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最強盛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他真的曾經有過幾次機會統一中國嗎?

darva叫西林

袁紹最強盛的時候應該是官渡之戰前夕,此時袁紹擁有青、翼、幽、並四州之地,兵強馬壯,信心滿滿,能人志士無數。從理論上講,袁紹確實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然而官渡一戰,袁紹卻輸給了實力遠不及自已的曹操,烏巢一把大火,燒得袁紹帶著800騎北逃,氣急之下一病不起,一代嫋雄就此煙消雲散。

隨後,曹操一鼓作氣統一北方,並率大軍逼降荊州,陳兵長江以北,企圖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然而又是一把大火,號稱80萬大軍在赤壁灰飛煙滅。


對比袁紹和曹操,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袁紹、曹操這一對曾經是東漢朝廷的好哥倆,最後變為死仇。而且他們在統一中原的過程中,最關鍵時刻敗得如此之像。

他們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說驕傲自滿,聽不見謀士意見,用人不當等等,但最主要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擴強的步伐邁的太快了。

三國時期,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佔據北方對於統一中原十分有利,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在北方士族中有很強的號召力,所以第一次反董卓聯盟,大家公推袁紹為盟主。此時,袁紹開始暫露頭角。

反董卓失敗後,各路人馬各自回營,獨自發展,袁紹憑藉家族強大影響力,先後打敗韓馥、公孫瓚、袁術等人,從公元190年到公元199年官渡之戰前,用了近10年時間發展成為東漢末第一大割據勢力。

袁紹雖然佔有大片地盤,但還沒能完全消化,袁紹集團內部,大量原韓馥、公孫瓚等人雖為袁紹所用,但並沒有同心同德。比如詛授、田豐、郭圖、逢紀、許攸等人,在重大決策、重大利益面前,相互之間矛盾重重,而作為主要領導人的袁紹沒能解決。




在對待漢室問題上,袁紹集團內部分歧嚴重。對於迎立漢獻帝,袁紹遲遲不能做出正確決策,最終錯過機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袁紹企圖另立劉虞為帝,被拒絕後,只能作罷。

在對外關係,袁紹不能團結一切有利因素,與同父異母兄弟袁術勢同水火。在接班人問題上,袁紹處理不當,幾個兒子間爭權奪利,內耗嚴重。

袁紹本有一手好牌,然而由於袁紹自身能力、性格,以及戰略決策失誤,最終打成爛牌。


華哥雜談

在東漢末年那個時期,大家極為重視的就是門庭出身,而四世三公的袁紹在當時很受士族門閥的支持。所以袁紹的起點高,但起初勢力不怎麼高,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雖是盟主,勢力卻一般般。

袁紹最強勢的時候是在吞併公孫瓚,獨得冀、青、幽、並四大州。

而袁紹若要一統天下必先像曹操那樣先統一中原,再南下。

當然機會是絕對有的,只是袁紹自己沒把握好。

袁紹吞併公孫瓚後,其實力絕對是當時最強。有最強的實力,廣闊的地盤,有利的地理位置,又是名門望族(就連曹營中許多人都有暗投袁紹之意)


統一天下之前必先統一中原,統一中原的關鍵就是袁紹與曹操的官渡決戰,可惜袁紹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輸了。中原尚不能統一,談何統一天下。

曹操唯一不足的一點就是出身不好(這是無法改變的)若曹操有袁紹這般出身,可能天下早就統一了。



左將軍

袁紹最強大的時候就是官渡之戰時。

此時,整個袁紹集團佔據冀幽青並四州,又積攢了大量糧食,軍隊當在30萬以上,又沒有後方敵對勢力牽扯,南下進攻就是想正面擊敗曹操這個前盟友的小弟,進而統一全國。

在這一刻,曹操是虛弱的,因為曹操四面是敵人,軍隊疲憊,經濟困難,軍糧艱難,江東荊州馬騰還在威脅後路。因此曹軍能夠對抗袁紹的軍隊只有兩三萬人。

所以當時很多曹軍官員秘密向袁紹寫信效忠,曹操勝利後不敢追究這麼多人,一燒了事。可見官渡之戰時曹軍的危局。

因此,理論上袁紹是有勝算的,卻沒將優勢轉化為勝勢,是多種原因造成最終失敗。


張勇達州

問今日之域中,究竟誰家之天下?若說天子蒙難於權臣,這四世三公的家庭出身,當然有效力於天下人出面,他要得印,哪個將門又不想要呢?統一必須要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的,得民心必須要安天下之民,你想哦,即使秦滅六國,也是因為春秋戰國導致天下人不安,強秦才有勢掃六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