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革命伴侶

閩西籍省(部、軍)級領導幹部陳明革命故事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裡,有一座閩西籍革命烈士和他妻子的夫妻合葬墓。犧牲於沂蒙山抗日根據地的一對相愛至深的革命伴侶———陳明烈士、辛銳烈士。

永遠的革命伴侶

陳明與夫人辛銳

陳明烈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中共福建省臨時省委書記,曾經留學蘇聯,參加了長征,抗戰初期任中共山東分局黨校副校長,山東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有卓越的貢獻。

辛銳烈士,1918年出生在風光秀麗的濟南大明湖畔,父親是一位思想進步的銀行資本家,生活條件優越的辛銳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遠近聞名的才女,她的夢想就是在全國開一場個人畫展。抗戰爆發後,辛銳毅然放棄了富裕的生活,追隨著自己的信仰參加了革命,並於193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多才多藝的辛銳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1939年元旦《大眾日報》創刊號上的毛主席木刻像就是出自辛銳之手。1941年3月8日,為加強陣地宣傳,中共山東分局成立了姊妹劇團,能歌善舞的辛銳任團長,也就是在這一天,陳明與辛銳結為夫婦。

婚後,他倆相敬如賓,但因忙於工作,很少生活在一起。雖然聚少離多,雖然生活中瀰漫著戰爭的硝煙,他們的愛情仍然甜蜜,仍然熱情。辛銳有了身孕想吃酸的東西,陳明就高興地帶著她上山摘酸棗,並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安慰臉色微黃的妻子:“現在是戰爭年代,條件差,只好委屈你了”。說著,他牽著妻子的手,爬上一個小山崗,興致勃勃的說:“辛銳,等到革命勝利了,咱們回龍巖家鄉,那裡有桔子、枇杷,農家還醃有香噴噴的酸菜,味道可好啦!”

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對於普通人來說再普通不過的願望,他們永遠都無法實現了。1941年的沂蒙山區是戰事最為繁忙的時期,為了不耽誤工作,已經懷有三個月身孕的辛銳還沒有來得及體會為人母的幸福含淚吞下了18片奎寧流了產,她的身體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傷害。11月30日,日軍向沂蒙山區展開鐵壁合圍,已經很久沒有見面的陳明和辛銳在急行軍途中相遇了,當時陳明正在率領部隊準備阻擊敵人,他只深情地看了妻子一眼便匆匆的離開了,這匆忙的沉默相向,短促的眼神接觸,寄託了一種深沉而又美好的期望,那就是:“保重自己,要活著回來。”之後就發生了慘烈的大青山突圍戰,陳明率部與敵血戰,雙腿負傷,無法行走。當他掩護警衛員突圍後,敵人已包圍上來,他用剩下的4發子彈擊斃了3個敵人後,把最後一發子彈留給了自己,英勇地為國捐軀,不知道當他把槍口對準自己頭顱的那一刻。

辛銳把手榴彈掖在胸前,用棉被裹著前胸,背靠著大石頭莊嚴地坐在地上。窮兇極惡的鬼子叫喊著“女八路”衝了上來,辛銳沉著的扔出了一顆手榴彈。一個鬼子軍官叫囂著捉活的,視死如歸的辛銳又扔出一顆手榴彈。氣急敗壞的鬼子大喊:“打死她!”一顆子彈擊中了辛銳。當圍上來的鬼子用力拉開辛銳的被子時,突然一聲巨響,第三顆手榴彈在鬼子中間炸開了。辛銳同志被炸得粉身碎骨。當晚,同志們把能揀到的辛銳同志的遺骨揀起來,連同她留下來的衣服,埋在兩堆大石頭中間,立了個碑。

辛銳追隨她的丈夫而去,他們年輕的生命連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永遠留在了大青山!但他們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革命的無私奉獻精神卻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心中永遠的豐碑。(陳淑如 整理)

陳明又名若星,1902年生於龍巖縣(今新羅區)東肖區龍聚村。1921年福建省立第九中學畢業後,與鄧子恢等進步青年,發起組織革命書社———“奇山書社”,創辦《巖聲》月刊,宣傳馬列主義。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到武漢向黨中央彙報工作。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福建省黨務特派員,回閩組建中共福建省臨時委員會,並任書記,後改任省委宣傳部長。1928年秋,因叛徒告密被捕。越獄成功後,被派往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第三期學習。1931年冬畢業回國進入中央蘇區,分配到瑞金紅軍學校(後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擔任教官。1932年4月調紅軍東路軍前鋒部隊負責宣傳工作,東征開闢閩南遊擊根據地。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任長征幹部團政委。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政委。1941年11月,在日軍一次“掃蕩”中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