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從成都市中心駛向成都國際鐵路港方向,坐在車上的乘客很容易意識到,這條名為“貨運大道”的快速路,名副其實。路上奔馳的少有小轎車,一趟又一趟滿載的大貨車呼嘯而過,車尾亮出的車牌號來自全國各地。放眼望去,成都平原上棟棟物流倉儲倉庫整齊劃一,車流繁忙。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2018年6月28日,中歐班列(成都)第2000列發車駛出成都國際鐵路港 白桂斌 攝

在成都,這是近年來才看得見的景象。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的青白江區,曾是四川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川化、攀成鋼等重工業企業支撐起當地經濟。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老工業基地轉型有了破局之刃。一列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開啟內陸城市向西開放的大通道,同時成都借力平臺載體走出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截至今年6月,國內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達到45個,連接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其中成都到歐洲的蓉歐快鐵運行數量率先破2000列。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 王勤 攝

近日召開的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四川將大力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其中的“一干”,正是指成都,它被賦予了引領輻射帶動省內其他區域的重要職責;而“四向拓展”,則是要藉助東聯西延、南北突進,走活四川全省的開放棋局,集聚集成國際國內高端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之際,再度回望,這不僅是45個城市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通道,也在無形間完成了國土空間開發和經濟版圖的重塑,即傳統基於海權的沿海開放模式之後,基於路權的內陸開放讓西部城市站在了和東部城市同一起跑線。

成都這樣的西部城市的崛起,將是國家構建新一輪對外開放格局中亮眼的一環。

中國離歐洲大陸最近的超千萬人口特大城市

成都區位價值正在重估

波蘭人Maciej Czastka(中文名:馬傑),是波蘭AGC(Amber global consulting)公司成都區辦事處主任,今年已是他在成都生活的第5個年頭。

AGC公司總部在波蘭羅茲,是波蘭中部的一座小城,但隨著蓉歐快鐵把首個終點站定在羅茲,它和中國的互動聯繫正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波蘭羅茲,蓉歐快鐵羅茲車站正在搬運“中歐班列”集裝箱 王效 攝

事實上,一些當地公司已經注意到,蓉歐快鐵的起點城市可能是未來合作的掘金之地。馬傑在AGC公司提供諮詢服務,為波蘭生產商和貿易商提供服務,幫助他們進入中國市場,5年裡他先後參與了超過5個關於波蘭產品在中國的引進和推廣項目。2016年,中波兩國達成波蘭蘋果出口中國的協議,第一批波蘭蘋果就是通過馬傑所在的波蘭AGC公司運抵成都的。由於對華貿易快速增長,2015年波蘭在成都設立總領館,今年還將在成都開設中國第二個貿易辦事處。

成都的區位價值正在進行一番重估:對於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來說,成都是離歐洲大陸最近的超千萬人口特大城市;對於要拓展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向西走陸路比向東走海運有了時間和成本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西部節點城市足以承擔產業轉移。

AGC公司成都辦事處所在的“中國-歐洲中心”,外形像一個巨大的“人”字,矗立於成都市高新區錦江旁。它被視為成都國際化合作的標誌和名片,正打造一站式中歐合作生態服務體系。項目啟動一年,如今已有意大利、芬蘭、奧地利、法國、德國5國大使及25個國家官員代表共計500多人次來訪,收到39個國家151家外方入駐申請,入駐機構企業40餘家。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成都高新區中國-歐洲中心 王紅強 攝

而除了中國-歐洲中心,成都不久前召開的對外開放大會上,又宣佈將分別在成都天府新區和青白江區建設“一帶一路”大廈和“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園。

依靠成都運輸優勢,TCL進行產能轉移

TCL波蘭工廠佔地面積10.5萬平方米,是中國在波蘭最大的工業製造項目,也是波蘭日拉爾杜夫市最大的工廠。TCL電視在那裡下線後,1天就能到達法蘭克福和巴黎,3~4天就能抵達歐洲全境。如今,工廠裡90%以上的零部件都轉為鐵路運輸。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波蘭日拉爾杜夫TCL波蘭生產基地,工人正在電視機安裝線上作業 王效 攝

這些零部件的起點就在成都。從成都出發的蓉歐快鐵,經蘭州達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最終抵達波蘭羅茲,全程1萬多公里。與4~7周的海運時間相比,蓉歐快鐵去程僅需12天,是所有中歐班列運行時間最短的。

因為在成都有運輸優勢,TCL正計劃把在部分沿海城市的產能轉移至成都,在成都打造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然後依託蓉歐快鐵將產品出口至國外。

從沿海轉移到內陸,不為低成本而為出口優勢,這樣的改變是伴隨“一帶一路”提出而形成的新生意經。

就在6月28日,蓉歐快鐵宣佈開行數量率先突破2000列。相比於2016年全年的400多列,激增的開行數量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改變帶來的機遇。

新開放格局:東西部站在同一起跑線

“一帶一路”帶來的破局意義,對於不靠海、不沿邊的內陸城市而言,前所未有的重要。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而日漸增多的中歐班列,正通過激活新亞歐大陸橋,融入經濟全球化中。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蓉歐快鐵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 張直 攝

