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德械師在戰爭中的戰鬥力如何?

海軍貓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兼任西安警備司令的宋希濂將軍奉命率領第36師千里回援上海,該師是在西安事變後被調往關中彈壓東北軍和陝軍的。第36師乘坐的軍列沿途停經之處,當地民眾簞食壺漿鼓勵將士抗日殺敵。

抵達戰場後,宋希濂所部的攻擊位置在第87和第88兩師之間的天寶路一線,在匯山碼頭一戰中,第36師動用二個團在巷戰中索屋攻擊,擊潰日軍一個大隊斃傷400餘,部分日軍走投無路,居然逃過外白渡橋向公共租界的英軍投降,宋師長希濂的原話:這是36師“最精彩、最激烈、功勳卓著”的一仗。



(宋希濂卡通像)


然而,第36師也出現了可怕的傷亡,僅匯山碼頭一戰即傷亡570餘人,其中一個主力營被打殘。另外二個師也沒好到哪裡去,第88師擔任主攻的第264旅旅長黃梅興陣亡,官兵傷亡過千,該師德國顧問親自策劃了突擊隊對日軍的閃電進攻,號稱“鐵拳行動”,結果500敢死隊員死傷過半,行動失敗。中國軍隊的王牌“德械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對手,與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和作戰技能的差距立顯。

三十年代中期,軍事委員會為了應對中日戰爭,根據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準備在全國軍隊中挑選60個師進行整訓加強為“調整師”,1935年1月,由陳誠出任陸軍整理處長負責“調整”事宜。為了堵住雜牌軍之口,每批“調整”的10個師中,陳誠特意留出一個非嫡系位置。由於國內局勢不停變化,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只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0個師的挑選和編組,第三批的10個師“調整”到一半,而後面的30個師乾脆沒有機會了。



第一批的主要部隊有:第2師(黃傑)、第11師(黃維)、第14師(霍揆彰)、第25師(關麟徵)、第36師(宋希濂)、第57師(阮肇昌)、第67師(李樹森)、教導總隊(桂永清)和第2師補充旅(特殊情況),其中第11、第14和第67師是妥妥的“土木系”隊伍,陳誠小動作還是有的。

第二批的主要部隊有第3師、第4師、第9師、第10師、第88師、第89師等,要旨是“嫡系為主、兼顧雜牌”,注意第二批的第89師就是後來的湯恩伯第13軍序列,是華北“南口抗戰”的主力。




但是國力羸弱,拿不出太多的錢購買德制武器裝備,因此只有第一批10個師完成了德制或仿製輕武器的配備,其中勉強能夠稱為“德械師”的只有三個,即第36師,第87和第88師(前身是國民政府警衛軍、之後為兩個教導師),以及真正完成調整的、甲種師規模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算是蔣介石能拿得出手的王牌部隊了,四個軍事主官全部是黃埔一期生(宋希濂、王敬久、孫元良和桂永清)。

其他十幾個“調整師”並未完成德械的全部換裝,不妨稱為“半德械師”,而宋子文的稅警總團因為進口了相當數量的英、美、比、法等國家的雜七雜八裝備,雖然豪華,根本不算德械部隊。



文中圖片都是國民黨中央軍當時的真實影像,雖然國府採購了30多萬頂M35德式鋼盔,但不是扣上個鋼盔就叫“德械師”的,看得出來國軍的單兵裝備仍然是十分簡陋,不僅輕武器配備不全,更嚴重缺乏德國顧問給計算和計劃好的重武器。在日寇陸海空立體優勢火力的殺傷下,三個德械師以及教導總隊完全是憑藉抗日熱情和血肉之驅與敵死拼,給日軍以極大震撼,驚呼為“德國式的戰爭”。

毫不誇張地說,20個德械師和半德械師,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的脊樑。從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到武漢會戰,以及華北的南口會戰、蘭封會戰,1938年底之前,是打破日寇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之夢話的中堅力量,歷史地位非常重要。



淞滬會戰第一階段,主要是張治中指揮幾個德械師試圖將盤踞在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消滅,未果;到第二階段,從全國調來的中央軍和雜牌軍已達70萬人,包括胡宗南的第一軍、羅卓英第十八軍等精銳部隊(下轄數個半德械師),日軍也增兵至近30萬人,幾個德械師在總兵力中所佔比例和所起作用已經有限,且由於是第一批登上戰場,部隊損失較大。

