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馬農大校長—低投入可持續農業和聯盟

专访大马农大校长—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和联盟

男,1976生,臺灣大學農學博士、博士後研究員。長年研究和經營高效肥料、微生物資材、有機農法等,目前為馬來西亞Greenfeed Agro公司大中華區技術和銷售總監。

  • 緬甸農業加速列車的舵手 - 緬甸貿易工會聯盟CTUM
  • 大顆粒複合肥揚帆上路,你選對了嗎?
  • 低投入可持續農業的中國式LISA
  • 讓作物內外兼修-談硅和硼元素
  • 談土壤電荷和化肥出路

LISA最早由美國農業部於1970年代提出,強調的是一種種養混合的模式,發展至今,和中國直觀上對低投入化肥、農藥等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中國式詮釋的LISA,除了低投入之外,更強調的是增效增收,並不影響環境土地。因此, LISA可看作是個大母集,有機農業、安全農業、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等等都是不同LISA表現程度下的子集。

本文訪問的法茲教授(Mohd Fauzi Ramlan)為馬來西亞人,1960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哥打丁宜,馬來西亞農大畢業,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生物學博士,曾任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司司長,現任馬來西亞農業大學校長、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榮譽教授、貴州大學客座教授、華南農大訪問學者。專長植物生理、作物科學。目前研究主題為高效農業、可持續農業實踐化。為馬來西亞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ow 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創始人和推動人。目前也為馬來西亞綠豐農業(Greenfeed Agro)科技顧問。今年3月份,法茲教授受邀出席上海CAC 2018新型肥料展並發表主題演講。本文乃針對相關內容和法茲教授進行更深入的瞭解LISA內涵,在實踐和情報交流等工作方面,法茲教授也期待更多中國的科研單位、農業單位、農民團體、企業組織等加入,一同實踐LISA理念。以下訪問內容以英文進行再經由筆者整理並翻譯。(吳: 吳展才; 法: 法茲教授)。

吳: 您是如何和LISA理念結緣並從事相關研究?

法: 低投入省工農業自1980年代末就在作物生產上大力推行,我也認為很多的農戶和農事從業人也都對精準農業不陌生,但是對‘可持續發展’一詞的接受度不是非常的廣泛。在糧食和作物的生產上,我們已從自給自足提升到經濟層面的,需要靠它來掙錢。在這個過程中,環境的議題包括甲烷氣溫室效益、河川硝化、地力退化等問題層出不窮,加上過多的農藥使用,更加速了農產品走向危機,我們的糧食生產已不再安全。有了這樣的覺悟,環境的保育尤其是土壤肥力問題變成主要的議題,我們必需停止過量的施肥,但糧食的增產不能減少,也因此,高效率的緩釋肥料是突破現狀的最佳良方。不管是農戶還是研究人員,目前對‘可持續發展’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體認,在LISA理念當中,農藥、肥料的投入復降到最低且得到最適量的產出,必須加以強調的是,我們不是追求最高產出,而是最適量的產出,這點很重要。我主要研究的領域是植物生理,雖然是比較基礎性的科學,但是我接觸各種種植問題,方方面面都指向了農業和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近年來我投入LISA理念,希望從政策面影響和帶動行動面,來改善農業環境。

吳: 目前LISA在馬來西亞的實踐情況如何?

法: 誠如前面所說的,工具的選擇直接和農戶執行LISA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以‘大力丸’(一款高效緩釋肥料)為工具,這是一款由我們農大和民間企業合作開發的複合肥產品,目前已在馬來西亞幾個主要的種植大戶加以應用。一個個案例也都明確化了此工具不只增產增收,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在LISA的理念當中,成本是一個推展成敗與否的重要前提,在商業化的栽培模式中更是如此,成本甚至直接決定了理念能否被推動起來,那是非常現實的。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大型種植基地(這裡主要是以油棕園),牲畜好比牛、羊的種養混合模式也為土地帶來了一定的效益,這點我們可以從土地當量比(LER)增加至1以上的成果得到驗證 (土地當量比率大於1,即混合種養比各別單獨種養的效率更高)。在水稻的水田中混養鴨子也是一種達成生物防控病蟲的有效方式,達到減少農藥的使用。在我們目前的其中一個研究,也是研究魚和水稻的共生效益。(筆者和教授交流補充,在中國許多的山區的水稻種植即為稻魚混養,而蓮藕也常常和蝦魚混養)。這些的模式也都是LISA在執行面可行的,也都直接對環境友善並真正做到可持續性發展,是良好農業規範(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一環。

吳: 中國農業發展和LISA的關聯性?

法: 中國的糧食生產上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基地,作為全球人口、糧食和農業最重要的國家,可持續發展是唯一的路徑。但是在工業化帶來的後果,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的汙染也帶來一定的環境問題,相類似的問題包括土壤重金屬的汙染,尤其是銅、鋁、鐵等的累積成大問題。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目前也採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包括農藥和肥料減量、增加有機肥使用等的政策,都意圖挽救土壤地力。這些都是LISA的一環,且解決的不只農業現況,也是為了下來的千秋萬代,這點我相信中國政府和百姓都很清楚。

吳: 中國方面參與LISA聯盟的角色和定位如何?

法: 在歷史的定位中,中國的絲路貿易一直以來和東南亞、中東和東歐產生聯結,在LISA的工作中,同樣也也可以經由整合大學和研究體系上面,來和包括馬來西亞、緬甸、土耳其等國的單位來接壤,併發揮中國LISA實踐在熱帶,溫帶作物的寶貴經驗。我們目前LISA佈局,是尋找有相同理念的參與方,誠如我們早期和土耳其合作的MEVLANA 計劃,是一個在技術、研究人員等交換的平臺。同樣的,LISA聯盟也可以在農戶、農民組織、研究單位在各參與方之間作交換、交流。目前我們已和緬甸CTUM(農業勞工職業總會)、哈薩克斯坦農大、土耳其的大學、新西蘭、印度尼西亞的企業簽署加入,且和中國農大、貴大、華南農大,臺大,民間企業洽談合作加入平臺。過去我參與了各類型的會議和研討會的體會是,即便曾是冥頑不靈的老農,目前在生產上面臨了問題,也不得不接受新思維的重要性,而開始有轉變。這是知識共享、情報共有的新農業時代,現在開始永遠不會晚。

专访大马农大校长—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和联盟

法茲教授參加CAC 2018一帶一路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