海運上,中國用的是帆船,日本的是槳船,速度一比結果可知。因此中國總能比日本更快的得到補給,並且還能憑藉海軍優勢劫了日本的補給。再有就是兩國國力相差懸殊,中國大國耗得起,日本可就撐不住了,本來仍舊不多,大部分勞動力還都來打仗了,吃不吃的吧,一目瞭然。


近戰裝備

中國這個時候還踩著張居正改革的尾巴,國庫充盈,軍備富足,士兵的裝備都是很棒的,人手一套棉鐵甲,防禦力槓槓的。而日軍的足輕最多就倆鐵護胸,其他地方都是竹甲,一刀碎的那種,這兩邊打起來,日軍砍明軍一刀沒事,明軍砍日軍一刀就要命了。

總的來說,明軍贏得很正常,本來綜合國力就就強大,沒什麼很值得大寫特寫的,要說萬曆三大徵最精彩的,還是播州之亂。


火器工坊

第一,萬曆中期,明朝還很強盛,萬曆皇帝這時雖說開始不上朝,但是國家大事絕對過問,出兵朝鮮是萬曆親自拍板,還從內庫出錢,不耗國庫,憑著萬曆一毛不拔的性格,難能可貴了。

第二,鎮守北方的李成梁還能打,他兒子李如松更是牛人,萬曆皇帝這時清醒得很,首先選派李如松,帶領最能打的關寧鐵騎去朝鮮,後期選名將麻貴,劉鋌等,這些都是長期戰鬥在第一線的悍將驍騎,在當時可說是明朝最強大的軍隊。大明的軍事勝利首先要感謝萬曆皇帝的知人善任。

第三,明朝將領使用的武器也是當時世界一流。明朝軍隊裡裝備都是世界最先進的佛郞機大炮,火炮一響,死傷大片。號稱日本戰國名將用的還是火繩槍,火槍哪是大炮的對手。裝備先進的明軍在人數佔優的日軍面前毫不認慫,上去就搞,打得日軍鬼哭狼嚎,丟盔卸甲。那些吹得上天入地的戰國武將,個個在李如松,麻貴手下,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

第四,明朝君臣一體,政通人和,萬曆皇帝這時頭腦還算清醒,大明將士們也不怕死,朝鮮君臣萬眾一心,佔盡主場優勢,而日軍失道者寡助,客場作戰,太閣豐臣秀吉昏庸無道,國內大名都生厭戰叛亂之心,豐臣政權中,武斷派加藤正清等,跟文臣派石田三成等,鬧得水火不容,這些人在朝鮮戰爭中互相傷害,牽掣,嚴重消弱了日軍的實力。豐臣秀吉死後,雙方的矛盾激化,為豐臣政權的滅亡埋下禍根了。


大俠獨狐求敗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談到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這是一場中國人不大愛提、朝鮮人老覺得是他們自己打贏的、日本人避重就輕的一場仗。這場仗裡面,先是日本人把棒子趕到鴨綠江邊,然後明朝軍隊在朝鮮國王哭著喊著的哀求下,又把日本人打成了哈士奇。那麼問題來了,在國內牛氣哄哄、在朝鮮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是怎麼被人數少於自己不少的明軍打的沒脾氣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兩個:數量不夠,質量來湊。質量分為兩個層面:裝備和兵員素質。

先說裝備。此時日軍使用的裝備,基本上還都是冷兵器,火器只有鐵炮。但是這個鐵炮並不是真的大炮,而是鳥銃而已。相比於日軍,明軍已經列裝了火炮,主力部隊遼東鐵騎更是人手一把三眼神銃,火器已經貫徹融入進了明軍的基本戰鬥序列,打起仗來自然就是降維打擊了。

再說兵員素質。此次援日的明軍,基本都是各地明軍的精銳,比如遼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戰鬥能力都是沒話說的。尤其是戚家軍、俞家軍,都是在江南和日本人硬碰硬打過幾十年的主,對敵人非常熟悉。相比之下,豐臣秀吉傾國之力攻擊朝鮮,派出去的不只有自己的親信,還有一堆各懷鬼胎的諸侯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作戰意圖能否貫徹,就更沒譜了。



