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电影,我们是说商业片,究竟多长合适?

电影公司会希望短一些,因为越长则成本越高,特别在电影问世之初——胶片、洗印和运输都是笔挺大的开销,所以30年代以前,片长很少超过90分钟。

影院老板的算盘差不多,短些的片子一晚上可以排三场,太长就只能卖两场的票了

可是消费者永远希望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东西,所以电影太短会觉得“不值”,况且大老远跑趟电影院,你就给我看40分钟?还不够来回的车程呢!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如今的观众有各种娱乐产品可供选择,可能不必再如此权衡,但是看看依然把电影作为头等消闲方式的印度人吧,这个电影大国始终热爱三小时甚至更长的片子——当然,附送半小时“歌舞”……

唯一的硬性标准来自评奖机构。比如奥斯卡就规定40分钟以下都算短片。

其实片长一直在变。

“90分钟法则”是好莱坞从20年代提出的金科玉律,后来被提升到120分钟,60年代片长疯涨,70年代中后期又突然收紧,如今我们又迎来新一轮长片潮流。难怪“80后”更容易产生“电影越来越长”之感慨。所以长短并不是问题。正如罗杰·艾伯特所言:“好片再长也不嫌长,烂片再短也不够短。”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1、爆米花电影确实在变长

就拿近两年大家熟悉的例子来说,《美女与野兽》片长达到了129分钟,而1991年的动画版片长只有84分钟。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再比如,2000年初上映的《X战警》三部曲片长分别为104分钟、134分钟和104分钟。可2011年重启后的新三部曲呢?《第一战》长2小时12分,《逆转未来》2小时12分,《天启》2小时24分。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即便同一系列中的电影片长也在水涨船高。2001年的《速度与激情》片长只有1小时46分,2017年的第八部却多出半个小时,达到2小时16分。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首部《变形金刚》片长为144分钟,然后这个数字逐步递增,到2014年《变4》时已经达到2小时46分。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瞻前顾后一下你会发现,如今多数“好莱坞大片”的片长都超过了两个小时。比如2018年这几部重磅电影——《头号玩家》片长2小时20分,《复仇者联盟3》片长2小时29分,《侏罗纪世界2》2小时08分……说好的“黄金法则”呢?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2、但也并非最长

不过,如果放在整个影史中来看,现在的电影也没比过去长多少,甚至还不是最长的。

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数据科学家兰迪·奥尔森(Randy Olson)做了一项有趣的统计。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其中,上面的这张表格展现了从1906年到2013年间,电影平均长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60年代初才是顶峰。

但这张表格包含了这期间的所有电影,不管大众商业片还是曲高和寡的艺术片都被混到一起,并不能真实反映“爆米花电影”的长度趋势。

奥尔森博士另有高招,他根据IMDb评分人数来找出每年最受欢迎的25部电影,再统计这些电影的平均长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张表。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这张表格中,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形成两个波峰,30年代到60年代的增长曲线非常陡峭,而80年代则成为显著的波谷。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因为电影业不光要考虑拍好片子吸引观众,还得跟其他娱乐行业竞争。而最大的对手就是电视。

电视机在30年代末开始进入美国家庭,二战结束后迅速发展,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时,已经非常普及,电影的市场当然要受到冲击。

面对竞争,好莱坞的对策之一就是不断增加片长。所以这30年间,电影的平均长度足足增长了30分钟,在1960年前后达到顶点。

《宾虚》、《埃及艳后》、《斯巴达克斯》之类史诗片恰恰是在这个时间点涌现出来,这些电影布景华丽铺张,场面宏大惊人,片长更直逼四个小时,明摆着告诉观众:您在家里可看不到这个。

由于放映时间太长,

很多当时的电影都加入了幕间休息。这既可以照顾大家的膀胱、增加小食店的收入,也多少有点摆谱的意思——看场电影俨然有了听歌剧的范儿。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说到幕间休息,从来不嫌片子长的宝莱坞至今还坚持使用,直到2011年才出现第一部没有幕间休息的印度电影。而好莱坞这边现在就很罕见了,2015年昆汀的《八恶人》在放映70毫米胶片版本时,加入前奏和幕间休息,主要是为“刻意”复古。