南京保衛戰期間德械師成為守城主力,但半數為補充的新兵,戰鬥力大打折扣,倒是教導總隊的德制衝鋒槍給日軍以重大殺傷。



唐生智在決定棄城之後,大約是擔心德械師報銷不好跟蔣介石交代,下達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口頭命令:允許第87、第88師和教導總隊北渡長江突圍,而擁擠的下關碼頭原定只供第36師和憲兵部隊撤退所用,於是四個師級單位和憲兵部隊擁擠在一起的後果是災難性的,溺亡者無算,渡江不成逃回城內隱藏或投降者眾,幾個德械師徹底傷筋動骨,到江北整理時已湊不滿一個師的建制,對此,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難辭其咎。



武漢會戰期間,三個德械師殘部再次經過補充後,編成為宋希濂任軍長的第71軍,在大別山北麓抵抗日軍第六師團的西犯,雖然頗有斬獲,但因骨幹損失較大,已是雄風不再。尤其是德國在日本壓力下撤回軍事顧問團、中斷與國府的軍事採購之後,“德械師”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隨著第一軍、第二軍、第五軍和第七十四軍換裝蘇聯援華武器,“蘇械師”短暫稱為中央軍的招牌,直到1943年以後“美械師”的出現。


度度狼gg

常聽到有人說,如果國軍當時有200個德械師,日本就不會進攻中國云云。其實不用這麼假設,直接看43年以後全副美式裝備的國軍在滇緬戰場和日軍的戰績就行了。

裝備是當時最先進的美式裝備,部隊也是國軍中戰鬥力比較強的委員長嫡系,而且專門另外成立了一個機構指揮,也就是陸軍總司令部。

這時候的日軍早已經戰鬥力嚴重下降,和侵華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的日軍素質不可同日而語。結果呢?

結果就是果粉各種吹的所謂崑崙關大捷之類,連國軍將領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來。只不過是國軍的戰損比從抗戰初期的十五比一,大概提升到了五比一左右。

就是主管這些全副美式裝備的國軍的首任陸軍總司令張發奎說過,以他的觀察,整個抗戰過程中,國軍沒有取得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除非日軍主動撤退,否則國軍即便是包圍了日軍,也吃不下來。

為什麼?因為國軍始終是舊軍隊,哪怕是已經全副現代化美式裝備了,本質上也還是舊軍隊,完全沒有改變軍隊的本質。

為什麼說國軍始終都是舊軍隊呢?不看別的,看看同期的共軍在幹什麼就知道了。

長征的時候,共軍一邊打仗,一邊轉移,實際上就是逃跑,行軍路上還在教戰士識字,每到一個地方暫駐,都會在當地修建簡易的廁所,向當地老百姓宣傳現代衛生觀念,甚至還在疲勞的征途中停留下來的時候,修建簡易的籃球場等體育設施。

就算這些是共軍的宣傳,那我們看看共軍在43年之後,也就是國軍正在大量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時候,共軍在幹什麼?

按照張宗遜的回憶,43年的時候,朱德曾從延安到晉西北視察八路軍三五八旅,並召集高級幹部開會,提出要提高訓練水平,其中一個就是劈刺技術從原來的日式改為蘇式,讓戰士們的一套劈刺動作的刺殺機會增加了一倍。

所以有個人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他還說,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武器,而是人。

也就是說,再先進的武器,給落後的軍隊拿著,也沒用。有了先進的軍隊,哪怕武器落後一點,也可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蕭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所謂德械師,並不是德國師,這是完全不同的2個概念。

所謂國軍德械師,僅僅是裝備部分德式武器的國軍師,和納粹德國的步兵師基本沒有可比性,也大大弱於日寇。

以德械師的輕武器來看,步槍基本都是國產,主要是中正式和老套筒。

輕機槍也是國產,是捷克式。

迫擊炮,是自產的81或者82迫擊炮。手榴彈是自產的鞏縣木杆手榴彈。

甚至還裝備日本製式的擲彈筒。

以上這些,基本都是中國自產的武器,和德國沒有什麼關係。

只是有些精銳部隊,裝備數量很少的德國購買的毛瑟步槍,迫擊炮而已。

裝備數量最多的是德式鋼盔,大概30多萬頂。但鋼盔不能殺死敵人,只是減少傷亡而已。

再看重武器,德械師下屬一個炮兵營,火炮五花八門,包括日式在內什麼都有。

而德國步兵師一般下屬一個炮兵團,就重武器上有巨大差距。

所以,德械師只是有少量德式武器的國軍部隊,根本算不了什麼,也遠遠比不上日寇。

日軍師團配備炮兵聯隊(團),攻堅時候還會給予增強。

但德械師的戰鬥,是中央軍中最好的,也是戰國最大的。

以孫元良的88師為例,在淞滬會戰中浴血奮戰,前後四次補充兵力,每次都是傷亡過半才給與補充。日寇在88師陣地前無法推進,苦戰2個多月,沒有什麼進展。日寇高級軍官抱怨:88師是中國軍隊中最可恨的部隊。

