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坤:革命老區寄深情,脫貧攻堅鑄忠魂|榜樣·一線黨旗紅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開欄語:

中國電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暨“七一”表彰大會上,集團公司黨組對6個“七好黨組織”、15名“七好黨員”、20名優秀黨務工作者進行了表彰,並追授賈坤同志“中國電科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即日起,本刊開闢【榜樣·一線黨旗紅】欄目,聚焦這些受到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聚焦他們的優秀事蹟和成長體會,學習、借鑑、進步。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從住所出來,穿過只能容一人橫身通過的狹窄鐵皮門,沿著兩側佈滿苔蘚的石板階梯拾級而上便來到了長汀縣委大院。”這是賈坤在長汀期間行走最頻繁的一條路線。如今,這道鐵門依舊會在早上6點開啟,晚上11點關閉,卻惟獨不見賈坤的身影。他的生命之門在6月7日被永遠的關上了。

賈坤同志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扶貧期間,前交通橋動脈瘤破裂出血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經搶救無效,於2018年6月7日凌晨2點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年僅40歲。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賈坤,四川巴中人,1978年6月出生,200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無線電系物理專業並來到中國電科10所工作,先後就職於10所103室、系統部103室、設備部205室、偵察識別雷達事業部、市場處,中國電科軍工部重大項目辦、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委。生前為高級工程師、10所市場處副處長,中共長汀縣委委員、常委。

6月10日上午8:30,賈坤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龍巖市新羅區殯儀館舉行。中國電科總部辦公廳主任左雷代表正在國外出差的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熊群力對賈坤家屬表示慰問,集團公司黨組敬獻花圈。賈坤同志親屬、生前好友,集團公司辦公廳、人力資源部、軍工部、質量安全與社會責任部領導,龍巖市、長汀縣及市縣有關部門負責人,10所領導、員工,用戶朋友從各地趕來參加遺體告別儀式。

“10所偵察識別雷達事業部總師辦最年輕的總師、10所技術專家人才庫最年輕的專家之一、成都市青年崗位能手、四川省勞動模範、中國電科七好黨員、中國電科定點扶貧和支援革命老區先進個人……”賈坤曾有過很多的身份角色變化,但他的最後一個身份是“奮戰在扶貧和革命老區建設一線的戰士”。

“要更多地深入鄉鎮、貧困村、貧困戶家中。”

6月20日,是賈坤40歲的生日,但他卻未迎來不惑之年的人生再出發,一名共產黨員40歲的腳步,永遠停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留在了“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的革命老區——長汀。

“要再學習,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以紮實的舉措、有力的行動,過硬的作風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要再深入,樹立脫貧攻堅‘目標靶’。抽時間更多地深入鄉鎮、貧困村、貧困戶家中,傾聽民意、瞭解民情,知道鎮村幹部的所思所想,農戶的所期所盼;

要再出發,當好脫貧攻堅‘突擊手’。帶著感情真扶貧、扶真貧,主動架起中國電科幫助長汀發展的橋樑,推動老區轉型發展。”

去世前30天,賈坤在中國電科2018年度扶貧工作會後道出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猶在耳畔。如今卻是斯人已逝、事業未竟,天妒英才、悲痛滿懷。

透過擺放在賈坤辦公室的文件櫃玻璃門可以看到所有材料均按照學習資料、黨建工作、脫貧攻堅、項目工作、群團工作、農業農村的標籤分類整齊地擺放。賈坤扶貧期間的工作彷彿通過這六個標籤便清晰可見,但每個標籤背後又有著道不盡的初心衷腸。

2014年起,軍工集團開始支持革命老區建設,2017年12月,作為中國電科選派長汀掛職的扶貧幹部賈坤,承擔起中國電科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長汀產業化項目建設,協助農業農村、群團工作,協助聯繫項目建設工作的重任。長汀縣有庵傑、鐵長、羊牯、宣成、紅山5個貧困鄉、78個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234戶20797人。

