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養鵝達人」的致富夢

客家新聞網 張聲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千古絕唱《詠鵝》,人們早已是耳熟能詳了。這詩情畫意的風光,筆者在興國縣鼎龍鄉石源村看到了,這就是“養鵝達人”—侯樂友的灰鵝養殖基地。

兴国:“养鹅达人”的致富梦

圖為侯樂友的灰鵝養殖基地全景。

近日,筆者來到侯樂友的養鵝場裡,未見鵝場,先聞鵝聲。隨著此起彼伏的鵝叫聲,放眼望去,一群大大小小的興國灰鵝盡在眼前,憨態可掬。

“家鄉的生態環境好,山清水秀,林地面積大,空氣質量也好,我養的興國灰鵝,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細嫩,70天就可以出欄;鵝絨是天然的保暖材料,是加工羽絨製品的優質填充材料;鵝胸脯肉、鵝蹼和鵝肝等產品營養價值高,所以鵝肉是當今餐桌上緊俏的佳餚之一,鵝全身都是寶。”正在養殖場裡忙活的侯樂友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養殖興國灰鵝的好處。

忙完手裡的活後,侯樂友又講起了自己“養鵝達人”的來歷,回憶起當初創業之路的艱辛,侯樂友不無感慨地說:“我從事建築行業4年多,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現在也有了一些積蓄,就想為改變家鄉貧困落後面貌出一份力。”懷揣夢想的侯樂友告訴筆者,要把當地老百姓都帶動起來,讓他們通過養鵝來脫貧致富。

兴国:“养鹅达人”的致富梦

圖為灰鵝在草地上嬉戲。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養鵝,確實走了不少彎路,侯樂友告訴筆者:“養殖場剛辦起來,我確實付出了很多,不光是把錢花了,還有家人和老百姓質疑的眼光,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養鵝遇到困難,我就努力學習養鵝技術、疾病防治等,還一起和同行創建了興國灰鵝基地聯盟,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現在雖然有了起色,但絲毫不敢馬虎。現在,基地成立了合作社,發展社員23戶。鵝場存欄灰鵝800羽,鵝苗培育800羽,計劃年出欄4-6批次,出欄總量1萬羽以上。”

為了讓老百姓解除後顧之憂,侯樂友想了很多辦法。經過再三考慮,最後決定採用領養或寄養模式,將鵝苗發放給養殖戶,提供飼料、疫苗、養殖技術等,鵝的銷售以及損失由合作社承擔,不但讓老百姓沒了先期投資壓力,還能輕輕鬆鬆賺到錢呢。侯樂友說:“這樣既解決了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又帶動了老百姓增收致富,一舉兩得。”現已有8戶領養、16戶寄養,由合作社統一發放、統一回收、統一技術指導及管理,併發給貧困戶領養寄養款,戶均年增收2500-4500元。

此外,石源村貧困戶還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開發定製經營管理,按照入股土地面積佔比進行分紅,分紅比例為當年實物產量的13%。截至目前,已為貧困戶發放分紅7480元。

兴国:“养鹅达人”的致富梦

圖為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謝名楊正趕興國灰鵝回場。

“以前種水稻一年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基地務工,每月有1500元工資,一年下來就有18000元的收入呢。基地離家近,也方便照顧家裡,現在村裡養鵝的人越來越多了。”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謝名楊告訴筆者。據統計,基地今年以來共為貧困戶發放務工工資4.86萬元。

“村裡覺得侯樂友的創業勁頭很足,是年輕人的榜樣,能夠反哺家鄉,我們應該支持他,所以鼎龍鄉拿出村集體經濟40萬元入股該合作社。”石源村第一書記江國海告訴筆者。而基地則拿出政府產業扶持項目資金總量的8%參股的紅利,回報給村集體經濟,由村集體給無能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分紅,被分紅的貧困戶,實行動態進退的調整機制,確保實現輸血一批、造血一批、脫貧一批的良性循環。

“養殖場雖然辦起來了,但是規模和發展狀況還是有所欠缺,我想乘著扶貧攻堅的東風,發展更多合作社社員,將自己的養鵝產業發展成集灰鵝養殖、休閒垂釣、水產養殖、花卉觀賞、果園採摘、蔬菜種植於一體的現代規模化種養基地,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說起未來的發展計劃,侯樂友信心滿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