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歷史小說的人都是從哪裡找的史料和素材?

zh周晶

我做博士畢業論文時,因為要寫的是漢代的政治與教化,當時看了很多資料。不客氣的說,所有兩漢的原始資料我基本上都過了一遍。但是,在寫論文期間,我卻常常突發奇想:這個資料很有意思,寫成小說多好?這個歷史人物太豐滿了,完全可以挪到小說裡當主角!等等。

所以,我算是動過寫歷史小說的念頭,並且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以後看這輩子有沒有時間來寫了。而對於如何為寫歷史小說找史料和素材,我也有一些體會,這裡就以漢代背景為例子,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基本的史料要熟

所謂基本的史料,主要就是正史,要先找正史。

我對歷史小說的看法是很保守的,我十分厭惡那種向壁虛造、荒誕不經、玄幻穿越之類的所謂“歷史小說”,這種,在我看來都不屬於歷史小說。歷史小說,首先是要尊重歷史,然後在歷史史料裡沒有敘述到的縫隙裡進行合理的虛構。所以,寫歷史小說是很難的,動不動就會出差錯,把活人寫死,把死人寫活,這都是不好的。

那麼,正史從哪裡找?正史最好找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等出版社都出過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史。以兩漢為例,需要讀的正史主要就是“前四史”,也可以加上《兩漢紀》;而對於寫宋代及以後的歷史的,則正史還應該包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蒙古秘史》等。

二、適當補充野史、筆記

只靠正史是不夠的,因為正史容量有限,能夠刺激作者想象力的地方也就有限了。所以,不妨補充一些野史、筆記等,這些史料能夠提供給你一些有趣的記載,還能提供很多民間視角的記錄。

比如中華書局的“歷代筆記叢書”等

說到民間視角,我又想說,我特別厭惡一些歷史劇只知道描繪宮廷秘史、後宮爭鬥等題材,特別無聊,也特別虛假。歷史是很豐富的。歷史的民間視角更加有趣,也更能創作更好的作品。

三、多閱讀相關的文化史、考古報告、文物雜誌

寫歷史小說,最根本的美學追求就是一個字:“像”。

君不見,今天的很多歷史題材,讓唐朝人穿明朝的衣服,讓明朝人穿戲曲裡的衣服,讓漢朝人吃明朝才傳進來的食物,讓宋朝人說清朝的俗語,等等,簡直不忍直視。

我曾經看見一部講戰國時期的電影,桌子上擺著漢朝才傳到中原來的葡萄;

我曾經看見一個講三國的歷史劇(不是央視版),諸葛亮大談“社會矛盾如此尖銳”;

我曾經聽見一個西漢的小說,主人公說:“說曹操,曹操到”

……

為什麼會出現這類現象呢?

就是因為作者對歷史沒有感覺。

感覺,不是靠正史來培養的。正史裡很少會寫當時的人吃什麼,穿什麼,喝什麼,進門有什麼禮儀,見面怎麼打招呼,等等。這些,就要靠閱讀一些文化史來培養了。比如《中國風俗通史》,比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史》等。還是以漢朝為例,我就知道原來漢朝的普通人所吃的蔬菜,主要是秋葵;漢朝時的小麥還沒有學會磨面,所以是直接作成麥飯吃的;漢朝人也沒有內褲,如果雙腿打開,就會走光,所以禮儀上是不允許的,等等。

除了文化史,還要讀一下各類考古報告,這些報告裡包含了很多古代文物的照片,以及如何使用、如何擺設的,你多看這些就會對那個時代有感覺了。此外,一些專門論述古代文物的書也可以看,比如孫機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此外,還需要讀一些專門史,比如:

關於城市的研究,特別是漢唐的長安,宋代開封,明清的北京等,要仔細研究這些古代城市的格局,你才能知道你的人物住在哪裡,平時出門的路線怎樣;這個城市有沒有宵禁,晚上是否允許出門等等;

關於官僚制度的研究,如果你的小說涉及到官員,你要搞清楚他到底是什麼官職,這個官職是什麼品級,這個品級是否有實權,是哪個朝代的官等等;

關於交通地理的研究,如果你的小說涉及多個城市,這種研究就很重要了。

……

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資料,書店裡、網店裡都很容易買到。

祝你寫出優秀的歷史小說!


danyboy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民族,你的大漢民族,由於現在雖然不是滿清時代,但對漢族依然不公平,所遇對於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很多都是瞭解的錯的,那些小說更是錯史一大把。比如唐裝根本不是唐朝的衣服,他是滿族改良的,漢族的是漢服。很多很多歷史都被異族抹黑了,你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