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平抗戰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該如何評價呢?

聊一點點歷史

“七七事變”爆發後,由於日軍援兵尚未抵達,中日雙方大約有兩週左右的扯皮時間,第二十九軍內部堅決主和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抗日民族英雄、時任第38師師長張自忠將軍,他甚至電話裡訓斥了滿心與日寇決一死戰的110旅何基灃旅長。無它,“姥姥不親舅舅不疼”的二十九軍苦怕了,太需要平津這塊地盤了。四年時間,這支隊伍從長城抗戰時的3萬餘人已經發展到10萬人馬,盧溝橋最先跟日軍幹起來的金振中營,居然下轄四個步兵連、二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宋哲元)


儘管宋哲元號稱馮玉祥的“五虎將”之一,砍頭5000俘虜不眨眼睛,終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進的武夫,對局勢的戰略判定遠不及蔣介石高明。盧溝橋的槍聲一響,蔣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戰爭已經躲不掉了,雖然他心裡並不情願過早地打這場戰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北地區與東北有本質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奪取,蔣介石將失去作為民國中央政府的執政基礎,他已經退無可退。事變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針:

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其實有最後三個字,足夠了。

就在日本高層在爭論擴大與否的期間,蔣介石業已在廬山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組建了戰時指揮體系,受訓軍官全部歸隊,命令黃河以北的中央軍進入戰備狀態隨時奉調,囑何應欽向保定增援六個高射炮連,運送300萬發子彈給第二十九軍備戰。可惜宋哲元看不到這一層,他仍然幻想著與日軍談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條款,繼續維持第二十九軍在平津地區現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絕了軍事委員會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軍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許南京上海的抗日團體來慰問,只怕刺激到日本人。

(大小兩個委員長)

宋哲元是愛國的,長城抗戰也是率部砍過日本人腦袋的,事變爆發時他正在山東老家躲事:日本人逼著他同意在華北修鐵路,國府堅決不允,他誰也惹不起,只好溜之大吉。既不願做漢奸、也不願丟掉富庶的地盤和剛壯大起來的軍隊、更不願與蔣介石中央政府撕破臉,這就是民國時期地方派系的悲哀,也是日本人步步緊逼的心理優勢,設身處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宋哲元,應該怎麼辦?

他選擇的,一是拖,拖到像幾年前簽定“何梅協定”那樣能夠化解危機;二是哄,哄完日本人再哄蔣介石,儘量維持現有局面都別開火。



他不知道的是,日本人完全是在忽悠,日本軍部“擴大派”早佔了上風,增兵華北已成定局,甚至連不支持擴大的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菀爾都同意派兵,因為“中國駐屯軍”只有河邊正三少將的一個旅團5600人,尚不及二十九軍兵力的1/20,嚇寡婦的傢伙都不夠大。就在宋哲元認真研究日本開出的談判條件時,關東軍兩個混成旅團、半島駐軍第20師團已經奉命馳援華北,日本國內的三個師團也已動員完畢,而七個師的國民黨精銳中央軍,卻不能開進自己領土的華北來增援!

宋哲元愛國不假,然而過多考慮個人得失和小團體利益,不知不覺已經滑落為民族罪人。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即著名的:“如果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7月20日,日軍增援部隊到達25000人;7月25日,日軍地面和航空部隊完成戰鬥準備,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終於撕下了“和談”的面紗,給宋哲元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令二十九軍在三天內撤出北平城,否則將“單方面採取行動”。宋哲元終於清醒,然悔之晚亦,他把中國軍隊最有利的18天寶貴時間浪費掉了,北平三面被圍,中央軍遠在河南,為避免古都毀於戰火,第二十九軍只能棄城。

張將軍自忠後來的奮勇殺敵,南瓜店的以死明志,確有被日寇欺騙和被國人誤解的羞辱之心,為了二十九軍安全撤出北平,他不得不虛以委蛇善後,舉國一片罵聲。他當時的心態,也代表著以宋哲元為首的二十九軍大多數高級軍官的思想,保住地盤和實力第一,民族利益第二,在盧溝橋事變之後的特殊時段裡,宋哲元及第二十九軍對中央軍的警惕甚至超過了對待日寇,實在可嘆。



宋哲元的表現甚至不如一向與蔣介石纏鬥的桂系,軍事委員會電召白崇禧赴廬山共謀抗日大計時,四川劉湘和雲南龍雲勸阻李宗仁白崇禧,只怕蔣介石翻臉扣人,李白回電曰:先國難而後私仇!