“畢業後一直在國企工作,基層工作經驗零基礎。”賈坤深知自己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如何轉變角色、快速融入,如何將黨中央脫貧攻堅的要求、集團公司黨組關於定點扶貧和支援革命老區建設的總體部署紮紮實實落到實處、發揮實效。多年軍工科研一線的摸爬滾打,27歲就承擔型號項目總師的歷練,使賈坤養成了“面對未知領域非常善於學習,遇到難題千方百計想辦法”的風格。從掛職任命到去世,雖然只有不到7個月時間,但賈坤以自己的“用心、真心、細心”在扶貧一線留下了自己深厚的足跡,鐫刻下了中國電科人幹事創業的拼搏精神,書寫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用心:把精準扶貧落實在項目上

“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如何做到精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賈坤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了快速熟悉扶貧工作,賈坤一方面勤動腦,查閱長汀縣委、縣政府有關工作報告,縣誌、縣情介紹、統計資料等;有針對性地學習軍民融合、招商引資、脫貧攻堅、稀土及稀土產業、竹業加工等相關政策法規和專業知識。《黨員應知應會知識》《脫貧攻堅二百問》、《促進工業企業發展政策選編》、《17種稀土元素用途》等資料至今仍擺放在賈坤的辦公桌上。另一方面多深入,在一線扎的下根,才能贏得民心。安排滿滿當當的行程表記錄下了賈坤深入扶貧一線的忙碌身影,他生前已走訪長汀全縣18個鄉鎮中的17個鄉鎮,其中有4個是貧困鄉,進村入戶走訪貧困群眾,實地瞭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現狀,掌握第一手資料、收集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3月4日,賈坤赴宣成鄉、鐵長鄉對市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迎檢工作檢查

俗話說,知易行難,如何將精準做成、做好?賈坤將長汀優勢資源和中國電科特色相結合努力架起一座“橋”。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中國電科擁有推進軍民融合的先天優勢;作為中國革命聖地之一,自然資源豐富的長汀具有發展軍民融合的良好土壤。掛職期間,按照中國電科“因地制宜、精準扶貧、造血為主、電科特色”的扶貧總體思路,賈坤努力做好中國電科與長汀之間的溝通和信息聯絡,奔走在軍民融合項目一線,積極推動集團公司與長汀的深度合作,帶領長汀縣軍民融合辦到重慶聲光電洽談釤鈷永磁材料生產線項目、與中國電科福州智慧院洽談長汀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項目,為長汀爭取到了一大批生產性建設項目和軍民兩用技術合作項目,將中國電科推進革命老區發展的部署落到了實處,特別是在推動在北斗、智慧、數字經濟、稀土應用等軍民融合方向的合作,推動老區轉型發展;

要想以點帶面,從零散的項目擴展成長汀軍民融合的大形勢,形成更持久的發展後勁,不僅需要項目引得進來,更要本土企業走得出去。為了加快推進長汀的軍民融合發展,賈坤帶領本土企業努力打通一條“路”。賈坤在忙著深入挖掘長汀縣軍民融合後備企業,引導紡織、機械、醫療、食品、稀土等優勢企業加快民品參軍步伐。

今年3月6日,賈坤到長汀當地服裝民企卡鑫隆服飾公司、福豐服飾公司調研時瞭解到,這兩家公司均拿到了部隊採購資質,但在歷次部隊招標中,均以一兩分之差,與訂單失之交臂。賈坤結合自己招投標工作的經歷,對兩家服飾公司的招投標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3月16日,賈坤通過龍巖市軍民融合辦,聯繫到龍巖的一家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也具備部隊採購資質,並在最近剛剛通過競標拿到了部隊的軍需訂單,隨即帶領兩家公司負責人前往龍巖調研取經,與企業一起謀劃思考如何打通“參軍”這條路。此外,賈坤還多次到當地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調研,幫助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指導開展民參軍工作。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3月26日,賈坤到盼盼食品調研軍民融合產業項目

