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搬出深圳,或許也是一條新出路

有消息稱,7月1日,華為研發等部分正式搬遷,7月2日,將有2700人從深圳到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針對搬遷事項,華為相關人士表示,今年4月4日,深圳市政府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紮根深圳,展望未來”合作協議便已表明華為會留在深圳,不會搬遷。

華為搬出深圳,或許也是一條新出路

無論華為表態如何,其部分業務和職工外遷,確實是事實。而對於深圳而言,面對此類挑戰也絕非今天了。去年7月就有媒體報導,截至2016年,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其間不乏深圳本鄉明星企業,如2014年某知名科技公司就被報導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

回憶起來,其實深圳也早已經歷過多輪的企業外遷。從前期部分“三來一補”企業轉移到東莞等周邊城市,到富士康等製造加工業巨頭向鄭州、貴州等勞動力和土地本錢更低的省市遷徙,再到近兩年來包括華為在內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將部分產業鏈轉至東莞、河源等地,企業外遷潮從未暫停。

但相比於之前深圳自動推廣的產業轉型升級,倒逼部分低端產業離開,從而騰出土地等寶貴資源,如今的華為部分部分搬遷,則可能有更為深層的經濟原因。

華為搬出深圳,或許也是一條新出路

就華為來說,作為業務、人員等仍處於高速發展期的特大型高新企業,在研發、生產基地上所需土地量很大,這也是之前任正非所指“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華為必須為企業發展尋找新的發展空間,遷出部分業務也在情理之中。

而更為重要的因素,則可能與深圳近年來土地、人員本錢節節攀升有著密切關聯。事實上,前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決定後者。畢竟,人才選擇某個地區工作,必須考量綜合本錢,居住日子本錢過高,也就影響著人才在求職過程中對於薪酬福利的期望值。

華為搬出深圳,或許也是一條新出路

曾經有人才機構發佈報告,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北上深的同崗位白領薪酬高於廣州白領,其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上深房價帶來的居住日子本錢偏高,企業必須用更高薪資來吸引和留住職工。

這也意味著,當企業在土地、職工等各項本錢開支達到某個臨界點,就會考慮產業、人員等重新配置,這也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比方,企業將製造生產等對土地要素需求更旺盛的環節梯度轉移到其他低本錢區域,畢竟那裡有更低廉以及更大量的土地供應,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出於取得更低本錢的方針,企業還會鼓勵部分注重日子本錢而不是品質要求的研發職工,也向此類地區轉移。而相對更貼近市場一線的部分,如營銷等部分留在一線城市。

華為等大企業如此,中小高新創業型企業更是如此。以往,北上廣深具有二三線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比方環境、政策優勢,以及各類資源要素集中優勢。但隨著國家在中西部開發上的政策引導和投入,部分二線城市崛起,在以上方面抓住追逐,逐漸縮小了與一線城市的差距。這其間,二線城市或者說“新一線城市”通過包括戶籍政策改革在內的種種方式,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隨之帶來了一大批中小創業型企業。

華為搬出深圳,或許也是一條新出路

因此,這也是如今一些一線或二線城市面對的共同挑戰。未來,這些面對壓力的城市是否要出臺更強有力的舉措,這有待於主政者的回應和行動。不過,經濟的規律是很清楚的,未來為這些優質的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環境,也是大勢所趨。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