度度狼gg

宋哲元是一個標準的軍閥,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是他的終極目標。


宋哲元的29軍前身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在中原大戰中,馮玉祥全軍覆沒,宋帶著自己的殘部投靠了山西王閻錫山,但是閻老西對宋並不信任,29軍倍受晉綏軍的排擠,無奈投靠東北軍張學良。

九一八事變之後,抗戰局面已經十分明朗。張學良這個大廢物,在丟掉了東北又丟掉了熱河。此時察哈爾的形勢變得十分緊張,宋哲元的部隊奉命進入察哈爾,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長城抗戰中,29軍打得很英勇,抵禦倭寇中國軍人責無旁貸,但是失去自己的勢力範圍才是宋哲元萬萬不能容忍的。此役讓29軍名聲大噪,宋有了說話的資本。由於張學良這時候已經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華北地區的防禦工作,從此29軍在華北地區站穩了腳跟,察哈爾、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軍已經達到了12萬兵力。從實力上說,宋哲元已經可以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渠分庭抗禮。出於軍閥特有的思維,對待中央軍入境的問題上是宋和閻、韓完全一致,都堅決抗拒,甚至不惜動武。

無差別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無論是日寇還是中央軍,誰來打誰

放棄北平

日寇大軍壓境,宋哲元的態度也是一樣的,他堅決抗擊日本侵略,但不允許中央軍進入華北地區。在盧溝橋事件爆發的初期,宋還強令已經北上的中央軍停止前進。



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坐擁12萬兵力的宋哲元卻準備與日軍和談。他認為日本方面並不是準備發動戰爭,而是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點點讓步,那華北還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談判的機會麻痺宋哲元,然後在國內開始集結部隊。待日寇集結完畢,宋大呼上當之餘才發現戰機已失。廊坊一戰,29軍損失慘重,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動放棄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設防,日寇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北平。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割據意識同樣強烈。外辱入侵,他具備軍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猶豫。符合一箇舊時代軍人的氣質。


梁無忌

與孫殿英一樣,宋哲元在抗日之前,可以說,名聲不佳。

孫殿英無需多說,東陵盜寶給民國政府捅了不小的簍子,也不利於對溥儀的統戰工作,溥儀最後倒向日本人,難說不也有孫的一份“功勞”。而宋哲元名聲壞在鳳翔一戰,萬餘平民死於攻城戰火不說,還公開殺降,處死了3000多名戰俘。

宋哲元從清末民初就跟著馮玉祥當兵,南征北戰,為馮氏立過不少戰功,成為西北軍“五虎”之一,其人武功雖盛,行事卻太過殘忍。

1928年,宋哲元部擊退陝軍李雲龍(字虎臣,即與楊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劍中的那位)一部後,又向駐守鳳翔的另一部陝軍黨玉琨部發起攻擊,這黨玉琨的確不是東西,大肆縱兵盜掘陝西的秦漢古墓群,兵紀廢弛,百姓痛罵。但宋哲元攻城的時候火力太猛,動用了1500門炮,還規定每炮必須至少要發射100顆炮彈,鳳翔縣民在亂戰中死傷過萬,這在“軍閥混戰”的歷史中實屬罕見。黨玉琨被擊斃不說,辛苦盜掘的周代、秦、漢時的寶貝全部被宋哲元繳獲,後來除了部分將領留存,其餘全部換了軍火。

黨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親自主持監斬,由“大刀隊”先斬後坑,殺掉500降兵,當晚各分部又殺降3000多名,只有趙鳳林部覺得太過殘忍,私放了一千幾百名俘虜。

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土崩瓦解,宋哲元歸附張學良,1931年6月,宋部改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駐守華北,九一八後,宋哲元聯合七員將領發表全國通電,宣誓“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

歷史終歸給孫殿英與宋哲元留下這一段“
正名之戰”的機會。

1933年2月,日本出動日軍和偽滿軍組成的10萬聯軍攻進熱河,熱河抗戰正式打響,然而張學良的嫡系東北軍卻兵敗如山倒,手下的湯玉麟、萬福麟紛紛潰逃,還有部分將領投敵,關鍵時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帶領孤軍組織抵抗,通過血戰摘掉了自己頭上的恥辱帽子。

繼孫部之後,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很快也行動了起來,二十九軍大刀隊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來內戰斬首殺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腦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風飄。殺敵頭顱,壯我英豪!”