大撤退期間,88師留下的謝晉元八百孤軍,在敵人四面包圍的情況下,在四行昂哭從10月27日至31日夜血戰四晝夜,抗擊日軍數十次攻擊,斃敵兩百餘,最後奉命殺出重圍退入公共租界。

因淞滬會戰拼的太慘烈,原本1.4萬人的88師退到南京僅剩8000多人。

在南京,88師又參加了慘烈的南京保衛戰。他們死守雨花臺中華門一線,任兵力火力絕對優勢的反覆猛攻。88師以巨大犧牲,一直堅守到日軍從其他城門攻入南京。

此戰中,88師幾乎全軍覆沒。轄下三個旅長陣亡兩個,六個團長陣亡三個(韓憲元、李傑、華品章),營長陣亡十一個,連排長傷亡佔全員的十分之八。8000多人戰後近倖存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還是傷員,提前被用船隻運出城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薩沙

在1936年時,國民政府向德國購買了三十餘萬頂m35鋼盔,仿製了毛瑟m1924步槍,並新組建三個步兵師,全數裝備德械,稱為“德械師”。不過這“德械”,最普及的是m35鋼盔和“中正式”步槍,再其次是m24型手榴彈。當年進口的1號坦克,一共24輛,得以組建了當時國民革命軍唯一一個戰車營。105毫米榴彈炮一共36門,組建了兩個重炮團,而用於反坦克的pak.36只進口了144門,並在戰爭初期大量損毀,使得國軍根本無法依靠反坦克炮擊毀日軍的豆戰車。

不過當年的裝備還算先進,一班10人,裝備10支“中正式”步槍,並每人攜帶子彈200發。一排有一挺“捷克”式輕機槍,機槍射手、副射手各一名,配彈一共400發。一人配兩枚m24型手榴彈。對比一下日軍,日軍一個小隊30人左右,3挺大正11年式輕機槍,27支38年式步槍,步槍配彈120發,機槍配彈240發,另2門50毫米擲彈筒。,每人手榴彈2枚。並且單兵裝具相差無幾,所以德械師在排級輕武器這方面強於日軍。

而在重武器方面就弱得多,日軍一個乙種旅團(相當一個師)就擁有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1個戰車中隊,而僅有36、87、88三個德械師擁有師屬山炮營(24門75毫米山炮)和反坦克連(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不過實際情況是僅有87式擁有6門37毫米戰防炮和88師一個滿編的反坦克炮連,其餘的都沒有。。至於上面訂購的武器,則大部分都沒有運抵中國。就是日軍的一個甲種聯隊(相當一個旅)就能完完全全依靠144具50毫米擲彈筒,6門92式步兵炮,4門37反坦克速射炮,4門山炮碾壓國軍兩個德械師。更何況,在當年淞滬戰場上,一個日軍聯隊擁有3個炮兵大隊的支援。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日軍聯隊,比五個德械師還能打。

當年實在是器不如人,20個德械師打淞滬會戰,平均一挺重機槍發射彈藥不比日軍一挺輕機槍多多少。並且各部隊電臺後撤,喪失制空權,後勤運不進去,就在這種環境下,仍能堅守上海三個月之久。他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浩漢防務論壇

德械師,全名中國國民黨德械步兵師,是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和訓練下參戰德式編制重新編組的軍隊,裝備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德式裝備。整軍方案確定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團以及以下單位的戰鬥力的原則。這點同德國的建軍原則一致,新組建的一個德械師基本可以相當於中國原來的一個軍。


中國德械師和德國步兵師的區別: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火炮的數量,德國即使是在1943年其前線步兵師仍裝備有火炮:32門榴彈炮(105mm口徑24門,150mm口徑8門),24門75mm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5mm至150mm),69門80mm迫擊炮。之後又列裝了大量120mm重型迫擊炮。

