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六):父女衝突,我這樣處理情緒,衝突化解

文/桐陽媽

情緒是我們

解決問題的窗口,就看你怎樣去通過這個窗口,化解衝突。

“水灑地上了。“爸爸對大女兒說。

“我沒有灑水。我倒杯子裡了。”大女兒反駁。

“這不是水,這是什麼?”爸爸指著地上的水。

二女兒趕緊拿起拖把擦地:“我們灑到地上,擦乾淨了。”

爸爸嚴厲到:“你們立馬把杯子都收拾起來,把水倒了。”

倆孩子站在那裡,沒有吱聲。她們已經玩了一下午,非常投入,當爸爸喊她們的時候,孩子嘴裡還說,今天我們的實驗真有趣。

原創連載(六):父女衝突,我這樣處理情緒,衝突化解

當我看到這樣的場景,經歷瞭如下過程:

1、覺察情緒升起。

我內心責怪,孩子喜歡下棋,你不陪娃玩。孩子自己玩,你還干涉。有你這樣的父親嗎?

我覺察到自己情緒升起,有了對老公的評判想法。

2、替代想法,實現一念之轉。

對於想法升起,同樣有辦法滅掉這個想法。

方法就是用另外的想法替換:就像我們穿一件衣服,穿起來覺得好醜,心情不爽,那我們換一件好看的衣服,感覺美美噠,心情好了。

評判責怪想法替換成:天天陪睡的老公,肩膀踏實可靠。責怪抱怨的後果,晚上不抱大腿,抱手機;晚上不看老婆,看遊戲,這可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孩子是我身上掉下的骨肉,孩子健康成長,不就是母親最大的責任嗎?

保持中立,不添麻煩,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3、評判放下,靜心觀察。

在孩子面前評價爸爸,孩子就會選擇認同的一方:孩子就是簡單思維。好壞區分。

媽媽好,爸爸不好,這樣的事情我不幹,我經常讓孩子看到一個不完美的爸爸,但是爸爸很愛你們。

我把評判放下,內心很平靜,觀察接下來發生什麼?

二女兒把地已經拖乾淨了,爸爸還是嚴肅面孔,大女兒還是站在那兒沒動。

她之所以沒動,還是想玩,因為手裡還拿著杯子,拿著一個小球。

就這樣僵持了3分鐘。爸爸終於忍不住了:“你們再不收拾,我要發火了,你們信不信?”看來爸爸已經怒火中燒了。我必須潤滑了。

4、站在不同角度考慮問題。

在頭腦裡代入各自的角色,我不需要她們父女因為這麼點小事破壞關係,和諧是我的需求。

爸爸的需求是客廳要乾淨整潔,他看著客廳水,過不了內心的坎。

孩子的需求是我們要做科學實驗。前幾天給孩子買的植物大戰殭屍,孩子告訴我,裡邊有好多實驗,要親自實踐。在做試驗的過程中,她們充滿了愉快。

爸爸對孩子想發火的衝動,其實不是非要孩子收拾,而是孩子對他的意見,沒有任何回應。忽視他的建議。

孩子就是活在當下,不是想和爸爸對抗,而是還想玩一會,內心呼喚,爸爸請允許我們。

原創連載(六):父女衝突,我這樣處理情緒,衝突化解

5、解決方案。

我這樣潤滑:“爸爸已經提醒你們了,不能在客廳玩水,水灑了會把爺爺滑倒,萬一爺爺出來,絆倒了,後果不敢設想,爺爺是腦中風,剛剛恢復。你們都知道的。你們再玩10分鐘,趕緊收拾。”

倆娃立馬說:“我們就玩10分鐘,保證收拾。”

我補充到:“下次想玩水,去廁所玩,兩個廁所,還有木桶,你們隨便玩。客廳是用來休息的。”

我看看在一旁的爸爸,嚴肅的面孔也緩和下來了。也不再生氣了。

因為我的回應是爸爸的意見很重要,我表達了要尊重爸爸的提議。讓爸爸有個心理預期,孩子們玩10分鐘,就會收拾。

那有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想對孩子發火呢?只是情緒卡在半路上了,沒有緩和的臺階下,只能衝上去和孩子看誰能擰過誰?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對抗,沒有贏方,只是看關係的破壞程度輕重而已。

對於孩子來說,好玩的沒有停止,我們還能玩一會,心理也滿足。能玩情緒自然也化解了,爸爸剛才那種嚴肅的對峙,孩子也不會委屈。

男人不是固執不肯妥協,而是需要看見他的想法,需要尊重他的意見。當你看見他的時候,他也會軟下來,他也會妥協,畢竟和諧的生活,比充滿火藥味的情緒對抗更加幸福。

我用的是爸爸已經提醒你們了,並且解釋了爸爸不允許玩的原因。老公姑姑說,我比老公情商高。

其實不是情商高,而是在養育孩子上,我有這個認知,孩子不能委屈壓抑,心不甘情不願服從權威,孩子有權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讓我這樣做。

原創連載(六):父女衝突,我這樣處理情緒,衝突化解

這個問題深入探討,反應的是給孩子立規則的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的行為,我們會立馬要求孩子聽話,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孩子感受的就是控制,內心會有情緒對抗。

如果規則是建立在孩子事先知道的情況下,孩子違反了規則,我們可以適當的讓孩子承擔後果。孩子心理就會有預期。

就相當於我們的紅綠燈,誰也知道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不遵守規則,出了交通事故,後果自己承擔。

國家出臺每一個政策都要事先頒佈,我們才能遵守。比如單雙號限行,我們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孩子已經玩了一下午,孩子默認是允許玩的,現在突然不讓玩了,孩子感受到是權威的壓抑。

多麼勇敢逆反的孩子,在父母的權威面前也是弱小的。即便嘴上硬,行為也對抗,內心是一種脆弱無助的狀態。尤其是父母雙方聯合起來,對付一個弱小孩子,孩子內心的委屈怎樣能化解呢?

所以我們給孩子立規則要堅持這樣的原則:

要讓孩子事先知道規則,如果不知道規則,允許這次發生。規則從下次開始。

對自己的情緒越瞭解,越能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問題,關係越和諧。與情緒做朋友,發掘出情緒背後的需求,幸福之路就會向你招手。

下週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