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0元購」,華夏萬家不惜洩露商業機密

深度解讀“0元購”,華夏萬家不惜洩露商業機密

【聽楊姐說】

華夏萬家金服在6月30日掛出了一篇題為《揭秘“0元購”》的文章,對公眾解釋“0元購”的前生今世。這家公司試圖向公眾儘自己最大努力解釋:雖然個別互金平臺爆雷,但“0元購”這種營銷模式其實甚為無辜!

事情是怎樣的呢?來,咱們從頭說起。

其實“0元購”這個模式的操作方式非常簡單,就是消費者在花錢買路由器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個K碼,在互金平臺上註冊後就可以激活。

激活K碼後消費者可以得到一個對應金額的K碼禮包資產,之後平臺分期向消費者返還K碼禮包資產,相當於消費者免費得到了一個路由器,因此被稱為“0元購”!

斐訊的路由器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給自己產品創造了巨大銷量的同時,也給合作的兩個互金平臺做了“導流”。但是好巧不巧,其中一個合作平臺——聯璧金融,目前已被警方立案調查,使得與斐訊同樣以“0元購”模式合作的另外一家互金平臺,也就是華夏萬家金服,因而遭遇大量文章抹黑。

慎重起見,楊姐也電話採訪了該公司品牌負責人曾先生。他表示:“儘管華夏萬家金服和聯璧金融的營銷手段相似,但風控體系和運作模式完全不同,根本沒有可比性。互金平臺採用什麼樣的獲客手段不重要,提供什麼樣的理財產品才是最重要的。儘管目前一系列連鎖反應讓市場對我們產生了不信任情緒,但萬家金服和斐訊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還是會堅持繼續合作,同時在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理財產品的前提下,未來還將與更多產品平臺開展戰略渠道合作。”

據楊姐查詢,華夏萬家金服的收益率平均在9.9%,遠遠低於唐小僧、聯璧金融等高返平臺。

而在這次的事件中,有幾個問題是我最想說的:

第一,“0元購”何罪之有?

根據《消費日報》一篇文章所述: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特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0元購”模式進行了法律上的界定。張特指出,斐訊是與金融服務平臺合作的‘0元購’模式,雙方是兩個獨立的主體,可以理解為用戶花錢買理財,獲得了一臺路由器,只要理財是經過了備案的合法產品,不存在虛假或重大缺陷等欺騙消費者等情況,這種模式就是合法的。

注意,在“0元購”的操作過程中,消費者在互金平臺上註冊激活後,也可以不用在上面投資,這都取決於消費者自身的決定。

換句話說,其實“0元購”不過是一種營銷手段和導流方式,斐訊的流量導給互金公司也罷,導給母嬰公司也罷,都像是一個“轉換插頭”,之所以有用戶在聯璧金融身上遭到了損失,問題的關鍵在於聯璧金融自身。

這種問題,或許是他們的項目風險控制不好,又或許是該公司資產端支出過大消耗了太多用戶本金……如果把聯璧金融換成“小白不菜金融”、“小黑不菜金融”,可能根本就不會出問題。所以,有人投資受損就把矛頭指向“0元購”,顯然是不公平的。

還有,獲客成本其實本身也是考量一個互金平臺是否安全的重要標準,如果獲客成本過高,平臺很難消化,當然就增加了平臺的風險。按照抹黑“0元購”的邏輯,應該捨棄低獲客成本的手段轉而採用高的,難道高獲客成本的廣告宣傳就比低獲客成本的“0元購”更安全?這顯然說不通。

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反過來攻擊“0元購”呢,楊姐認為,這是因為有一小部分中國人有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第二,“小聰明”和“不能吃虧”

前些年有個現象非常令人無語:一些人買房,房價漲了就歡天喜地,房價跌了就去砸售樓處!

往輕了說,中國人愛遷怒,往重了說,其實就是推卸責任——無論哪個,根源都是“只能佔便宜不能吃虧”的心理作祟。

當然,首先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對於P2P互金平臺,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對其進行徹底管理:那些能力欠缺、能力不濟而倒閉的平臺應該及早就被控制,這些平臺的創始人應該及早就上工商的黑名單……而對於那些打一開始就是抱著騙一把就走的平臺,更是應該從一開始就設立機制阻止其通過合法的工商手續獲得運營資質。

但楊姐還是要說,投資人們的責任其實更大:因為互金平臺在中國也早已不是最初亂象叢生的那幾年。發展到今天,報紙、廣播、雜誌天天說月月說,提醒大家不要追逐不切實際的回報收益,可是總有一部分人,相信自己能夠佔到那點利息的“便宜”,殊不知卻應了那句話“你想賺他兜裡的利息,而他想要的是你的本金”!

而另一種現象也在暴露著中國確實需要更多的投資者教育。

第三,從“擠兌”到“踩踏”,緣於恐慌。

在最近“爆雷”的四五十家互金平臺中,其實也有幾家並不是因為產品或者自身運營問題而“倒下”,而是在用戶“擠兌”的情況下出了事。

因為當投資人聽到第一家爆雷的新聞後,就匆忙地跑去兌換自己的P2P產品,導致第二家P2P平臺遭遇“擠兌”,進而發生連鎖反應——其實,如果不發生擠兌以及此後的踩踏,這些P2P平臺未必就會“倒掉”。

是的,華夏萬家品牌負責人曾先生告訴楊姐,此次同樣作為斐訊產品的合作平臺,聯璧金融出事之後也給華夏萬家金服帶來了影響——很多投資者產生的恐慌情緒導致平臺出現集中兌付,但這實在沒有必要。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中小平臺還是由於資金實力不夠強大才被“擠兌”擊垮,但楊姐我還是想強調一點,就是投資人也需要在心理上具備更加良好的素質來看待投資,並在投資技巧上也應該學習更加穩妥的方式:例如定投,分散,小額。如果本來沒事而自己嚇自己導致出現更惡劣的結果,豈不是得不償失?

楊姐點評:

2018年夏天的這場互金風暴,集中反映出了更多中國金融領域裡隱藏的很多深層次問題:從0元購被攻擊,到一些平臺倒閉的連鎖反應,其實更多的是一些“人禍”。

此時的中國老百姓其實更顯無助——中國的金融市場亟待監管部門能夠快速“吹盡黃沙始到金”,通過各種手段、機制來幫助真正優秀的平臺脫穎而出,讓百姓不再苦於無法分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