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輯丨一封宜昌檢察機關耄耋老黨員的來信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5月9日,在宜都市青林古鎮開展的市院離退休幹部活動期間,原宜昌檢察分院副檢察長陳鵬同志用顫巍巍的雙手向市院工作人員交付了一封他寫給市院黨組的信,在寫有“不忘初心,牢記黨恩”的信封內,還有他向黨組織繳納的一萬元特殊黨費。

在寫給市院黨組的信中,陳鵬老人用顫抖的筆觸寫道:

(向上滑動啟閱)

——陳鵬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耄耋老人的入黨初心

繼承遺志 傳遞薪火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左圖:陳鵬同志在父親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前講述他的入黨初心

右圖:陳鵬同志寫給院黨組的一封信

一封信,傳遞出的是一位久經風霜的老人所特有的胸懷與豁達;一份特殊黨費,折射出的是一名久經考驗的老共產黨員所達到的境界和覺悟,表達的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那一聲不變的錚錚誓言!

是怎樣的一種信仰,支撐一位耄耋老人如此強烈地表達一份對黨的感恩之情?帶著一份崇敬之情、幾分好奇之心,近日筆者來到陳老家中,尋訪老人的“入黨初心”,拉直我心中的“問號”。

面對單刀直入的我,老人直接把我帶到他的書房,指著牆上的像框中精心保存的一份“革命烈士證明書”說道:“你問我‘為什麼要入黨?’,用習總書記的話說,我的‘入黨初心’,就是一份紅色血脈的傳承,就是接過父輩手中的火炬,為了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為了照亮人民的、民族的、國家的未來!”話語間,傳遞著一份自豪與堅定。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陳老的父親陳萬宏就以教學為掩護,在家鄉長陽廣泛開展革命活動,1928年下半年參加了賀龍同志領導的農民運動,參與創建了縣農民自衛隊、縣農會,領導了家鄉的反霸運動,1929年7月加入紅六軍(鄂西長陽紅軍部隊),後隨隊向湖南桑植轉移,同年8月5日在長陽資丘遭敵伏擊,同軍長李勳等77名同志一起不幸犧牲,被反動派草草埋入資丘下街一石灰窰中。

“父親去世時,我才四歲,母親拉扯著我艱難度日,十三歲時母親也積勞成疾撒手而去,我當了老家的一畝地、半間房才將母親安葬,在陳氏族房的接濟下,讀了兩年私塾的我才得以繼續學業。以第一名的成績從中心小學畢業後,我還是因貧中斷了學業回鄉種田,還在偏僻的山村做過兩年的家庭教師,勉強維持生計,吃不飽飯的日子是常有的。父親當‘神兵’的事,母親經常偷偷地說給我,紅軍後代的身份是心裡明白、不敢張揚的,母親怕家人受牽連……”

“直到1949年7月長陽東邊解放後,我才迎來了人生中的春天。參加支前的我去給剛成立的縣第三區送苞谷,瞭解到我紅軍後代的出生後,區幹部立即向當時的縣長賈英推薦我參加了工作,從此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家,找到了心疼自己的親人!”

“1952年8月8日,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我迎來了政治生命的起點,經歷‘清匪反霸’‘清案複查’‘複查土改’工作和‘正反’運動的嚴格考驗後,作為縣公安局的四人之一,同80多名同志一起成為了解放後全縣發展的第一批中共黨員!”

“經過三年黨的培養,我不再是那個為了找份工作、吃口飽飯的我,我決心繼承父輩的遺志,忠於黨、誠於民,勤奮工作,平實做人,做一個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人。綜觀人生路,面對入黨誓言,捫心自問,我無愧無悔!”

奮鬥一生的精神支柱

不忘黨恩 永葆本色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左圖:陳鵬同志2017年4月2日攜兒孫四代祭掃英靈、緬懷先烈

“回顧我的一生,支撐我的精神支柱就是堅持一個'不'字,自我約束,身體力行。一不忘恩,二不忘本,三不攀比,四不偷閒,五不貪婪,但核心的是不忘恩、不忘本,只有不忘恩才能不忘本,才能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沉得下身心、幹得出成績、守得住底線。”

“一不忘恩,尤其是不忘黨恩。在那山窮水盡的時刻,是毛主席解放了我,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共產黨哺育我成長,這份黨恩我永誌不忘!在我革命征途的重要關頭,是老領導李雲傑、畢可法關心舉薦,扶我上馬,再送我一程,這一至關重要之恩我不會忘記!”

