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我不是藥神》火了。

火的很突然,又在意料之中。畢竟,很長時間,國內電影已經不碰敏感題材了。

我們看了太多喜劇,太多真空的愛情,太多魔幻大片,以至於一部真正反映現實的電影來臨時,大家都懷著激動又敬畏的心情自發安利身邊更多人,這種歡喜小心翼翼又剋制不住。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在今天正式公映之前,《我不是藥神》做了大量的點映,票房和口碑雙收。點映票房過億,豆瓣開分9.0,這部沒有流量,沒有小花,非著名導演的處女作頻頻登上熱搜,口碑爆棚。

網友甚至自發為主演兼監製的徐崢刷起了話題榜,一時之間,“山爭哥哥”成了“叔圈”的頂級流量。

魔幻中又帶著一絲心酸。

01

上面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這種病叫慢粒白血病,這種藥叫格列衛,《我不是藥神》正是講的這樣一個故事。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部電影,那就是——賣性保健品的小老闆靠倒賣藥品發家致富最終被繩之以法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並不是冷冰冰的社會新聞,現實中,千千萬萬的人因病致窮,因窮致死。

徐崢扮演的落魄中年男人程勇正處於人生窘境之中,父親重病,老婆因家暴與他離婚,兒子要跟著出國,在風光現代的上海灘,他開一家沒人光顧的印度神油店,還因為交不起房租被房東強行關了門。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被慢粒白血病拖垮的年輕人呂受益(王傳君飾)找到他,希望他能幫忙去印度代購一種叫做“格列寧”的特效藥,這種救命藥成本500元一盒,國內4萬多——在印度購買的價格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八分之一。

雖然藥效相同,但從法律上來講,這就是走私假藥,一旦被抓,至少五年起判。

然而,在前妻要離婚、老爸要做手術、店鋪房租都交不上了的窘迫時刻,程勇決定鋌而走險,去印度進藥。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但隨著與病人接觸的機會越多,生命的無助就越刺眼。他不想當救世主,但也無法忍受因貧窮而被擋在“求生”門外的絕症患者。

大規模的賣藥終於引起了正規格列寧藥物公司的注意,警方開始追查這個假藥販子,一場商人、病人、警察之間的博弈就這樣展開…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電影。但,現實不是電影,現實比電影複雜多了。

02

《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中的原型叫陸勇,他曾經是轟動中國一時的風雲人物,被民間奉為“藥俠”、“抗癌藥代購第一人”。

2002年,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當時醫生推薦他服用一種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售價是23500元一盒,一盒只夠吃一個月,平均一粒藥200塊錢,沒有醫保,全自費。

兩年裡僅僅在買藥上陸勇就花了60萬。他說:“感覺自己每吞下一粒藥,吞的都是錢。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2004年,陸勇在QQ上創建了“慢粒白血病人交流群”,幾百人的群,只有他和另一個經商的老闆能勉強吃得起,天南海北的人在網絡空間訴說著自己的絕望。群裡每個月都有好幾個人,頭像灰了之後就再也沒亮過

03

儘管海報上的每個人都在笑,但《我不是藥神》不是喜劇,它是依託於現實生活中呈現的赤裸裸的冷酷。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是“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涼,是“誰家還沒個病人呢”的絕望,是“他想活著有錯嗎”的質問,是“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荒唐,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現實——

電影裡藥販子得意又冷血地說出的那句: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彷彿,窮是罪孽,窮是可恥,窮是不可原諒,窮是該死。

然而,疾病面前哪有什麼貴賤之分,即便我們都知道,窮病不是生物病,而是一種社會病,可是,知道了又能怎樣呢?

假藥猖獗時,貪圖便宜的是窮人,以身試法的是窮人,吃壞身體的也是窮人,說來說去似乎還是“窮”的錯,還是有那麼多病人和家屬在救得活和救不了之間掙扎。

我們在廉價的新世界裡肆意狂歡,似乎每個人都很快樂,都很知足,都沒有煩惱。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荒誕?也分不清什麼是貧窮。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貧窮——

是為了讓兒子拿到賠償,縱身躍下9樓的母親;

是“飯做好了,去叫媽媽,媽媽死了”的女兒;

是拿不出幾萬塊醫藥費再也沒睜開眼的小生命;

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耗費全部。

在面臨疾病、甚至死亡時,貧窮不再是一種生活狀態,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容詞。而是,來不及考慮出路,一不小心,就死了。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04

電影的結尾,程勇再一次踏上印度尋藥的旅途,從街邊的藥店出來,大馬路上一座座神像從煙塵中穿行而過,一片煙霧繚繞裡,程勇四顧茫然——那是整部電影裡最接近神明的時刻。

“他才二十歲,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現實中,希望也正在慢慢來臨。

不少人說,在電影裡看到了《達斯拉買傢俱樂部》,看到了《辛德勒的名單》,看到了善良被慢慢喚醒,看到了一個個不起眼的人正在努力。

我看到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是希望會遲到但不會不到。

每個人都是生命中單獨的個體,但我們從小就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沒那麼容易”的道理。每個人都是弱者,但,當這些弱者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道德和良知會讓弱者也變成強者。

窮,不是原罪,拯救原罪的也不是錢,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這世界改變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