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羣嘲有什麼關係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豆瓣評分9.5,乾隆爺被群嘲刷爆B站,很難想象這兩件事情發生在同一檔文化節目身上。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這是一檔什麼樣的節目?《娛評》用簡單的話來概況一下就是:故宮和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國寶feelstaly展示。這檔由中央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製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於12月3日首播,節目中,九大博物館每個館選出三件文物,進行組內battle,每件文物都由一位明星守護人來講述它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首期節目的一個高潮點應該是王凱扮演的乾隆,美貌不輸潘安,但在網友眼裡卻輸給了“各種釉彩大瓶”。其實就是乾隆爺想燒製一個多種釉彩、花紋的大瓷瓶,人家這種大瓷瓶本來是有很高大上的學術名字的,但乾隆爺一開口卻是“各種釉彩大瓶”,這種極其口語化的表述引得網友們彈幕紛紛糊上牆,不過聽起來咋就那麼親民,甚至愛上了這個大彩瓶呢。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這還不算完,乾隆爺因為要燒製這樣一個各種釉彩大瓶,審美遭到群嘲,他不服,覺得要是已故的父親大人還在,或是王羲之、黃公望這樣的藝術大家在,一定會理解他支持他,想著想著他便睡著了,夢裡這三人居然都來了,不僅沒有支持他,反而各種diss,可謂嫌棄到家。《娛評》看到這裡,實在是太佩服這檔節目的編劇,這腦洞也未免太大了,關鍵是我還挑不出啥毛病。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當然,小品演完後,央視真正的樣貌又咄咄回來了,講解員們深入淺出的專業介紹、明星守護人的娓娓道來,讓我們對這些曾經看起來高高在上或者遙不可及的文物瞬間有了感情。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儘管一些網友和觀眾也對這檔節目中的細節提出了質疑,但在《娛評》看來,這檔節目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它讓我們一下子記住了這些看起來不那麼好記的國寶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如果乾隆爺還在的話,以他愛到處蓋章的習慣,應該會給這檔節目蓋上很多個章吧!

2017年可以算是文化節目崛起的元年,但隨著同類型節目數量的增多,文化節目也開始呈現疲軟頹勢,不是內容不再好,而是形式不夠接地氣。一檔優秀的文化節目,要有情懷、有高度,但同時也需要有溫度、有熱度,如何讓人感同身受,除了剝絲抽繭,還需要俯身親民。《國家寶藏》不僅是選題角度還是形式落點,都讓我們的國寶看起來更有人氣、更有感染力,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檔節目裡有流量明星、有資深戲骨,但他們都是點綴,都是配角,他們用流量和演技捧紅了傳統文化,下一個網紅或許就是“各種釉彩大瓶”們了。

娛 評 訪 談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

《娛評》:《國家寶藏》讓中國九大博物館齊聚一堂實屬不易,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艱辛?

於蕾:我覺得最大的難處是內容創新本身。做電視綜藝節目這麼多年,形式創新是很容易的,但在內容上創新是非常有挑戰的。我們要怎樣詮釋自己的初心,怎樣才能做到大家看完節目後都喜歡,當走進博物館時能夠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這些才是最難的,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用來摸索節目模式。

創新很難,這個節目大概改了四五版。從最初到播出,除了名字沒有改,模式、內容變化很大。我們就是一直在不停地推翻自己才走到了今天。

《娛評》:如何想到前世傳奇、今生故事兩個部分去展示國寶?

於蕾:關於前世今生,我覺得任何一個好節目都是在講故事。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國寶這麼沉悶的話題,其實博物館和國寶一點都不沉悶,只是我們之前沒有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去講述它。前世今生的設定是我們想告訴大家每一件國寶都像一個走過了歷史滄桑的活著的人。從它誕生,到流傳的過程,就是它的前世傳奇,直到今天它們還在影響著很多人,有人在研究它,有人在守護它,更有人宣講它,這就是今生的故事。這樣的架構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從古到今一直有生命力的東西。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娛評》:在國寶的選擇上,都有考慮哪些因素?

