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前,慈禧將600萬兩海軍經費移用爲給自己做壽,其政治目的是什麼?

沈偉鵬

清廷尚無現代財政體制,缺乏國傢俱體預算決算計劃,進行近代化改革“洋務”開支浩繁,又沒有常例制度可循,於是只能左右支絀,騰挪轉移,既然辦理海軍的經費可以從別處騰挪來,那麼海軍經費自然也可以挪作他用。自1876年起,總理衙門釐定的每年四百萬兩海防經費,分別來自粵海,潮州等五海關並臺灣滬尾,打狗(高雄)兩口應提四成洋稅,以及上海江海關兩成洋稅,以及江蘇,浙江,江西等各省厘金,即便在擁有“提款優先權”的北洋,李鴻章不就便抱怨這種安排純粹是“搪塞之計”,海關關稅方面只有粵海,浙海兩關只能按時實數供應,其他“皆無指望”,至於被操控在各省手中,無統一制度,也無核實機制的厘金則更不能依靠,“每年實解不過數十萬”,接著,戶部又向朝廷上奏,從光緒二年七月起兩年,將關稅中本應解送南北洋海防經費中,分一半移交戶部,以作彌補左宗棠西征新疆軍費虧空所用,於是光緒元年7月至三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中,名目上各省關應繳納海防軍費七百萬兩,實則不到三分之一。根據《李鴻章全集·奏稿》中披露的數字,從1875至1880年6年間,北洋共入海防經費482萬餘兩,83,84,85三年銳減,李氏只能以挪用淮軍協撥和長蘆運庫銀以及直隸海防捐輸款項應對,實在是焦頭爛額。

更雪上加霜的是,總理衙門和戶部確定每年海防經費四百萬兩後,此款項就成為中央地方各處窺視的一大財源,僅在1875至1880六年間,清廷就從海防經費中以辦理滇案(馬嘉理案),山西河南賑災,惠陵工程,留美幼童經費,提還西征餉銀等名目從海防經費中挪用一百萬兩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清廷這筆“海防經費”,更像是一個可供提款週轉的賬戶,在當時前現代化的財政體制下,既做不到專款專用,也做不到款項準時,足額進賬。鋪墊了那麼多,下面再來說說所謂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的事情。

1885年,隨著光緒年齡漸長,歸政在即,慈禧便援引同治朝舊例,著手修建位於紫禁城西側的“三海”工程,即“中海”“南海”與“北海”,作為自己頤養天年的居所。整個大修工程預計需要經費為白銀六百萬兩。從光緒十一年到十六年,總共收到銀513萬兩,來自戶部,內庫帑銀,海關,神機營,以及海軍衙門。其中海軍衙門和神機營一共報效了2294329兩,從1891到1895年,三海工程又從海軍衙門騰挪了141萬兩。算下來,整個三海工程共計挪借海軍衙門經費437萬兩,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清宮內部檔案,所有挪借款項在事後都已歸還。說白了,這時的海軍衙門,就是一個供中央騰挪轉移的賬戶,並非現代化國家預算嚴格,經費必須專款專用的部門。

又要藉助報效之名討好太后,又不能過分妨礙北洋海軍的維護與發展,李鴻章只能利用個人的精明和權力,在夾縫裡輾轉騰挪,有時慷慨解囊,有時也得婉拒,有時還得出面向外國銀行擔保借款。不得已之下,李鴻章只能耍弄官場中常用巧取豪奪的手腕,另闢財源,以充當北洋購艦和其他海軍支出費用,訂購“定遠”“鎮遠”兩艘“亞洲第一鐵甲艦”的預算,原本是福建,南洋購買炮艇,巡洋艦之費用,外加各省撥借輪船招商局之官款,購買“濟遠”艦的款項則來自購買“定”,“鎮”兩艦的餘款和挪用淮軍當年奏銷案中的43萬八千餘兩白銀。

到了1888年,慈禧又下令修繕頤和園,佛香閣,德和園大戲樓等56個項目,用銀大概318萬兩,以及在此之前就動工修建的長廊,仁壽殿等項目,整個頤和園修繕的費用大約在1000萬兩左右。

那麼修繕頤和園用了多少海軍衙門的經費?有據可查的數字大約是180萬兩。再加上所謂“海防捐”挪用到修繕頤和園上的數字,大約是750萬兩。


另外1888年十月底,醇親王致電李鴻章,說萬壽山工程用款捉襟見肘,希望各地實權督撫迅速籌款200萬兩,以每年利息來支撐萬壽山修繕工程,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曾國荃等心領神會,籌集了260萬兩,為了掩人耳目,對外這筆鉅款被稱為“海軍經費”,存於北洋生息,每年上解至京,彌補工程所用,在現代人看來這當然是巧取豪奪,褫奪北洋艦隊軍費與購艦款用於西太后祝壽之用,實屬令人不齒,但如果放在在當時滿清政府“前現代”財政體系汲取能力有限的狀態,和“家天下”觀念中考慮,則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晴天有時下豬

