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贵、代购药悬、国产药弱:为抗癌,自制药“赌命”?

如何真正激发国内药企创新积极性,缓解国内患者依靠外国高价药保命的现状,成为新的诉求热点。

或造“自救”药,或购“山寨”药

当前,进口抗癌药多是“天价”,特别是进口靶向药,价格昂贵,“一人得癌,全家返贫”。以罹患乳腺癌为例,病人需要注射曲妥珠单抗(俗称赫赛汀),一支药剂的零售价格就高达2万多元,平均需连续使用约24至26周。

面对服用“正版”抗癌药带来的经济重负,刘强(化名)尝试自己动手加工抗癌药。他准备得非常简单:一台120元买来的精密天平,数粒蓝白相间的胶囊壳,一份网购的药物原料。相比正规药物一个疗程上万元的价格,这种“山寨胶囊”将减少三分之二的成本。“虽然因为害怕没敢吃这个药,也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我真的走投无路。”刘强说。

网上海外代购仿冒药也让不少癌症患者成为受害者。有关部门发布的“网络购药消费提示”指出:网上声称代购外国抗癌药等处方药的,其采购渠道十分可疑,药品真假和质量毫无保证。网上代购境外抗癌药约有75%被证实是假冒药品。

根据有关法规,这种网上代购的“山寨”药物没有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应被视为假药而禁止销售。

然而,在巨大的价格差异面前,一条印度仿制药流入国内的渠道还是被打通了。“癌症用药没有太多选择,国内自主创新药价格上没有优势。”从印度托人购买抗癌仿制药给家人治肺癌的夏龙(化名)说,以一个月的服药量为例,三盒易瑞沙从欧美进口约7500元,三盒国产药约7000元,印度仿制药一瓶才400多元。

打破进口依赖,提升制药创新能力

事实上,对于多数常规的一线抗癌药,国内企业已经可以生产,但在新药研制上仍存在较大短板。一些国内药企不愿投身于原研新药开发,而单纯等待国外专利过期再行仿制。国内抗癌药物市场,如今依然被罗氏、诺华、赛诺菲等国外跨国企业垄断。

“目前,进口原研药不在药占比的规定范围内,国产高质量替代药品在药占比的规定范围内。为了降低药占比指标,一些医生综合各种考虑,减少国产高质量替代药品的处方量,即便国内药品比进口原研药要便宜。”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单衍强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