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如果萬物存在的理由皆為你所想,那麼無疑是把自己個人的想象無限放大。聽起來很荒唐,可這就是《擺渡人》裡真實存在的荒原,人死後靈魂需要經過的地方,介於兩個世界之間。它就像一面變異的鏡子,映射出你的所思所想,這裡會因為你的開心而晴空萬里,也會因為你的沮喪而颳風下雨。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克萊兒•麥克福爾筆下的《擺渡人》講述了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裡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這一切都讓迪倫無比痛苦。一天,她決定坐火車去看望素未謀面的父親,卻不想突發車禍,她是這場事故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她從黑暗醒來,遇見一個神秘男孩崔斯坦,隨後二人在荒原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在荒原中,你不知道前路,不知道死生,不知道關於自己未來的一星半點,只能埋著頭往前走,別無選擇。每一個剛死去的靈魂都由自己的擺渡人帶領,穿過荒原,進入死後的天堂。荒原並不是坦途,很多惡魔覬覦著新來的靈魂,隨時準備抓住靈魂美餐一頓。這時候,孤魂就需要一掌引導它的明燈,崔斯坦就是保護迪倫靈魂的擺渡人,他對荒原裡的事物瞭如指掌,是迪倫的保護神。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人在落魄的時候會憐憫同情其他人,因為感同身受。迪倫得知崔斯坦因為需要不停地擺渡人而偽裝自己到忘記自己的時候,迪倫對他產生了同情。迪倫同情崔斯坦護送所有這些孤魂,帶著他們長途跋涉穿過荒原,然後看著他們消失等等,這趟下來很辛苦,但有些自私的人並不值得他這樣做。這個時候,其實迪倫已經對崔斯坦有了依賴,並且不僅僅把當做了擺渡人,當做冷漠的機器,死者的衛星導航系統,而是人。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乍一看,主人公迪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她很自卑膽小,當同學們嘲笑她的透視襯衫時,她也只是弓著背將身子放得更低;老舊的泰迪熊是否要帶出門,也經歷了來來回回的思想鬥爭才決定好。可她很真實純粹,當她到達第四個安全屋時,發現崔斯坦不見了,他在跟惡魔的鬥爭中消失了。她撕心裂肺地哭,直到沒有一絲力氣,仍然執著的望著門口。“她從地上坐起來,肌肉一陣劇痛,她不由得發出一聲呻吟。她仍然不敢把目光從門口挪開”。“崔斯坦,我需要你”她的嗓音嘶啞,淚花滾動。

細節的描述透漏了少女的心,她已經愛上他。等到崔斯坦終於回來的時候,她忘乎所以的擁抱,沉浸在無盡的安心和喜悅中。慢慢地,迪倫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就是陪伴的溫暖,於是,她即使穿過了荒原卻想盡辦法回到荒原,他們的那片荒原已經成為了心中家的樣子,因為那裡有崔斯坦。

如果再次回到荒原,她有可能再次死亡,徹底的魂飛魄散,是留是回,迪倫也曾猶豫,只是當想到崔斯坦鈷藍色的眼睛,及帶給她的濃濃溫暖,她堅決選擇了立即出發。這趟回程中,迪倫就像是崔斯坦上身一樣。因為喜歡你,我活成了自己心目中你的樣子。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迪倫獨自一人,劃過大湖,越過山丘,戰勝惡魔。如果這還不夠明顯的話,與崔斯坦相逢之後的迪倫,可以徹徹底底的改變,已完成了化繭成蝶。她勇敢無畏,為了救助一個小女孩的靈魂,她義無反顧的衝出安全屋,機智的與惡魔搏鬥。

對於這趟打破規則的回程之旅,迪倫“雙臂交叉放在胸口,臉上帶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表情”,反觀此時的崔斯坦卻猶豫起來“我沒有選擇……我是說,我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的雙腿,它們並不屬於我。”角色轉換之間,迪倫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

迪倫不停地鼓勵崔斯坦做一下嘗試。為了愛,為了他們,嘗試一起回到迪倫之前的世界。雖然規則一直是這樣的,但是也許,也許他們還是有一線希望的。

擺渡人:向死而生,渡人自渡

迪倫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的勇敢無畏,即使基本沒人會踏上那條不知前路甚至沒有擺渡人的征程,沒有前人的經驗,大海撈針式的搜尋,她也毅然決然迴歸荒原。她不知道是否真的可以遇到崔斯坦,是否可以帶他回到自己的世界,有可能這一切都是無用功。當今我們很多人都變得越來越急躁、功利。

決定做某一件事情之前,我們總會衡量它的代價風險與回報,我們害怕做決定,害怕自己承擔不了失敗的代價。“不是這個地方不讓他們走,而是這些靈魂自己困住了自己。”伊萊扎一語中的,人們對比了死的風險,他們更願意選擇等待。所幸,迪倫最後成功地回到了那列火車,擺渡了崔斯坦。

我們的世界其實就是荒原,一條上坡的路,一個粘稠漆黑的湖泊,一座破舊但溫暖的安全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換句話說,我們的世界和荒原的世界是沒有區別的,這是因為,荒原就是我們內心的映像,荒原的一切即使再變化,都離不開我們內心的主導。反之,若任由惡靈或其他事物主宰我們的苦樂,那就矇昧了我們心裡的鏡子,陷入了無望和狂亂的死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