於蕾:關於國寶的選擇,我們花了大量時間。首先是去九大博物館做了調研,又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之後博物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備選名單。拿到名單後我們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相關史料進行整理。這些工作完成後翻過來再和博物館溝通,因為我們真正想挑選的文物未必是博物館最初推薦的,不是說一級文物就一定比二級文物更適合節目。我們要挑選的是那些背後充滿了人文精神、有情懷的文物,它們要有蕩氣迴腸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通過這件文物,我們應該更好了解到,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存在,我們的民族性格是怎樣形成的。這就是我們對一件文物的挑選標準,絕非它有多精美、工藝多考究。

這檔節目我們希望是做給普通觀眾看的,能夠讓之前對這一領域不感興趣的人有所轉變。除了明星級的文物外,我們也希望展示一些不太被人熟知的文物,如石鼓。說實話在去故宮做調研之前,我們組裡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鼓,但故宮的專家們第一反應卻都說它。石鼓是什麼,它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石鼓能叫“中華第一古物”,為什麼從宋徽宗到蘇軾,再到乾隆爺這麼多名人都跟它發生著各種各樣傳奇的關係。我們想做的正是關於文化普及的事情。

《娛評》:關於前世的編排,把文物排成小品,有些是有史實依據的,有些則有想象成分,編劇的出發點是什麼?

於蕾:因為很多文物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比如《千里江山圖》,關於它的研究很多都來自於圖上蔡京的那一段兒題跋,因此我們的故事也是基於這段兒題跋進行的合理猜想。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希望寓教於樂,要深入淺出,要大俗大雅,雅俗共賞。但我們同樣希望在普及的過程中,不要誤導觀眾,讓大家能都分清歷史客觀性和戲劇演繹的邊界,所以我們也標註了本故事基於史實並進行合理虛構。如石鼓的故事,在宋史上並沒有司馬光跟石鼓發生關係的記載,但我們查了史料之後發現,他的父親司馬池受皇帝之託在四處尋覓石鼓,而他尋找石鼓的那段時間,正好是他做鳳翔府尹的時間,當時司馬光大概七八歲的樣子,和司馬光砸缸傳說的時間點基本相符,而且據說司馬池很愛這個兒子,去哪裡都會帶著他,所以我們就基於此做了一個合理的演繹。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來自: 混子曰

《娛評》:今生人物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於蕾:他們共同的標準就是都要跟這個文物發生著一衣帶水的關係,而且都是活生生的當下人。他們可能是考古學者,可能是文博人員,也可能是講解員。今生人物就是想告訴大家,到今天為止,還有各種人,在用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生命,甚至一家幾代人都在守護著這些東西。

《娛評》:如何保證節目的學術準確性?

於蕾:首先所有的文物,我們都會跟各個博物館的在館專家做非常詳細的溝通,包括每件文物的考據以及每件文物背後的表達。同時,我們也跟北大歷史文博學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那裡的教授和博士生會給我們提供資料和考據上的幫助。另外,我們也找了一些網絡上的歷史的大V來加盟創作。在確保創作過程中資源本身無誤的情況下,拿到成片後,我們會到各大博物館去給在館專家們審看。比如故宮這期,我們就在故宮組織了一場二十多個專家參加的看片會,經過所有專家嚴審之後我們又對片子做了一些修訂,最終才呈現在電視屏幕上。

當然即便我們很努力,但仍有可能少不了會有疏漏,如果有疏漏歡迎所有人來給我們校訂,也希望大家基於我們的一片真心給予包容。

這些你必須知道的頂級珍寶,跟乾隆爺被群嘲有什麼關係

《娛評》:《國家寶藏》和《鑑寶》《探索發現》有什麼區別?

於蕾:從我個人角度來看,之前的節目大部分都是一些在“收藏”層面的節目,是更民間領域的,《國家寶藏》則是提升到了整個文博領域,我們並不討論文物的真假和文物的物質價值,更多的目的是讓這些擺在博物館裡的東西跟當下生活、當下的人建立起活生生的血脈勾連。雖然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可能被買回家,也不會被明碼標價,但它背後的故事卻讓人歎為觀止,我們血脈裡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多麼強大,多麼值得人驕傲。看過這檔節目後,你可能會在週末帶著孩子去博物館裡轉一轉,原來那裡的東西一點都不沉悶,而是非常生動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