青言論史

都不是一個級別的,打贏很正常啊……壬辰之亂是萬曆三大徵中副本難度最低的。。。

就將領來說,日本那些什麼鬼島津,小西他們都是戰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但是遇到李家父子們,他們自己都會發現自上而下360度無死角被吊打的,他們帶過這麼多人出來打戰過?玩過大地圖?這些島國上島後的軍事思維侷限性到了20世紀日本人都改不過來。。。雖然把棒子打回來求爹效率很快,但是日本到了平壤後好像挺迷茫的,走哪?後勤怎麼分配?佔領區怎麼處理?到了天朝門口了又該怎麼做。。。猴子那邊似乎也沒有什麼明確的指示……

然後就是裝備,萬曆年間大明的科技力已經沒什麼優勢了,但是欺負日本還行,發明的那個什麼三段射槍的那個,大明在200年前就會了,躺在天朝旁邊那麼多年,也沒學會。。。

還有就是情報系統,誰都知道大明擁有著世界上最完善的情報系統,大明的情報系統比棒子自己都清楚朝鮮半島發生了什麼,這點大明真的沒得說,也吊打後面的滿清幾個段位,滿清有大明的情報系統一半那麼發達,估計早就可以收復緬甸,也能提前對鴉片戰爭做好準備,對世界的格局作出快點反應。。。。相比之下,猴子的情報,估計也就是那幾個海盜那得到的吧……倭寇投其所好,而且也沒走上陸地多遠,也知道猴子想上岸,自然說了一些想聽的給他聽啊……

還有一點,表面上雖然是中立場,實際是大明主場,朝鮮半島只不過是讓朝鮮李家代管的一片國土而已,當天兵進村時,自然會比鬼子進村更受歡迎點。。。


該用屍名已存在

同時代在西方奧斯曼土耳其也是有一種強大的軍隊,但是大多是從屬國的降兵和為數不多的精銳土耳其人組成。明軍靠的是各總兵私幕的軍隊撐下明朝最後的軍事支柱,朱元璋建立的軍戶早都爛掉了,李成梁的遼東鐵騎戚大帥的義烏南軍,劉大刀的各種皮膚的僱傭軍,還有別的總兵部隊,來對抗豐臣秀吉的日本國的西軍部隊,日本打這場戰爭就是因為戰國時代已經過去,太多武士沒有過多的分封,所以要徵韓,(這是日本在急徵和緩徵上,選擇了急徵。西鄉隆盛當年也是想急徵,但是遭到反對最後兵敗身死。之後明治的緩徵才徹底拿下了朝鮮半島。)這場戰爭日本是西國出兵東國出糧,所以才保全了德川家康的部隊,德川老狐狸才能在後面開創最後一任幕府時代。明軍的火槍是不如日本的,但是明軍有鐵甲騎兵和火炮,這是日軍不能比的,在這樣的懸殊軍事裝備下,日軍還是扛了兩次戰爭,最後是豐臣秀吉死了才退兵,然後就上演了浩大的露梁海戰,明軍痛擊日軍撤退水軍,但明軍也損失了鄧子龍這樣的老將。也戰死了一直以少勝多的李舜臣,李舜臣確實有本事,愛國賊也別噴,東鄉平八郎也只敢比自己為納爾遜,也不敢比李舜臣,可見李的軍事指揮水平,以少勝多以己之長攻其所短又善於利於地利和水勢,算是厲害的精算師。可惜朝鮮國王太過昏庸,沒有讓李舜臣當朝鮮水軍總司令,沒有讓水軍的勝利擴大化。


偽善2964

首先明朝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戰爭潛力,軍事實力要高於封建半一統的日本。

其次主力遼東明軍屬於帝國精銳力量,遼東戰事頻頻積累豐富的戰鬥經驗,騎兵力量堪稱一流,在世界也屬較高水平,重火器在東亞也處於領先地位,步騎炮協同能力較強。日本火器只有鐵炮具有較高水平,但多兵種整合能力較差,沒有達到西方方陣的戰術水平,只有特殊場合(攻守城)才能發揮較好作用。

最後,日本境外作戰,補給困難,水軍覆滅,戰爭就堅持不下去了,何況還失去豐臣秀吉。


白馬金貝1

只是打退了,並沒有擊敗,日軍主力還在,所以才能入侵兩次,秀吉死了才罷休。

這次出征的主力是明軍的精銳,且配備了大量火器,可以說是一支半近代化軍隊的配置,同時個人戰術素養極高。這次戰爭,明軍發現火器的威力巨大,所以裝備火器在全國軍隊展開,但由於參與了戰爭的人員損失過大,導致跟火器配套的戰術無法有效普及,所以後來裝備的火器的明軍,戰鬥力反而下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