而中國即使是作為德械師示範單位的第36、87、88師,全師也僅有75mm步兵炮12門,37mm戰防炮4門,20毫米高射炮6門,24門81mm迫擊炮,24門20mm機關炮。其火力根本無法和德國步兵師相比,基本上我一個德械師的火力僅僅算得上德國一個步兵團的火力。所以就算我德械師官兵素質再高,武器裝備的差距決定了我們德械師的戰鬥力還是有限的,遠不能達到一個真正現代化步兵師的要求。


德械師一開始便作為國民黨抗日的主力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在日軍優勢的炮兵、空軍火力下,進行了慘烈的陣地戰。其作戰之英勇、犧牲的巨大,可歌可泣!經常是整團整營的戰死,陣地才告失守,到南京保衛戰結束時,中國已經不存在真正的德械師了,基本上消耗光了。

德械師在中國的抗日事業中做出的巨大犧牲,值得國人銘記!


小小狼王

德械師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國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準所改編和組建國民革命軍,故對其統稱為德械師。

當時的德械師包括了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第六師、第九師、第十四師、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以及教導總隊和稅警總團。

德械師算是當時國軍的主力,戰鬥力極強。



為了探討國軍德械師真實的戰鬥力,我決定通過研究德械師的裝備、編制以及戰鬥表現來說明國軍德械師的真實戰鬥力如何。

首先從裝備上,德制M35鋼盔是德械師的標配,還有各種輕重武器,以及戰車等裝備,人員是一個師的編制約幾萬人。

在戰鬥表現中,德械師作戰非常英勇。淞滬一戰損失慘重,南京一戰十不存一,武漢一戰幾乎損失殆盡。戰寶山羅店、血戰四行倉庫、血灑南京、血戰戰富金山,在這幾場戰鬥中,戰鬥之激烈,損失之慘重,至此德械師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此後再無德械師。

現在,我們從德械師的裝備和編制以及德械師的戰鬥表現來詳細的講解德械師。

德械師的裝備和編制

說起德械師的裝備,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德制M35鋼盔,這是德械師的標配。

除了德制M35鋼盔,輕武器中有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花機關衝鋒槍以及駁殼槍。而重武器有馬克沁重機槍、野戰炮以及37㎜戰防炮等重武器,甚至還有防空高射炮、探照燈以及輕戰車等武器,這些都是德械師的標準裝備。


而德械師的編制則是一個師的編制大約兩萬餘人。

德械師的裝備是當時最好的,但在戰場上,抗線的依然是血肉之軀。

德械師在抗戰中與敵血戰淞滬、南京、武漢,幾乎損失殆盡,下面我通過講述德械師的戰況來講解德械師的真實戰鬥力。

亮刃淞滬

德械師的第一戰就是在淞滬亮刃的,1937年8月14日,齊裝滿員的德械師向日軍發起了總攻,經數日苦戰,第87師佔領滬江大學,第88師佔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要點,第八十八師防守上海愛國女校、持志大學,並擔任攻擊虹口公園和江灣路日軍司令部的任務。

在淞滬一戰,德械師血戰寶山、羅店,在守衛寶山的戰鬥中,姚子青和500餘人與日寇血戰壯烈殉國;在有著血肉磨坊的羅店戰鬥中,德械師與日軍血戰,傷亡慘重。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血戰4晝夜。

儘管士兵們浴血奮戰,但淞滬會戰還是失敗了。在淞滬一戰,德械師損失慘重

血灑南京

在南京保衛戰中,德械師在南京中山門、雨花臺、紫金山、光華門等地方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幾乎全部壯烈殉國。

武漢會戰

在武漢會戰中,德械師與日軍血戰富金山10晝夜,中國軍隊的威風,書寫了中國德械師最後的榮光,在中國抗戰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而又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後,德械師的輝煌不再。

隨著中德合作的終止,中蘇合作,蘇械師開始走上抗戰舞臺,德械師從此退出了抗戰的舞臺。

由此可見,德械師的戰鬥力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是比較強的。


Minecraft軍長解說

我要潑個冷水,嚴格來說,國軍並沒有什麼“德械師”,所謂“德械師”不過是今天軍事迷的一種說法。抗戰初期特別是淞滬會戰,留下許多珍貴老照片,國軍頭戴德國M35鋼盔的那種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實際上當時完全裝備德國武器的部隊是不存在的,不是說戴上一頂德國鋼盔就是“德械師”,戰時國軍哪支部隊自詡過“德械師”?我印象中是沒有的。