喜峰口戰役,殲滅日寇五千餘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不僅洗刷了自己的恥辱,也重重“踐踏”了所謂“皇軍的榮譽”,更是喚醒了中華民族抵抗的決心和意志。

長城抗戰結束兩年後,宋哲元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勢力大增,經過多次擴編,兵員達到十萬之眾,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軍閥一樣,還始終提防著蔣介石的滲入。宋哲元雖然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沒有響應日本人誘他宣佈“華北五省自治”的建議,卻火中取栗,與日本人簽訂有“中日經濟開發協定”(國府宣佈不承認),此時的日本,早已是不斷增兵,做好了開戰準備,而宋哲元雖口頭逞強,但卻並未對未來的戰爭做好真正的準備,對對手動向有明顯誤判。

七七事變爆發後,宋哲元部倉促應敵,且邊戰邊談,一直對與日本談判結束戰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談判後主動拆除北平外圍防禦工事,以示談判誠意。當日寇發起大舉總攻時,再臨時準備抗敵,卻已經來不及了,南苑之戰,佟麟閣、趙登禹雙雙殉國。在日寇限二十九軍於7月29日凌晨前從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後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準時撤出了北平。

宋哲元的這次撤退,固然保全了馮玉祥的這點家底,但卻把抗戰推向了危險的深淵,長城抗戰之功不抵過,難辭其咎。


歷來現實

宋哲元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五虎上將之一,也是西北軍中一生忠於馮玉祥為數不多的將領。著名抗日英雄,同時也是中原大戰後時代的新生軍閥。


宋哲元生於 1885年,山東省樂陵市城西北城關鎮趙洪都村人家,自幼聰明好學,喜歡武術。父宋湘及學識廣博且多才,家學淵源對宋哲元影響較大。 1907年春,宋哲元到北京,考入北洋陸軍第六鎮隨營武備學堂, 1910年冬,宋哲元從武備學堂畢業,在本鎮見習。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宋哲元到馮玉祥部服役,從此於馮玉祥接下了深厚的淵源。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宋哲元任左路備補軍前營(管帶馮玉祥)前哨哨長,駐防北苑。1913年任連長。第二年馮玉祥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宋哲元亦升為副營長。


此後,他跟隨馮玉祥轉戰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並晉升為第二團少校團附。 1921年和1922年,宋哲元帥部攻打陝西原督軍陳樹藩部和河南督軍趙倜部有功,升任團長、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 1922年11月20日,宋哲元授為陸軍少將。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軍,宋哲元任國民軍第十一師師長,並於次年秋兼任熱河都統。 1925年5月5日授為陸軍中將。

在北伐戰爭中,1927年5月1日宋哲元任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由寧夏出動隨馮玉祥東征,奉命進攻綏遠、察哈爾的奉軍,因遇閻錫山阻擋,遂轉到甘陝。5月30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聯軍正式改稱第二集團軍,宋哲元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6月13日被武漢政府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委員。11月5日宋部進駐西安,16日就任陝西省主席,繼續督剿陝甘邊境和陝西境內的地方頑匪。

1928年4月1日南京政府開始“第二期北伐”,28日宋哲元、石敬亭大破河南樊鍾秀部於洛陽龍門,擊斃軍長李萬如,並繼續追擊。8月25日宋哲元部攻克鳳翔,擊斃黨玉琨部兩千人,俘五千人,當夜宋哲元下令殺掉四千五百名俘虜,其它匪幫聞風喪膽,從此宋哲元也落下了殘暴的名聲。10月2日被任命為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

1929年5月,蔣馮戰爭爆發,因韓復榘、石友三叛變失敗。6月25日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于山西,馮密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直接向南京政府交涉。7月24日,宋哲元派參謀長到南京,表示西北軍接受中央指揮,要求接濟軍餉。實際上是向閻錫山施加壓力。10月10日,宋哲元領銜西北軍將領再次通電歷數蔣六罪狀,即日出兵四十萬討伐,中原大戰爆發。中原大戰以著名的東北易幟,閻馮失敗蔣獲大勝而結束。

