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河西四郡——敦煌郡


敦煌名称的由来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敦煌县级市地图)


敦煌概况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敦煌特色景区一览)


敦煌人文景观

上一小节里,我们提到敦煌是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接下来的一大波人文景观。说起敦煌,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莫高窟和月牙泉了,但作为一枚旅游新媒体撰稿人,我要告诉你,too young, too naïve,我要介绍的肯定不止这些啦,下面进入正题。

  • 莫高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莫高窟由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和莫高窟实体洞窟两部分组成。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前往实体窟之前可在数字展示中心内观赏主题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电影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千年历史,让观众如临窟内。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莫高窟远景)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莫高窟卧佛)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莫高窟内雕塑)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莫高窟内壁画)

  • 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6公里的沙鸣山北麓,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

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自古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m,宽约50m,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这是鸣沙山景区最著名的地方,充满了色彩和生机,宛如大漠羌笛声中的一段江南牧笛声,婉转清扬,欢快灵动。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鸣沙山—月牙泉全景)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鸣沙山)

  • 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的鸣沙山北麓。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水深约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月牙泉鱼眼镜头取景)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月牙泉航拍)

  •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叫雅丹魔鬼城,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08km处,玉门关西北约100km处。雅丹满地有如“石头巧克力糖”一般的磁石,指南针在此不起作用。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其壮丽、雄浑、怪异和神奇,不亲临其境,是无法领略的。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雅丹魔鬼城)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雅丹蒙古包)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以西而得名,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时间早于敦煌莫高窟,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均与莫高窟很相似。现存洞窟16个,只有其中9个窟可以观赏,壁画色泽艳丽,只是雕像基本全毁,其它窟因无法登临只能在崖下仰望。因交通不便,到达此处欣赏的人远少于莫高窟。北魏洞窟第六窟中心柱东面座下有佛门弟子昙藏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写的发愿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辨认,这一北魏时的手书真迹,极为珍贵,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西千佛洞外部)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西千佛洞壁画)

游历千年丝绸之路重镇——第三站:敦煌

(017号石窟内雕塑及壁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