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語文老師,爲什麼我苦口婆心反覆強調要多讀書,少做習題

作為語文老師,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反覆強調要多讀書,少做習題

一天,剛上完國學課,一個初一的學生,拿來一本厚厚的練習冊,指著其中的一個題問我,“老師,這個題選什麼?”

我瀏覽了一下,馬上告訴他應該選哪一項。他追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一項。原來練習冊後面有答案,他來問我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雖然知道答案,但不知道為什麼。

這道題是這樣的:

下面語段橫線上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在中國文學群星璀璨的天空,誰是那顆最耀眼的明星?如果不分先後,全部交由民眾海選,能選得到那位行吟於江風草澤,孤高離群,憫人____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守志安貧,潔淨____的陶淵明嗎?能選得到那位身歷酷刑,筆力千鈞,凝練____的司馬遷嗎?當然,也不會選到那位飛與巨鳥,舞共迷蝶,神思____的莊子了。“遠”是一種境界,他們被官場放逐,卻被文學請回。這不是文學的悲哀,恰是文學的高貴。

A.淡遠 深遠 玄遠 懷遠

B.懷遠 淡遠 深遠 玄遠

C.玄遠 懷遠 淡遠 深遠

D.深遠 玄遠 懷遠 淡遠

後來我查了一下,這是一道2017年湖北省荊州市的中考題。說實話,這段文字的文風我一點也不喜歡,堆砌辭藻,扭捏作態,給人的感覺是不會好好說人話,非要轉(zhuǎi)來轉(zhuǎi)去。

如果單就做題而言,我可以一眼就掃到正確答案,完全用不著所謂深入思考,也不需要什麼解題技巧。

當學生問我為什麼選這個答案時,我告訴他這個題一定程度上不需要解釋,或者說即使解釋也不一定就真能說清楚,唯一能徹底解決的途徑就是讀多書。

他對我的這個解釋不大滿意,甚至可能覺得我是在故意推諉,不想把這個題細細講給他聽。

我讓他自己分析一下這個題做不對的原因,他以為是不理解“懷遠、淡遠、深遠、玄遠”這幾個詞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這幾個詞的意思自己去查查工具書就能解決,但即使弄清楚了,也不一定就能選對答案。

因為這個雖然看似是在語境中辨析近義詞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語境,牽涉到更廣泛的閱讀背景,更深厚的閱讀儲備。

屈原、陶淵明、司馬遷、莊子各是什麼人,你對他們瞭解多少?

屈原,名平,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司馬遷,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這樣一類文學常識,因為應試的原因,很多初高中學生都能背誦得滾瓜爛熟。他們以為這就是學語文。但是如果問他們讀過這些人的什麼作品,則除了課本中有限的那麼一點點選文之外,其他一概都不知道。

如果這些人的作品讀得多一些,用懷遠來形容屈原,用淡遠來形容陶淵明,用深遠來形容司馬遷,莊用玄遠來形容莊子,那簡直是不言自明的事。

多讀書,有了相當的積累,真正切實提升了那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語感”之後,那解決這類問題簡直是小菜一碟。

寫到這裡,想起一段詩話來。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摸,摩詰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聖教。今之有才者輒宗太白,喜格律者輒師子美,至於摩詰而人鮮有窺其際者,以世無學道人故也。合三人之所長而為詩,庶幾其無愧於風雅之道矣。——《而庵詩話》

這段詩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如果仿照著荊州中考題的樣子,把諸如“氣韻”“格律”“理趣”等詞抽取出來,做成若干選項,要求將這些詞還原回語境,是不是很多人又要費一番思量呢?

或許藉助前後文的語境可以把這幾個詞準確還原。但能準確還原,就意味著真正讀懂真正理解這段文字了嗎?

如果我把問題出成請舉例說明為什麼詩話的作者說“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有多少人能完成這樣的問題呢?

話又說回來了,不說李白、杜甫、王維的詩歌各會背誦一兩百首,就是各會背幾十首,那這樣的問題難嗎?你一定會對詩話作者的判斷心有慼慼焉。如果能清楚地舉例說明為什麼,那把“氣韻”等詞語還原回去豈不是一碟小菜?

很多人陷入一個認識上誤區,以為語文考試分數低,就是因為題做錯了,要把題做對就要多做題,甚至是所謂刷題。可是,須知,題是刷不完的!而且絕大多數試題從語言材料上來說,即使不是特別爛,也至少不是多高明的文字。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這上面,投入產出比實在太差,得不償失。

即使通過反覆多做練習,把題做對了,那也只是在表層上解決了問題,治標不治本。如果能在深層上解決問題,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那麼表層問題的解決起來易如反掌,只不過是捎帶手兒的事情而已。

深層問題是什麼?是真正語文能力的形成!

唯有掌握了真正的語文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要想形成真正的語文能力,除了多讀書,讀好書之外,別無任何終南捷徑!

【附】詩話譯文:

詩歌總是離不開才華的。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我看合乎天才的是李白,合乎地才的是杜甫,合乎人才的是王維。李白詩歌以氣韻取勝,杜甫詩歌以格律取勝,王維詩歌以理趣取勝。李白的詩千古飄逸,杜甫的詩是一代的典範,王維精通佛學,詩歌都合乎佛意。現在有才氣的人就推崇李白,喜歡格律的人就學習杜甫,至於王維卻少有人去學習,因為現在世間沒有學道的人了。綜合三家的特長來作詩,差不多也就不愧於風雅之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