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生撕書發洩,背後折射出來的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中高考生撕書發洩,背後折射出來的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中高考前後,每一年都會有很多關於考生撕書的新聞。看那雪片般從天而降漫天飛舞的書頁,那景象怎一個“壯觀”了得。

這甚至成為某一些地方的學校一種不成文的固定活動。有人表示理解,認為這是一種難得的宣洩,要允許考生在高壓之下釋放自己。也有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專門出臺規定,嚴禁撕書這種行為,但卻效果不佳。

我能理解考生宣洩壓力的需要,更何況那些什麼練習卷子啊,高分秘笈啊,滿分寶典啊,本來價值就不大,撕了也就撕了,扔了也就扔了。但是不是宣洩學習的壓力一定要用撕書來表達呢?撕書背後又有怎樣的教育問題值得思考呢?

中高考生撕書發洩,背後折射出來的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可能很多人都讀到過:

猶太人讓還不識字的孩子去親吻塗著蜂蜜的《聖經》,讓孩子從小就有一個認識:書是甜的,知識和智慧是甜的,學習和閱讀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情。

其實,不止是猶太人的小孩會覺得學習和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們哪一個孩子小時候會不覺得閱讀和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

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晚睡前,給孩子讀書講故事,先要討價還價,媽媽說講兩本,孩子非要說講五本,最後互相妥協決定講三本,直到上眼皮和下眼皮止不住地打架,書本一扔,渾然睡去,結果還常常被孩子推醒來要求接著讀。

小孩子最不會偽裝,他一定是從這種讀書和學習的活動中品嚐到了快樂,然後才這樣樂此不疲。但是,長大之後,有多少孩子還有這種學而不厭的勁頭兒呢?或許正好顛倒過來,老師和家長要求他讀三本,他能讀一本就不錯了吧。

那個以求知為樂的孩子哪裡去了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長大,僅僅因為是對外界事物習焉不察,熟視無睹了嗎?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中高考生撕書發洩,背後折射出來的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我們的教育,常常為了拿高分而不斷地反覆機械訓練,這樣做固然有助於拿到高分,在特定的階段作為敲門磚對學生有幫助。但是,這種機械訓練拿高分的方式從初高三蔓延到中小學的各個學段,對學生的求知慾損害則不可估量。對已知的不斷重複會必然讓人心生厭倦。

作為老師,以我的個人的經驗來看,現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和若干年前同年齡孩子相比,在知識的豐富程度上都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求知動力明顯不足,甚至是厭學。

不過,也有一種怪現象,這些在體制內學校明顯被判斷為厭學的孩子,因為在體制內學校待不下去了,不得不另覓出路,在去了國際學校或者出國學習之後,常常又變成一個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孩子。這種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現象很值得思考。

我們的教育,常常告訴學生學習是苦的,當學生對學習有所抱怨時,家長和老師會很理直氣壯地教訓說,學習本身就是苦差事,哪個學習不苦呢?不吃得苦中苦,如何能為人上人呢?或者會苦口婆心地勸誘,現在辛苦一點兒,等你上了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就好了。可真等到了那個階段,很多人卻覺得自己被騙了。

不過,學習真的是苦差事嗎?當我們把學習定義為苦差事時,實際上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確認了其不可持續性。除非為了某一種利益驅使,從人的本性上來說,哪個人願意會一輩子都讓自己吃苦呢?如此一來,終身學習豈不是也成了一種偽概念嗎?

看看我們今天很多人的學習狀態,不說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從此與書本絕緣,就是那些考上大學,甚至讀了碩士博士的,一旦拿到了學位,從此再也不讀書,這樣的人不也比比皆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

中高考生撕書發洩,背後折射出來的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實現從“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的飛躍,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學習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實現終身學習。

“苦”和“累”並不是一回事,“苦”的學習不可持續,如果能從學習中真正感受到求知的快樂,哪怕累,但也會快樂著,而這快樂才是真正支持可持續學習的源源不竭的動力之所在。

學生時光哪怕再長,包括碩博階段,也不過二十年而已,如果在這二十年中,因為功利的學習,不斷瘋狂填鴨,不斷機械訓練,透支了學習的熱情,扭曲了學習的本質,不能從學習中真正體會到快樂,讓人生中另外的兩三個二十年的時光,因為討厭讀書,處於停滯不前甚至退步的狀態,哪一個損失更大呢?

有時候“無感”並不是一件壞事,無感只是一種中立的狀態而已。當我們為了某一特定的短期目標拔苗助長,結果卻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好感,反而發生了反感。而一旦反感,那就很麻煩,因為從反感變成好感的可能性比從無感到好感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得多。

為了孩子,為了終身學習不再停留於一個口號,在高考生撕書這件事上,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有必要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