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認爲巴菲特是股神,那就錯了……

如果你一直認為巴菲特是股神,那就錯了……

談起巴菲特,我知道這是一個寫爛了的題材,但這次我還是想從不同的角度,對股神做一個另類的解析。說巴菲特不是股神主要基於兩點,第一,巴菲特其實不炒股。第二,從股票的角度來說他的成就,有一些捨本逐末。

在絕大部分人眼中,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的標杆,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更是財富的象徵。要是擱咱們這兒,得叫活財神。

他的拿手活不是憑空變錢,而是讓錢生錢。他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投資秘訣是,買入並長期持有。還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

一隻股票,如果你不準備持有十年,那一刻也不要擁有它

隨著A股市場2017年價值股大熱,坊間此前也出現了個勁爆的話題,“坐牢十年,哪些股票你敢持有?”。同巴菲特的論調幾乎一致。

價值投資

經過時間考驗,才會展現價值;歷經歲月洗禮,方能鑄就經典。

巴菲特數十年的投資生涯,本就證明了價值投資的可靠性,而格雷厄姆一眾成果豐碩的徒子徒孫,更是有力佐證了這一模式的價值。

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巴菲特的投資成果被無數人敬仰並反覆研究,總結出諸多規律。但不管是整理成條放肘邊應急,還是將每一條細則嚼碎吃透,我覺得對咱們的投資補益都非常有限。

按圖索驥固不足取,但死磕經驗,也不一定能盡全功,因為時代在變化,經驗也有其侷限性。

華爾街風雨兩百年,A股市場不到30載。如果照搬過去就能成功,那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翻閱華爾街的歷史,把牛股名字譯成中文,去找最像那隻。而不是去剖析大佬成功的原因。

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劇情,但推動情節發展的,註定是人性和利益,以及事物的本質

巴菲特和滾雪球

要說巴菲特,有一本書繞不過——《滾雪球》,巴菲特的傳記。

書名的寓意是,你找到一個堆積了厚厚積雪的坡,如果坡足夠長、足夠溼,等雪球開始滾動,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投資帶動的資產增值也是如此。這也象徵了巴菲特從小鎮青年到世界鉅富的一生。

對投資而言,最重要的是,是找到那個雪坡,以及堅持不懈地推動雪球。

巴菲特, 他出身在美國,從人類的出身來講,這個概率只有2%,用它原話是中了卵巢彩票。他從小就對股市感興趣,是得益於家庭因素,更是撞了大運。後續先後認識格雷厄姆和芒格,幫助他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更是僥倖中的僥倖。到了正確的地方,做了正確的事,或許這就是巴菲特對雪坡最完美的註解。

他對股票的喜歡,以及對賺錢的野心,則是他一直推動雪球滾動的動力

兩者缺一不可。

因為對股市有野心的人很多,知道價值投資的人連格雷厄姆講桌下都有一群,可巴菲特只有一個,他是把雪球滾得最好的人。

滾雪球難道只是一個動作?

後來在格雷厄姆手下做事,學習並延續了格雷厄姆的思路。

找市場上的便宜股票,也就是用當前價格買入,能確保以另一種方式,用更高價賣出的品種。

這個兌現方式或許是讓公司分紅,或許是等公司破產分錢,或者是直接把公司拆散了賣,快速變現。而不管是分紅,還是破產分錢,或者公司拆散賣,所得收入,都能遠遠大於買入成本。這個差價,就是他們的盈利。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個差價,就是格雷厄姆所謂的安全邊際。

當市場蕭條時,這種套路雖然不是百發百中,但也屢試不爽。不過,看到這個是不是有點眼熟啊。是不是特別像做生意,因為做生意就是用成本價購入商品,然後用加上利潤和各種費用的價格賣出去。通過這個過程,獲取利潤。

做生意的關鍵,是要判斷這個東西有賺頭,也就是低價買入後,能高價賣出去。

後來,格雷厄姆感覺自己的雪球已經滾得差不多,便樂呵呵過日子去了。巴菲特一個人開始單幹,但這時候還是用這種套路。

直到後來,巴菲特遇到芒格。

這時候的巴菲特,開啟了持有公司模式,賺錢不再是買入便宜貨,然後用更高的價格賣出,而是持有公司,讓公司給他賺錢。主要操作手法也變成了併購、股權投資、進入董事會、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改善公司經營模式...

股票只是媒介

在兩種賺錢模式中,我們都能看出,巴菲特不會炒概念、不會追風口、不會…這一點和我們現在做A股的很多人,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模式,是在一點點地買入公司,然後合適的價位賣出,瞄準的是公司。和做貿易是一樣的套路。翻閱《穆迪手冊》和《標普手冊》是他主要的工作,是他滾雪球的姿勢。

股票,只是提供了一個,把公司一點點買入的方法而已。

第二種模式,是徹底買入一家公司,讓公司為他掙錢。

此時,巴菲特決定股票買入與否,看的不是K線圖,不是歷史數據,不是各種指標,而是公司經營的財務報表。此時的股票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了太大的意義,畢竟,併購的主體是公司。

做事情,功夫在詩外。做股票投資,核心也不在股票上。

巴菲特像是一個商人,決定股票買賣只有一個依據,這筆生意能不能掙錢。

股價的波動,全是浮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