1992年開通運營的新亞歐大陸橋,是從江蘇省連雲港市到荷蘭鹿特丹港的國際化鐵路交通幹線,國內由隴海鐵路和蘭新鐵路組成。依託大陸橋多元化的運輸通道,近年來,新亞歐大陸橋物流運輸相繼成功組織開行“渝新歐”、“漢新歐”、“蓉歐快鐵”、“鄭新歐”、“長安號”等,有效改善了中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參與國際貿易的運輸條件。成都等內陸城市的加入,打通了區域發展的壁壘,又將沿線城市鏈接起來聯動發展,形成一條對內連接東西、溝通南北,對外銜接西向和東南向的重要國際通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讓內陸城市也走到了“駕船出海”的前沿。

在新亞歐大陸橋建設中表現搶眼的西部城市,正是看到了機遇。

2015 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其中提到重點建設兩類節點城市。一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包括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 另一類是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包括重慶、成都、鄭州、武漢等中西部內陸地區城市。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成都夜景 王勤 攝

在十九大報告中,“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更是確定了西部與東部站在同一起跑線的開放地位。

依託“一帶一路”,重塑內陸開放高地

“一帶一路”正在改變西部城市的發展模式,“開放”是共同的關鍵詞。阿拉山口是中國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之一,但同時也是中國唯一的鐵路、公路、輸油管道三位一體的國家一類陸路口岸,平均每年過貨量佔新疆全部口岸過貨量的85%以上。

新亞歐大陸橋開通以後,口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與鄰國貿易額不斷增加,人口、工貿逐漸聚集,將促進阿拉山口城市功能的逐步形成。為了吸引產業集聚,阿拉山口與合作港口實行“五定”(即定點、定線、定價、定車次、定時間)班列,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時間只有海運的三分之一。以交通運輸為核心的發展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

像成都這樣過去的“內陸腹地”,正依託“一帶一路”,站到開放的前沿,釋放出更大的城市雄心。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上,正式提出要高水平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和內陸開放高地,依託國際空港、鐵路港“雙樞紐”,構建“空中絲綢之路走廊”和“國際陸海聯運走廊”戰略通道,形成以成都為核心的亞蓉歐“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立體大通道體系。在臨空經濟逐漸成為內陸經濟轉型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的今天,成都以發展臨空經濟為重點突破口,實現陸空對接、多式聯運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給“開放”劈開一條空中通道。

而在四川省最新的對外開放佈局中,“四向拓展”也作為核心戰略方針提出。所謂“四向”,是指“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其中,“突出南向”開放就是要主動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通四川地理距離最近的出海大通道、開拓潛力最大的新興國際市場;“深化西向”則是要優化釋放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的通道能力,發揮西部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優勢,推進對歐高端合作,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成都在建的新機場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西部城市意在吸收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實現快速發展時,成都率先提出以供應鏈思維謀劃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即對標國際供應鏈樞紐城市,圍繞產業轉移趨勢和跨國企業全球佈局的要求,規劃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的供應鏈樞紐城市和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讓西部城市站在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線,融入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或許是新一輪對外開放格局重塑的看點之一。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一帶一路”如何重構開放格局?專家這樣說

“一帶一路”給內陸省份與世界經濟接軌

開闢了新航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許濤說,從中國的發展角度來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一個重要的頂層設計。“它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經貿或者是一個經濟行為,它實際上是中國大國崛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許濤介紹,“一帶一路”建設關鍵在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它給內陸省份與世界經濟接軌開闢了新的航道。我們國內的經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互補性非常強,這些國家對裝備製造、信息技術、農業、輕工業等領域有很強的需求,“我們的企業走出去正好能體現優勢”。

對於成都這樣的內陸型城市,許濤認為,完全可以立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樞紐。

“一帶一路”建設使中西部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

變成前沿地帶

“一帶一路”權威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成都在“一帶一路”建設具有許多獨特優勢。成都自古以來條件優越,只是礙於交通不便。隨著公路、鐵路、民航組成的密集交通網的形成,特別是高鐵的開通,它的區位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成都北接西安、蘭州,向西連通河西走廊,中亞;南通南寧、昆明,從而出海,有望成為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中心節點。此外,成都的產業優勢比較明顯,近年來信息技術、數字經濟、創意文化產業領跑西部地區,也有很強的製造業基礎,成都的高校、人才、文化藝術也很活躍。

從成都出發,“一帶一路”上的新生意經

▲晚霞下的繁榮成都 張直 攝

王義桅強調,不要錯誤地理解“一帶一路”,不要“等靠要”。“一帶一路”描繪的藍圖是一個大寫意,不要侷限於別的地區的已有做法,具體做法可以大膽創新。

他認為,成都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開放高地,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變化。“以前做生意往往只盯著發達國家,沿海地區,現在中歐班列的開通,中國-中東歐‘16+1合作’就很不錯。觀念一改變,就會發現新的比較優勢,拓展新的合作伙伴,也會帶來模式的創新。”

“成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光搞物流,中歐班列還不夠,必須要加大創新力度。要積極主動地把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創新合作模式,大膽試大膽闖。”王義桅補充道。

“要改變一提到成都,就是火鍋、熊貓、休閒的印象,成都是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世界的成都。”王義桅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