慈禧作為一個實際掌權多年的老政客,經歷過太平天國、第二次中英戰爭、中法戰爭等大戰,不可能不清楚軍費保障對當時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重要性。況且她挪用的是當時洋務大臣李鴻章的寶貝疙瘩——北洋水師的軍費,她還留下“誰讓我一時不高興,我讓他一輩子不高興”的狂言,難道她不怕得罪李鴻章?


對於這件事情後來的史學家有一個比較主流的看法。


第一,北洋水師並無600多萬的軍費被慈禧挪用,只是當時各地官吏在籌措慈禧生日銀兩時,乃是借籌措海軍軍費的名義(卑鄙啊!令人髮指!)。後人便有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之說,實際上海軍在甲午之前已經好多年未添置新的艦隻,相反,這一時期,日本海軍迅速崛起早已在總噸位、技術水平上超越了北洋水師。也就是說,北洋水師已經多年沒有大額的軍費撥款了,挪用從何談起。


第二點,這600萬白銀其實不是海軍的經費,是以修整海軍和操練海軍的名義向各處攤派得來的,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慈禧太后辦生日慶典。為了做樣子,還在頤和園的人工湖上舉行了一次水師操典,不過艦船都是排水量不大的風帆艦船。
慈禧挪用軍費的目的是:不是因為要修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而是為了要挪用海軍軍費而修頤和園。那我們還真是“冤枉”她了!


張晨曦MX

題目不夠準確。“做壽”花不了那麼多錢,修建頤和園才需要鉅款。

園工的開設,固然可說是祝壽,但是在圓明園已被焚燬的情況下,不僅慈禧太后,即現任與未來皇帝,仍然需要一個在京休閒兼辦公的去處,天天待在紫禁城,帝后都受不了。也就是說,無論祝壽與否,作為皇家體制,終是需要這樣一所園子。

當然,為了園工而挪用海軍經費,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但是,園工挪用了海軍經費嗎?答案是NO。

北洋海軍經費,訂有章程,為每年二百萬兩,但是,實際收到的,年均在百萬左右。這裡面沒有什麼太大的貪腐,清代中央政府對於部省預算的撥款,幾乎都是要打折扣的。那麼,海軍到手的錢,去了頤和園?沒有。北洋海軍再節約,每年也必須花掉一百五十多萬兩,否則無法運行,而中央撥款只有百萬,軍方得靠自己舉債挪借,勉強支撐,根本拿不出餘款報效老佛爺。

園工挪用的經費,來自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簡稱)的經費。這個衙門,聽上去似乎只管海軍,其實是當時的權力中樞。此前,中樞是軍機處,後來權力轉移到總理衙門,到了光緒中期,則由海軍衙門領導一切。海軍衙門的老大是醇親王,他的兒子是光緒皇帝,現在老佛爺說快把園子修好,讓我有地兒養老,以便歸政於光緒皇帝,請問醇親王對園工是不是特別上心?

因此,有大量海軍衙門經費投入了園工。還不夠,又設了海防捐,讓有官癮的人參與眾籌,又向大省督撫哭窮,讓他們贊助,這些外省的錢則稱為“海軍鉅款”。儘管有海軍海防字樣,但是這些錢本來就跟北洋海軍經費沒關係,所以不能稱為挪用海軍經費。

挪用六百萬云云,主要是當時政界的帝黨與清流,風聞言事,用來攻擊李鴻章醇親王甚至西太后的輿論手段。


譚伯牛

慈禧沒有挪用過海軍軍費。

實際上在慈禧做壽前夕,海軍衙門是以海防軍費的名義,向各地攤派,因為海軍衙門嘛,所有要錢肯定都是這個名目,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筆錢是給太后修園子用的,所以沒人敢不掏錢。真要是海軍軍費,各省反倒不願意給了,海防年定的四百萬兩經費,一直都沒有交齊過,每年到賬不過一百萬兩。這些修園子的錢都存在銀行裡,甲午戰爭一起,慈禧就指示把銀行存款拿出來作為軍費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主要目的是打壓北洋新派和政治勢力,明晰主子和奴才的地位,將李鴻章等漢奸權臣掌握在手掌之間,立也隨我,廢也必我,看似亭臺樓榭,其中暗藏玄機,說明了滿清主子不信任漢奸新貴,用之,利之,棄之,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