架起一座“橋”、打通一條“路”,是賈坤在精準脫貧攻堅一線“用心”為長汀謀發展的自身角色定位和行動思路,在扶貧工作中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面對發展難題,他想方法、找出路,勤跑腿、多動嘴,為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不遺餘力的協調,始終把扶貧責任扛在肩上,把扶貧措施抓在手上,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中國電科人履行國家使命、實幹進取的品格追求。

真心:將因地制宜運用到產業中

“貧困地區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尋找真正適合當地的產業才能對老區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賈坤與朋友談及長汀的發展時,提到要堅持因地制宜、在精準施策上下功夫,使長汀的優勢發揮出來,做一些雖然看起來比較小但對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轉型升級能起到效果的事情。

帶著感情真扶貧,因地制宜謀發展。賈坤對推動長汀發展的初心和真心都化為一次次利用自己的資源為當地企業搭平臺、拉合作中。賈坤辦公室書櫃裡厚厚一本的長汀縣誌格外醒目。喜歡翻看縣誌、當期情況介紹資料的他了解到當地毛竹資源豐富,竹林產業發展具有較大潛力,如果把竹業發展好,對老百姓的增收效果是直接的。

有此想法的賈坤立即蒐集了竹炭、竹醋等相關資料學習瞭解,並於3月29日,到當地最大的仁記竹業調研竹製品加工情況。通過實地調研考察,賈坤發現本土企業竹製品的加工工藝尚處於初級階段,技術有待提高,高端開發利用比較少。而竹製品加工後剩下的竹頭、竹節、竹尾巴等邊角料,當地用燒窯或露天燒製等土法加工為竹炭,不僅效率低,而且能耗高。賈坤提出,如果採用微波加熱技術進行來進行乾燥、加工,不僅可以極大提高效率和質量,而且也能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3月29日,賈坤到仁記竹業調研竹製產品生產情況

不僅思維活,而且行動快,是賈坤多年科研攻關養成的習慣,富有激情的對待每項工作。兩天後,賈坤即率領仁記竹業賴建國一行,前往四川大學應用電磁研究所調研高能微波技術製作高質量竹炭事項,促成雙方建立起合作關係,並啟動竹製品微波加工實驗。與此同時,賈坤還聯繫成都龍巖商會與仁記竹業座談、對接,積極動員龍巖商會回長汀投資,幫助當地經濟發展,推動當地竹製品加工工藝提升。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賈坤帶領長汀仁記竹業到四川大學應用電磁技術研究所對接企業技術需求

4月26日,四川大學黃卡瑪教授一行前往長汀調研,考察竹製品、竹炭產業發展,目前,實驗已取得成功,仁記竹業正準備帶企業技術人員前往成都的企業開展更深入的技術對接;成都龍巖商會會長也回到長汀實地考察,並計劃在竹製品的精深加工特別是活性炭方面開展投資。

在努力幫助本地產業轉型,提升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的同時,賈坤也在琢磨著如何把長汀的品牌打出去。為了發揮長汀的資源和專業優勢,賈坤積極策劃籌備稀土產業暨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論壇,通過宣傳推介,提升長汀稀土產業在全國的知名度。生前,已與中國電科、廈門鎢業、龍巖市經信委、軍民融合辦溝通,組織相關部門研討策劃,形成《2018中國·龍巖軍民融合稀土產業發展論壇》(建議稿)並報送市政府研究。

不等、不靠,把中國電科“立足精準、做到三清”的扶貧工作要求記到心坎裡,落實到每一步行動中,沉下心來因地制宜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在剛去長汀時,賈坤在朋友圈發了6張長汀的照片,寫出了對這座底蘊深厚、人文氣息濃厚的古老歷史文化名城的熱愛,寫下了“要多走走,多感受,多做事”的心情。這是他對這座城、對扶貧工作的“真心”,同事、朋友們“賈‘縣長’加油”、“等著賈‘縣長’榮歸故里”的留言彷彿近如昨日。

