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老伯深山奮戰36年,10公里「天河」繞三重大山,潤澤1200人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有一位老人帶領著全村男女老小,跟大山“逗留”了半個世紀,最終在黔北的深山絕壁上,鍛鑿出了一條讓人歎為觀止的水渠。如今,在蜿蜒的山脈之間,一條萬米長的水渠盤旋而過,繞三重大山,過三座絕壁,穿三道懸崖,所到之處常人難以立足,一邊是陡峭崖壁,一邊是萬丈深淵,唯有順渠而下的股股清泉訴說著這裡幾十年開山飲水的故事。圖為本組圖片的主人公黃大發。

82歲高齡的黃大發老伯,帶領著村民歷時4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一條“生命”渠,既解決人畜飲水,又解決農田灌溉。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餘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群眾親切譽為"大發渠"。

1959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黃大發立誓:決心為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於是,他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上世紀60年代初,黃大發組織群眾開始興修水渠,欲把距離草王壩7公里外馬家河溝的水引過來。


草王壩村,地處貴州遵義平正仡佬族鄉,這裡屬於喀斯特地貌,一直乾旱少雨。眼下正值春耕,方圓幾里地的村民只需搬開田間路旁的水渠攔石,清水就能嘩嘩地流進自家水田,甚至還能養上些稻田魚。可過去這裡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這樣奢侈地用水。圖為大山深處懸崖峭壁間,懸掛著一條人工開鑿的水渠,由於其緊貼峭壁、依山就勢,猶如“天河”一般。該人工渠沿途,依然能看到上世紀人工鑿就的痕跡。

黃大發老人說:“過去,在我們草王壩村的時候,單身漢比較多,很多都談不了媳婦,在當時沒有水和大米,女娃娃都往外走了。”他在草王壩當了50年的村支書,也與這方土地膠著一輩子。圖為在第一次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的右手中指被石頭砸斷。

在黃大發的家裡,至今還保留著過去修渠的賬本,經他手的工程款不下20萬,可沒有一分糊塗賬,一分一釐的花銷都記得清清楚楚。指揮部當時有八個人,為節省經費,修渠指揮部約法三章:第一,工地不開伙食,大家自帶乾糧;第二,所有支出必須詳細記錄,隨時開會公開;第三,所有施工材料專人看管、記錄,任何人不得挪用。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圖為6月26日,黃大發在檢查與水渠相交處的排洪道。類似這樣的排洪道還有好幾處,只有將洪水與水渠完全隔離,才能保證水渠不被沖毀。

在修擦耳巖段時,一處倒懸的崖壁無法測量,專業施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二話不說,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像半空中飄飛的鷹。圖為6月26日拍攝的位於懸崖絕壁上的水渠。總長7200米的水渠要經過三處這樣的懸崖絕壁。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天渠”。圖為82歲高齡的黃大發老伯,帶領著村民歷時4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一條“生命”渠,既解決人畜飲水,又解決農田灌溉。


見過黃大發的人,都說他說話時有從骨子裡透出的固執和硬氣,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半個世紀裡,帶著村民開山飲水三次。有網友讚歎,“又是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由於這個老人36年的堅持,給1200人帶來潤澤。祝老人健康長壽!”還有網友稱,“這才是代表了一種精神,可以把某個明星的‘國家精神造就狀’頒發給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讓我們一起給老人點贊,歡迎文後留言,發表您的神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