11月16日,宋哲元、孫良誠等二十六人電蔣中正、張學良,謂閻已下野,請祈訓示,12月17日自山西到天津謁見張學良,24日張學良允許宋哲元收攏西北軍殘部組成一個軍。為西北軍留下了餘脈 。

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的西北軍部改編為陸軍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任軍長,17日離津回晉。6月21日宋哲元部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全軍二萬二千人,軍部駐山西陽泉,宋哲元努力整軍經武,積極準備抗日。


9月18日日軍侵佔瀋陽,20日宋哲元聯名七將領通電全國與日作戰,表示“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12月25日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2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在駐紮陽泉的兩年中,他努力整軍練兵,準備抗日。

1933年1月1日日軍攻榆關,熱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電全國,決心抗擊日軍,奉命開赴北平附近參加長城抗戰,任第三軍團總指揮,防守冀東。3月4日承德失守,長城告急,第二十九軍緊急增援喜峰口,9日馮治安、張自忠師開始與日軍在喜峰口接觸,11日宋哲元部趙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隊夜襲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之日軍一個炮兵中隊,大獲全勝。13日十二架日本飛機轟炸喜峰口我軍陣地,14日二十九軍克復喜峰口外老婆山,3月15日喜峰口敵軍被迫後撤,之後喜峰口戰役雙方爭奪激烈,鏖戰一月有餘,日軍未能跨越喜峰口,至4月24日結束,29軍先後殲敵五千餘人。“喜峰口抗戰大捷”的戰績轟動了全國,宋哲元特意寫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有進無退,死而後已”兩幅條幅,立即被多家報紙製版刊載,成為傳誦全國的壯語,對全國人民起了激勵作用。



日軍撤出喜峰口,長城抗戰結束,二十九軍“大刀隊”名揚天下,宋哲元等將領成為抗日英雄。1935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唱遍了全中國。


1937年7月7日,駐守豐臺的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進行夜間演習,當晚以丟失士兵為藉口尋釁,二十九軍軍部下令死守陣地,8日駐守蘆溝橋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步兵一一○旅(何基灃)二一九團(吉星文)第三營(金振中)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9日蔣電宋哲元積極準備談判,須不喪絲毫主權。

7月11日宋哲元自樂陵趕回天津,即派張自忠、張允榮與日方秘密談判,在談判中宋哲元一直對日軍抱有幻想,一再退讓,直到日軍援軍趕到北平方才醒悟。 7月20日,日軍再次炮擊宛平城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率軍死守,長辛店等地也遭日軍襲擊,我守軍英勇守衛,日軍未能得逞,宋哲元卻一味委曲求全,21日盧溝橋二十九軍撤退,由石友三之保安隊接防。7月22日蔣電示,“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23日盧溝橋附近日軍拒不撤退,二十九軍亦返回原防。24日孫連仲、龐炳勳、商震、李默庵部增援華北,宋哲元始下決心抵抗。

7月26日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後通牒,限期撤退北平的二十九軍部隊,宋哲元以堅決拒絕,並終止談判,命令二十九軍堅決抗戰到底。7月28日拂曉,日軍鈴木混成旅團、河邊正三旅團和機械化旅團,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齊對北平城發起總攻擊,二十九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傷亡五千餘人,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於南苑壯烈殉國,午後宋哲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奉蔣命放棄北平,退守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第二十九軍撤退。宋哲元退保定,由張自忠代理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和北平市長拖延時間,30日天津失守,我軍退靜河、馬廠,宋哲元電南京請求處分。

至此,宋哲元的軍旅生涯基本結束,以後,再無大的建樹。1940年3月辭去一切職務,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鄉四川綿陽療養。4月5日病逝。


無奈且向上

我們先來看一看29軍是怎麼形成的?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陝西藉的將領楊虎城被蔣介石收買,封鎖了潼關,斷了西北軍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張自忠等人不願意投降的西北軍舊部退到了山西境內,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們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糧,沒有後勤補給。不管是東邊的張學良,還是西邊的閻錫山,都對他們是不歡迎的態度,黃河對岸的陝西,他們又回不去。

後來,經過他們自己的積極努力,蔣介石同意收編他們。但前提是必須徵得張學良的同意,因為黃河以北都是張學良的地盤。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只要將介石點頭了,他這關是比較好過的。

1931年,29軍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擔任軍長。

在後來的長城抗戰中,頂在第一線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

本來還有一些戰鬥力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帶領下,全然沒有半點精氣神。差不多逢戰必敗,逢戰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東北軍連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還會防守關內的這些城市嗎?

