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冬眠或休眠習慣的鳥中「異類」


冬眠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休眠狀態,處於休眠狀態的動物呼吸和心率減慢,體溫降低,基礎代謝率下降,總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降至最低限度,僅僅依靠體內貯存的物質來維持生命。這也是某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熊、蝙蝠、刺蝟、極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習慣。除此之外,鳥類也有冬眠或日常休眠的”異類“。

在人們的意識裡,鳥類是恆溫動物,候鳥會作季節性遷徙,以適應外界氣溫的劇烈變化,一般冬天不會進入休眠狀態。但是1916年12月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深山峽谷裡,居然發現了正在冬眠的鳥。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看法。在不斷的觀察中發現還有其它少數喪失遷徙能力的鳥類,通過休眠的方式來抵禦寒冷和飢餓的威脅。

一、白胸秧雞.又叫苦惡鳥、白胸秧雞、白麵雞、白腹秧雞。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屬小型涉禽鳥。共有4個亞種,分佈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我國長江以南部分省區。它們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


在嚴寒的冬季,胖乎乎的秧雞個個急於選擇乾燥的石洞或泥洞,鑽到裡面冬眠。它們在洞裡不吃不動,或很少活動,呼吸次數減少,血液循環減慢,新陳代謝減弱,儘可能減少消耗體內的營養物質,憑藉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等到春暖花開它們才恢復正常的覓食活動。

二、蜂鳥.蜂鳥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必須不停地進食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熱帶夜晚的氣溫比白天低,那時既找不到飛蟲,又採不到花蜜,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蜂鳥會在必要的時候隨時進入假死狀態。這與冬眠有些相似,只不過冬眠要持續一個季節,而蜂鳥可以只在晚上進行休眠。蜂鳥是為數不多能夠在一年當中任意一個晚上進入蟄伏狀態的脊椎動物。

如果春寒來襲,蜂鳥能夠停止自身運轉的所有非必要性機能,這樣就可以將新陳代謝的比率降低95%。當它們蟄伏時消耗的體能比平時要少一半,而且它們可以將自己的體溫降低到只能維持生命的程度,甚至可以自由徘徊於體溫臨界點與死亡的邊緣。


三、美洲的小鴟鵂.俗稱貓頭鷹。1916年12月,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深山峽谷裡,居然發現了正在冬眠的鳥。蜷縮在峭壁裂縫中,一動也不動。看起來這簡直是隻死鳥。可是後來發現,小鴟鵂的眼睛還會動,這才知道它還活著。

人們一連觀察了4個冬天,發現在寒冷的冬季小鴟鵂總是像死鳥一樣,睡得昏昏沉沉。有一年冬天,它竟一連88天紋絲不動。冬眠時,它的體溫由平時的40℃降到20℃左右,用聽筒也聽不到心臟的跳動聲。可是,春天一到,它的體溫自行升高,一醒過來就可以展翅高飛了。

四、夜鷹.又叫貼樹皮、蚊母鳥。為夜鷹目\夜鷹科鳥類。全世界共80種,我國分佈有7種。夜鷹鳥嘴短,嘴裂闊,口須長,眼睛較大,常在夜間捕食會飛的昆蟲。

有些地區的夜鷹也有冬眠的習慣。一到冬天,蚊子和其他夜行昆蟲銷聲匿跡,食物來源斷絕時,它們便鑽進樹洞和山洞等處休眠了。美國西部的夜鷹休眠時,完全像死去一般:心跳幾乎無法覺察,鼻孔的呼吸彷彿也已停止,用強光照射瞳孔,竟然沒有反應。

五、燕子.歐洲北部的一些雨燕,在夏季遇到寒潮襲擊時,會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進入暫時的休眠狀態。待寒潮過去它們又恢復了正常活動。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北歐有一種褐雨燕,在嚴冬季節,成鳥會飛向溫暖的南方越冬;而鳥巢中孵化出來不久的雛鳥無法跟隨遷徙,便進入休眠狀態,等待親鳥回來餵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