細心:以項目思維時刻在思考

“qiang cuo”這是客家話中“請坐”的發音,來到世界客家首府長汀的賈坤,為了更好的融入當地文化、方便溝通交流,學起了客家話。在街上或到鄉鎮調研,他時常會用當地客家話跟對方打招呼,“你好”,“食烹了沒”(吃飯了沒);有時候同事或客人到辦公室彙報工作,他會以一句“qiang cuo”開場。到長汀的短短几個月,如果對方語速慢一些,賈坤基本已能聽得懂當地方言。

“他最開始去可能想著是鍛鍊、提升,開拓眼界,但去了幾個月後再和賈坤聊天,感覺他轉變非常大,整個人的格局、站位、對扶貧的理解都不一樣了,感覺他是真的把這件事當事業來做。”賈坤去世前一週還與好友劉茁談及扶貧、公平、社會責任等話題,使劉茁對這位相識17年的朋友有了新的感受。

有次去鄉鎮調研,看到館前鎮一個廢棄的舊兵工廠時,賈坤向助手張曉海感嘆道,“太可惜了,當時如果把這個舊兵工廠結合當地紅色革命基因加以改造,整個開發起來,做成一個體驗式的旅遊項目,不僅可以作為一些軍工企業/軍工單位的療養地,還可以對外做旅遊項目開發。”

為了長汀發展多走訪、愛琢磨的賈坤還愛打聽,通過各方資源到處打聽有無適合長汀的項目。6月初,從一個朋友處瞭解到,中國老齡基金會對貧困縣有一個醫療設備支持項目,賈坤立即向民政局、衛計局、老齡委等部門瞭解情況,發現該項目在長汀尚屬空白,賈坤覺得這個項目有較好的發展空間。6月6日上午,賈坤即前往大同衛生院調研基層衛生院建設情況,向衛生院院長了解當地群眾最集中、最普遍發生的疾病是什麼,群眾最需要、最緊缺的檢查設備是什麼,瞭解中國老齡基金會對貧困縣的醫療設備支撐項目落地的可行性,並初步羅列了需支持的設備清單。該項目如果能夠落地推進,將極大改善農村基層醫療設備,對群眾得到更及時、更先進的醫療救助有極大的幫助。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6月6日,賈坤前往大同衛生院調研基層衛生院建設情況

賈坤生前常說“掛職不是圍觀,也不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的一項任務、一份責任,要有用心的態度去完成,更要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上做出實事,向組織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對於脫貧攻堅這一時代考題,賈坤牢記習總書記“決不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的囑託,用自己的用心、真心、細心做出了回答,竭盡全力交上了一名中國電科人的生命答卷,寫滿了對革命老區的赤誠熱愛,道出了全心全意為貧困地區謀發展的拳拳深情。

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名扶貧一線的戰士倒在了距離家鄉1755公里的地方,將自己的忠誠留在了這片紅色土地、紅軍故鄉、紅軍長征出發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故人離去,精神永存。我們會帶著他的壯志和初心繼續前行,秉承著中國電科人肩負國家使命、拼搏進取的精神,繼續深入更多的貧困村,用心帶去更多的產業和項目,走完他想走的路,做成他想做的事,無論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待到戰役勝利時,勿忘來路勿忘君!

在掛職扶貧幹部前,賈坤是紮根軍工事業一線追逐科技夢的軍工人,是年輕有為的技術骨幹,是市場開拓能手。在10所、集團公司甚至用戶,認知賈坤的同事、朋友無不對他的技術水平、業務能力、人品作風交口稱讚。他曾說“要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工作,以包容的態度看待工作,以勤勞認真的態度落實工作。”

團隊成員說他有一種魔力,能把所有人凝聚在一起;

同事說他有一種拼勁,大度、睿智、富有激情;

用戶朋友說他是一個正直的人,非常有原則。

這位奔走在扶貧一線的“saint”,永遠離開了我們,帶著對扶貧事業的無限熱枕,和無限的忠誠。

統稿/楊曉艾 通訊員/ 黃庭柏 王曉冉

總編/蘇俊 執行總編/吳江

贾坤:革命老区寄深情,脱贫攻坚铸忠魂|榜样·一线党旗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