在需要英雄的時候,29軍出現了。這支裝備很差,連飯都很難吃飽的軍隊,展現了他們良好的戰鬥風貌和戰術素養。

因為西北軍一直缺兵少糧,槍支和彈藥都不足,所以他們經常操練大刀,冷兵器練習的倒是比較熟練。

因為日本人有飛機大炮的掩護,再加上成熟的戰術素養,任何一支中國軍隊在白天都無法戰勝日本人。

西北軍創造性的改造了夜襲戰術。白天他們防守,晚上開始背上大刀,組織敢死隊,向日本人發動奇襲。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豬一樣。29軍的將士們,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滾尿流。

因為在日本,如果腦袋被砍掉了,傳說靈魂只能成為孤魂野鬼,無法進入祖墳,這是非常恥辱的。所以日本人對29軍的大刀,嚇得晚上都睡不著覺,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長城抗戰,讓29軍一戰成名。

戰後,南京政府和日本人達成了協議,國民政府的政府軍隊不得進入華北地區,29軍則為非正式軍隊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迅速擴編成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

從這時起,宋哲元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像所有的舊軍人一樣,開始穿上長袍馬褂,和文人墨客混跡於政界會所。

他們內部也發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張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這個機會對他們實行挑撥離間。

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本人經過張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區,突然向北京發動了進攻。宋哲元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進入北京的張自忠部被繳械,張自忠被全國人罵成漢奸。後來的張自忠,知恥而後勇,在後來的抗戰中,與日本人展開數次血戰,直至在棗宜會戰中戰死疆場。

而宋哲元等人則慢慢退出軍界,兩人雖老死不相往來,但心中仍拿對方當兄弟。

抗戰爆發前,宋哲元把華北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地盤,拒絕中央軍進入河北。最終導致華北地區全面淪陷,抗戰進入了被動狀態。

長城抗戰後,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當成了戰神,喜歡上了各種應酬,整天迎來送往。從此就放鬆了對軍隊的訓練,內部的兄弟們也展開了爭權奪利。29軍從驍勇善戰便成了酒囊飯袋,因此七七事變時,他們雖然人數眾多,卻依然一敗塗地。

對於這種狀況,宋哲元作為軍長,應該負主要責任。


新知傳習閣

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軍向中國守軍挑釁,第29軍隨即反擊,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軍長宋哲元由此成為全國聞名的抗戰英雄。

歷史上真實的宋哲元究竟是個什麼人物呢?

宋哲元原來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戰馮玉祥反蔣失敗,西北軍土崩瓦解,宋哲元帶領西北軍殘餘投靠了張學良,後來這支部隊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擔任軍長,先後在冀察一帶駐紮。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想在國民政府和偽滿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於是一直致力於華北自治運動。經過幾次摩擦,國民黨中央勢力被日本人擠出華北,國民政府被迫成立了一個特殊機構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為宋哲元。

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是國民政府派出機構,實際上已經處於把獨立狀態,華北事務國民政府基本無緣置喙,一切事情都是宋哲元說了算。但與日本人交往時,宋哲元也沒有什麼外交手段,日本人找他,他一般都託故不見,能託就託。宋哲元不見日本人的原因,除了回老家掃墓、外出巡查外,最常用的藉口就是“心火難降,不停耳鳴”。據和宋哲元有些交往的日本醫生矢原謙吉回憶:“時間長了,日本方面就譏笑他是‘多愁善病的宋委員長’。”

宋哲元擔任執掌冀察政務委員會後,手下人都叫他“委員長”,稱呼蔣介石則是“蔣委員長”;宋本人也脫掉軍服,換上長衫馬褂,瓜皮小帽,以示自己的身份與眾不同,手下人也都效仿。第29軍各部大多駐紮在京津繁華地帶,一些高級將領逐漸貪圖享受,花天酒地起來,師長馮治安就娶了兩個小老婆,還有一些師長、旅長都抽大煙,對於這些,宋哲元基本上是睜一眼閉一眼。

