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用了丹書鐵券?有什麼歷史記載嗎?

哇嘎裡更

以丹書鐵券贈有功之臣,還是有較多史料記載的,但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唐代的鐵券卻極為罕見。唐代乾寧四年,賜錢鏐鐵券一件。那麼錢鏐是如何得到鐵券的呢?錢鏐是唐末臨安人士,年輕的時候主要以販私鹽為生,後來浙西鎮遏使王郢擁兵作亂,石鏡都鎮將董昌招募鄉勇平叛。錢鏐時年二十四歲,應募投軍,被董昌任命為偏將,隨軍平定王郢之亂,後來黃巢起義軍劫掠浙東,進犯臨安。錢鏐又大破黃巢,後又平劉漢宏,擒董昌,戰功赫赫。到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封為鎮海、鎮東兩節度使,並賜以鐵券。鐵券長52 釐米,寬29.8釐米,厚0.4 釐米,為復瓦形,上鑲嵌有金字詔書333字,券文內容為“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到了明代的時候,朱元璋對鐵券文書的頒發尤為重視,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根據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將其分為七個等級。明代鐵券現存的比如:青海省檔案館徵集到的李文的金書鐵券,左右長37.5釐米,上下高21.2 釐米,厚0.25釐米,重1300 克,呈半弧形覆瓦狀。該鐵券是明英宗於天順年間頒發給李文的,在鐵券的凸面有明英宗的誥命制文,記載了李文的戰功及對其的封贈,如除謀逆不宥外,其餘若犯死罪,免爾本身一次,以酬爾勳,以及特封爾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高陽伯,食祿一千石等,這些均是對李文的賞賜,目前鐵券存於青海省檔案館。除此之外,還有會川伯趙安鐵券,長20.7 釐米,寬39.8釐米,厚0.2 釐米,嵌金字219 字,為正統五年(1440)明英宗賜給鎮守隴右的土司會川伯趙安的。此券保存甚佳,券字金色燦然,無一字殘損,現藏甘肅省渭源縣文化館。

後來,隨著明代皇權的不斷加強,胡藍黨案興起,鐵券制逐漸遭破壞。到後來,基本上根據皇帝的政治需求來頒發鐵券。

希望回答對你能有幫助。


北大爐爐

所謂的金書鐵卷,其實和丹書鐵卷是一個東西,不過一開始,鐵券上的文字是用丹砂寫的,所以叫“丹書鐵契”,到了隋朝用金填字,所以又叫“金書鐵券”。所以,金書鐵卷和丹書鐵卷其實是一個性質的東西。


得到丹書鐵券的記錄很多,歷史上最早有關這個的記載是漢高祖頒發給他的功臣,“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可見,丹書鐵券是一式兩份, 君臣各存一份。


後世獲得丹書鐵券比較出名的,當屬錢鏐,根據記載,錢鏐的丹書鐵券,被唐朝、宋朝、明朝都承認,唐朝是因為他平叛的功勞,宋朝是因為他主動歸順,明朝則有這樣一個故事,這也是我查到的關於丹書鐵券使用的實證。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錢尚德之孫錢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錢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內稅糧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書鐵券"至京,求見聖上。朱元璋於奉天殿接見,驗券後下令有司發還全部田產家財,鐵券仍歸錢怞保管。


就算到了清朝,沒有所謂的丹書鐵券制度,但是乾隆十分好奇,錢氏後人就敬獻了鐵券,讓乾隆看了個稀奇。然後還賜了櫃子給錢家保存這個鐵券。目前這個鐵券依然還在,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目前好像在國博呢。



還有哪些人得了鐵券呢?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並被賜予“金書鐵券”。然而,洪武初年所有獲得鐵券的功臣中,只有湯和與華高得善終,其餘的全都死於非命。(微笑臉!)貌似,永樂大帝也賞賜過一批給從龍的那些大臣。


宋朝也有幾例記載,比如李重進、苗傅、劉正彥等人,不過好像這哥三全部造了反……

只有很多人說的柴進子孫有,反而不見正史記載,而是陸游的一本遊記裡記錄了。


這裡我也想說吐槽所謂的丹書鐵券制度,事實上,這東西,跟雞肋差不多。只能屬於一種政治榮耀,真要出了事,有用才怪。這裡我說一個歷史上有名的護身符失效的故事。漢武帝有個丞相叫竇嬰,因為跟田蚡爭鬥被坑了,於是想說,自己有先帝遺詔,然而,漢武帝派人到宮裡一查,發現遺詔沒有了……這裡姑且不說是真沒有還是假沒有,總之竇嬰同學就此犯了欺君之罪,被斬首了。


丹書鐵券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誰叫你是一式兩份呢,你也要皇帝承認啊……就算你是真的,皇帝說你謀反,好像你拿著這個鐵片就能說清楚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