全面抗戰開始之前,常期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部隊是有一些,其中又以第87、第88、第36師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最為系統。其他如第1、第2、第3、第4、第11、第14、第25、第89師,有時也有德國軍事顧問幫助指導,但談不上系統化。

還有就是這些部隊裝備仍以國產兵器為主,比如中正式步槍、仿捷克式輕機槍、仿馬克泌重機槍、八二迫擊炮,基本上均為金陵、上海、鞏縣、漢陽兵工廠製造。德國兵器使用很少,有些團直屬小炮連裝備蘇魯通20毫米機關炮,可以算是德國產品(瑞士製造),有些師直屬戰防炮連裝備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但數量很少。


另外,陸甲裝甲兵團戰車營有一個連擁有德國1號坦克十幾輛,炮兵第10、第14團擁有德國萊茵金屬150毫米榴彈炮48門,炮兵第11、第13團擁有德國105毫米榴彈炮40門,江陰要塞擁有一些德國88毫米炮,但這些都是特殊兵種,並非師級步兵戰鬥單位。

要說以上提到的“德械師”戰鬥力如何,我認為還是可以的。抗日戰爭防禦階段,歷經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包括“德械師”在內的中央軍在各個戰場都起到了骨幹作用。比如名揚四海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就來自第88師。
如果全面抗戰能夠再推遲兩年,或許國民政府可能出現嚴格意義上的“德械師”,畢竟那個時候的中德軍事貿易正在高速發展,海軍甚至還訂購了德國潛艇。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隨著中日全面開打,中德外交關係也就斷了。


馮傑

德械師有三個,一個在西安,其餘的是南京的衛戍部隊,你說都能作為,坐鎮首都的軍隊能談得上差嗎,當然國軍中的精銳也是挺多的比如教導總隊,稅警總團(你別以為是收稅的)總兵力三萬餘,裝備也是一頂一的,甚至有的地方還超過中央軍,且這是宋子文的私人武裝。孫立人將軍便是出身於稅警總團。遠征軍中赫赫有名的200師,張靈甫的74師,那也都是虎賁之師。假如有個好將領再加上這樣這樣一頂一的設備,那麼德械師將會是王牌中的王牌。


史地菌

德械師主要指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國民政府財政部下屬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裝備的是德式以及仿製德式裝備,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進行編組、訓練的,可以說是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抗戰前期中國正面戰場的王牌。

1933年德國開始與中國國民政府展開軍事合作,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塞克特上將擔任軍事顧問,幫助中國整軍,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這一計劃深受蔣介石讚賞。

長城抗戰結束後,為了應對日本越來越明顯的侵略企圖,國民政府開始整軍備戰。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調整師,每個師大概是1萬1千多人,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德械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軍常備師團的75%至80%左右,重火力數量相當。

可惜中國的工業實力不行,大多數武器裝備都要從德國進口,塞克特的規劃不斷縮水。截至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僅整編了30個步兵師,而且這30個步兵師中的大多數僅裝備少量的德式武器,僅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稅警總團9支部隊是由德國人一手訓練、全德式裝備。

這些經過整編的軍隊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粉碎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但是中國戰術思想的落後、國民黨高層的錯誤指揮使得30個德式師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大戰中先後損失殆盡。1938年迫於日本壓力,德國中斷和中國的軍事合作,德式師的裝備得不到補充;到了1939年,中國再次與蘇聯展開軍事合作,蘇械師隨即應運而生,德械師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德械師主要裝備:

7.92毫米中正式步槍和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步槍;捷克ZB26輕機槍;毛瑟M1932型全自動手槍(駁殼槍);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德制75毫米克虜伯山炮;德制37毫米Pak35戰防炮;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20毫米索羅通機關炮。


當狗容易做人難

縱然再好的裝備用在那個爛泥巴扶不上牆的人民公敵頭號戰犯蔣介石及國民黨漢奸賣國集團豢養的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反人民的親家兵別動隊國民黨反動軍隊身上只能是丟盔卸甲喪失大片國土坐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華北危機平津危機卻只能是與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塘沽協定秦土協定等漢奸賣國條約苟延殘喘罷了,唯有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浴血奮戰抗擊中外反動勢力推翻蔣家王朝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才是值得後人大書特書的偉大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