盧溝橋事變後,第29軍南撤。不久宋哲元就被調離部隊,擔任了一些名譽性職務,抗戰期間在四川病逝。


民國年間那些事

有一道題叫,為什麼偽軍大多出自西北軍和東北軍,其實,瞭解瞭解馮玉祥和張學良,就知道宋哲元、韓復榘、石友三這些人了。

很多人都知道是宋哲元的29軍在盧溝橋事變中打的抗日第一槍,但是不知道的是,當時的宋哲元一直妄圖通過和日本進行談判來和平解決盧溝橋事件(盧溝橋反擊事件並不是宋哲元指揮)。

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軍,而是在直隸(宋哲元佔領的地盤是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快速擴充的將近十幾萬的軍隊,之所以宋哲元能夠取得這麼大的資本,是在九一八事變中,真的英勇的打了幾次抗日的戰爭,當時國內抗戰呼聲很高,二十九軍因此成為很多人的希望。

但是,在站穩腳跟後,宋哲元反而畏手畏腳,不想和日本人撕破臉皮,在盧溝橋事變後,甚至有私下和日本人媾和的舉動,西安事變後,就連蔣介石都在準備抗戰,因為已經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了,蔣多次致電宋哲元,要求其堅決抵抗日本,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宋哲元對蔣介石的發電,卻置若罔聞,認為自己有能力擺平平津和日本的關係,對,你沒有看錯,當時的二十九軍已經不處於中央控制之下,結果宋哲元中了日本的緩兵之計,當日本四十萬援軍到來之時,宋哲元根本無力抵抗,只能率領二十九軍撤離北京。

在利益面前,軍閥想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地盤,如果,當時宋哲元能夠和蔣介石同心協力,華北局勢當不會那麼慘淡,當然,將二十九軍收歸中央其實也是蔣介石的目的,蔣介石通過囚禁張學良瓦解東北軍,通過擒殺韓復榘,來取回山東的軍事力量。其實,宋哲元是明白的。

在民族大義面前,軍閥並不能放下自己的軍事交付中央,乃是中國在抗戰中慘敗的重要原因,假如民國是一個團結的民國,當時抗戰絕不會如此艱辛。

當然,原來西北軍序列的韓復榘在抗戰初期,幾乎表現的和二十九軍一致,當日軍打到山西的時候,閻錫山和他們的表現還是一致的,其實,說到底,北方就是軍閥混戰的根源,一致沒能進行徹底的革命,閻錫山、韓復榘、宋哲元、張學良他們對抗戰表現出的不抵抗,保存實力等等行為,都是老一派軍閥的作風。

史論縱橫認為,看待軍閥問題,應該把他們當成一個整體,有對比、有聯繫的去看待。


史論縱橫

宋哲元簡

享年56歲,1885年


生於山東,畢業於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國民政府一級上將,中華民國的軍事將領,馮玉祥

評價為“西北軍五虎上將”。

根深蒂固的舊軍閥思想

作為西北軍的高級將領,他的舊軍閥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宋哲元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民初起追隨馮玉祥,跟著馮玉祥在軍閥混戰中歷經反覆,1930年在馮閻反蔣的中原大戰中,在洛陽潰敗與楊虎城,逃往晉南地區。後來宋哲元經蕭振瀛奔走,搭上了張學良。

1932年8月,在張學良大力推薦下,宋哲元就任察哈爾省主席,因馮玉祥的託付以及蔣介石的青睞,宋哲元佔有察哈爾一省和河北省部分地盤後,29軍也補充兵員,並擴軍到4個師的規模,後因為兩次“張北”事件免去了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宋哲元部隊撤出長城以北。

1935年的“河北事件”1935年7月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國民黨機關退出平津冀,中央軍退出河北,這期間,石友三、白堅武等人叛亂,糾集流氓漢奸向北平進發,此時北平附近就只有第29軍,因此宋哲元迎來了轉機。因為蔣介石的以退為進維持華北的策略以及日本人的拉攏,更是助漲了他軍閥割據的思想;而在榮譽上因1935年宋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升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公署主任,登上軍旅生涯巔峰。

但是在宋掌管冀察綏靖期間與蔣介石、日本人玩曖昧政策,方面宋與日本人交涉,對日方領土主權的要求概不接受,另一方面借穩住華北,向蔣要權要錢。從以上的種種表現上,看出了他舊軍閥割據,搞獨立王國的思想。