“二不忘本,不怕苦,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農村是我的根。在長陽工作四年,在五峰工作十三年多,大都是深入基層,翻山越嶺,生活是比較艱苦的。在地區公安處工作期間,三次到秭歸縣、宜昌縣開展“社教”試點,每次四五個月,特別是參加中南局、省地委聯合在當陽開展的‘四清’試點,歷時九個月,下農村都是自帶行裝,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抓實幹。回顧這段歷程,人雖苦了些,但身受其益,不僅從實踐中增長了知識才幹,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對農村、對農民的瞭解,體驗了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的勞累與艱辛,也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觀,加深了為民、愛民、恤民的意識和情感,懂得了做人不能忘本,吃苦方有作為。”

陳鵬老人說,解放後不久,在他的提議下,長陽縣政府將父親等77名紅軍烈士的遺骨從石灰窰中取出,遷葬於資丘煙墩臺,1967年原地修建了“七十七烈士紀念碑”,因隔河巖水利樞紐工程,後遷至桃山長安寺舊址。2017年4月2日,他帶領兒孫來到“七十七烈士紀念碑”,祭掃英靈,緬懷先烈,教育後代“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感黨恩”,並賦《為父掃墓緬懷英烈》詩一首:“清明時節心沉沉,兒孫四代祭忠魂。七十七烈英靈在,八十八載浩氣存。巍巍佷山宏圖展,滔滔清江景色新。慎終追遠承遺志,力為中華夢成真。”

重建元老的殷殷寄語

接力奮進 再譜新篇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左圖:陳鵬同志詩作《感懷——重建檢察院四十週年》《為父掃墓緬懷英烈》

“1978年7月下旬,譚受倫同志和我受命重建宜昌地區人民檢察機關。從檢11年,我的感恩之心沒有忘,我共產黨人的本色沒有丟。”

“重建當年,就一萬元的開辦費,從地市公安系統調入的5名幹部,從地區公安處借的三間辦公室,一間用來接待、開會議事和檢察長辦公,一間用作辦案業務活動,一間兼做辦公室、收發室、打字文印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啟動了恢復重建工作。”

“當時黨組號召同志們‘面向未來,苦戰三年,上下齊心,用我們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的明天’,為了節約經費,我們夏天不用電扇,冬天只用一個火盆,用過的信封翻過來再用第二次,為了改善伙食分院還在金銀崗種了幾畝地的農產品。幹警們晚上加班,節假日不休息是常事,出差辦案一律坐公共汽車、住低檔招待所。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幹警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僅用三年時間,宜昌分院已初具規模,建成一棟宿舍兼辦公樓,第二棟宿舍和辦公樓已立項。”

“基層院重建條件更艱苦,特別是五峰、秭歸兩院,全體幹警只能擠在一間十平米的房子辦公,你坐我站,你走他來,若有來訪和商談工作的,往往要在階沿上進行,但廣大幹警們兢兢業業,不記得失,努力為恢復重建檢察機關貢獻力量。1980年,全地區已調配幹警300餘人,分院近40人,成立了六科一室,辦案數量大幅提升。”

“回顧恢復重建初期的艱苦歷程,廣大幹警經受了困難的磨練,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檢察事業發展較快,變化喜人,在組織、業務、思想、作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新時期宜昌檢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我問陳老,對我們新時代宜昌檢察事業和在職檢察干警們有什麼要求與期許時,他謙遜地一笑,說道:“離休已29年,脫離檢察工作太久了,要求提不好就不提了。今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和檢察機關重建四十週年,作為宜昌分院創建人之一,隨筆吟了幾句七言,以表紀念,也算作對檢察後輩們的一點希望吧!”

陳老顫巍巍地拿出他的詩稿《感懷——重建檢察院四十週年》,以略顯沙啞的聲音輕聲吟道:“重建檢院四十年,迎難奠基創業艱。緊跟改革開放路,與時俱進後超前。七屆接力檢察長,辦公場所四度遷。立檢為民民心安,從嚴治黨嚴治檢。初建黨組人尚在,見證歷史笑開顏。不忘初心行使命,任重道遠譜新篇。”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斯文在茲,餘音繞樑。回味寄語,能不奮進?值此紀念建黨97週年、紀念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週年之際,筆者記之,與全市檢察干警共勉。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 end •

作者丨李 濤

七一特辑丨一封宜昌检察机关耄耋老党员的来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