內心的愛國意識



但是在日寇猖獗、東北淪陷、南京默然、二十九軍兵力不足的嚴峻形式下堅持民族大義,終於打響抗戰第一槍,功不可沒。宋在“長城抗戰中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因盧溝橋奮起抵抗日軍而受到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僑的一致讚揚和擁護,二 十九軍的英雄抗戰也因此彪炳史冊,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定宋哲元為抗日愛國將領。在宋哲元病故後朱德和彭德懷贈輓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周恩來輓聯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盧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

人物評價
所以綜上來看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並存,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


點將說軍事

宋哲元早年跟隨西北王馮玉祥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解體,餘部萬把人被國民政府改編為第29軍,由宋哲元擔任軍長,徹底淪落為二流地方軍。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宋哲元請纓率部參戰,在喜峰口、羅文峪大戰日軍,這支內戰走出來的軍閥部隊居然用大刀打出了國威軍威。

然而,由於國民政府與趁著長城抗戰的有利形勢與日軍簽署停戰協定,參戰各軍全部撤出長城一線。29軍駐防平津一線,兵力兵器也日益得到加強,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第29軍已經轄有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擁兵十萬之眾的雄師勁旅,軍長宋哲元也位列二級陸軍上將。

手握重兵的宋哲元雖然也有殺敵報國的念頭,但是由於軍閥觀念濃厚,加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在對待日本問題上一直是打打談談舉棋不定。因此,宋哲元早就萌生了割據一方的心思,而之後在對待日本與國民政府的一切行為上都是圍繞這一思路進行。

宋哲元長城抗戰後日軍日益加快的侵華行程視而不見,依然沿用內戰時那一套打打談談的辦法,不認真備戰卻一直幻想求和。七七事變前夕,眼看戰雲已經密佈華北上空,宋哲元居然還在千里之外的山東老家休假。

七七事變後,日軍的炮火已經打到宛平縣城,而宋哲元仍然去會晤日軍總司令香月清司,謀求以談判方式解決問題,同時電令從平漢線北上平津的中央軍孫連仲部在保定按兵不動。而此時的日軍因為兵力不足,因此也借談判敷衍宋哲元然後迅速加強兵力。

七七事變後不到一個月,日軍已經將10餘萬兵力集結在平津周圍,同時給宋哲元下達了限24小時撤出北平。這時的宋哲元才如夢初醒,大呼上當,匆忙下令所屬各師準備迎敵。

然而倉促上陣的第29軍如何抵擋的住蓄謀已久、早已佔盡主動的10餘萬日軍?僅僅兩天,29軍這支國內勁旅就被打的潰不成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這些在長城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全都壯烈犧牲。眼見大勢已去的宋哲元無奈之下只好下令放棄平津向南撤退。

北平和天津這兩座華北重鎮就因為宋哲元戰略上的嚴重失誤輕而易舉的淪陷了。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抗戰史問我就對了。

北平抗戰期間,宋哲元的所作所為和918的張學良沒有本質不同。

在日軍兵臨城下,蔣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時,宋哲元為保持平津的地盤和29軍的實力,多次和日軍談判,試圖避免衝突。

蔣介石希望其他部隊包括中央軍進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搶地盤,斷然拒絕。

蔣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鎮,準備和日軍決定,宋哲元卻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談判。

盧溝橋打響後,日軍為了增兵進攻,曾經有1個月的空檔期。

期間,日軍不斷忽悠宋哲元,許諾停戰隨後又反覆反悔。

那麼,根據基本常識,宋哲元應該做作戰部署,在這基礎上再進行談判。

但宋哲元不但沒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據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禦工事,甚至差點將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給保安部隊駐守。

最終,這段時間29軍基本沒有準備,被日軍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時被切成幾段。

結果,日軍全面發動進攻,29軍實際上已經處於日軍分割包圍中,根本無法抵抗。

日軍一部,甚至直接開到29軍南苑大本營的圍牆下。

在日軍猛攻下,29軍全線崩潰。

短短10天內,北平天津先後淪陷,29軍傷亡失散近萬人,趙登禹和佟麟閣將軍殉國。

宋哲元的所作所為,看不出是什麼愛國者,而完全是一個自私自利軍閥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