70年代中期以后,平均片长突然缩小。

首先,这体现了史诗片的没落、新好莱坞的崛起。年轻一代摒弃了陈旧、笨重的老思维,为电影工业重新带来了活力。

要知道,B级片的片长鲜有超过90分钟的——毕竟成本有限、产量优先,而且当年的午夜影院都喜欢“双片联放”的形式。既是“B级片教父”,又是新好莱坞推动者的罗杰·科曼就曾表示,电影的长度不该超过90分钟。

而当科曼的“弟子们”进入主流时,也贯彻了这一思维。回顾那个时代的经典影片,《逍遥骑士》只有95分钟,《午夜牛郎》、《邦妮和克莱德》以及《穷街陋巷》片长皆为112分钟,《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也踩着120分钟的线。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另外,80年代片长的缩短跟家庭录像带的推出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一盘普通的VHS录像带最大容量恰好是2小时。90年代以来,从VCD到DVD再到Blu-ray(蓝光),存储介质越来越大,电影片长也就逐渐突破了2小时的拘束。

3、在变长,也在变短

爆米花电影的片长在变长,每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却在变短。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卡廷(James Cutting)博士统计了从1910至2010年间的15000部英语片后得出结论——在30年代的电影中,平均每个镜头的长度约为12秒,如今则只有2. 5秒。

以《金刚》系列为例,1933年版有八百多个镜头,平均长度大约6.9秒;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翻拍版则拥有超过3000个镜头,平均长度仅为3.4秒。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而《007:大破量子危机》平均每个镜头只有1.8秒。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镜头更短更多,意味着电影的节奏更快。

毕竟当代观众的理解力,跟电影或者电视刚问世那会儿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能用更短的时间弄清楚银幕上在发生什么,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过去的电影就显得啰嗦了。

比如说,老片子喜欢在一个镜头中展现尽可能多的角色,以便让观众看清楚都有谁在场。根据卡廷博士的研究,每多一个角色,镜头就会加长1.5秒。

数字摄影取代了胶片也是镜头变多、变短的原因。胶片很贵,并非所有导演都能像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那样奢侈,一个镜头动不动拍几十次。比如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由于成本低廉,往往大量采用长镜头。而如今没有了胶片的限制,同一个镜头可以拍很多条、进行多种尝试,最后只要从中找到最满意的片段剪辑到一起就行。

所以,如今的电影可谓“加量不加价”,

虽然表面看并不比60年代长多少,但内容却丰富了许多。

4、注意力的大学问

问题是,不管电影变没变长,我们的耐心都在变差。

众所周知,现代人对一件事情保持专注的时间(心理学称之为“注意广度”)越来越短。

习惯了快节奏的年轻人在初看经典电影时会觉得拖沓沉闷,往往是因为那些老片子里长镜头太多——人家一个镜头还没结束,你已经走神,或者干脆拿起了手机。

没办法,这是人的天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顶多也就集中几秒时间,然后便“魂飞天外”,然后再设法集中,然后再走神……周而复始。

那么,在“集中”和“走神”之间,是否存在着规律呢?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还真有。90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注意广度的实验。

在对志愿者进行了数百次测试后,研究者发现,如果把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的话,非常接近一种俗称“粉红噪音”(学名1/f 分布)的统计学分布图样。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用卡廷博士的话来解释:“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时,有时你很顺利,有时你净走神,有时你手快,有时你拖拉,而所有这些波动都符合1/f分布。”

先别管统计学了。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粉红噪音”理解为“黄金分割”之类的神奇规律。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很多现象都遵循1/f分布:星球发出的脉冲,心脏的搏动,尼罗河的涨落,交通高峰与波谷,金融市场的起伏……也曾有研究称,几乎所有的音乐旋律都与粉红噪音的频谱相符。

而在分析了1935至2005年间最受欢迎的150部影片之后,詹姆斯·卡廷博士发现60年代以来的电影也越来越“粉红”。

长话短说,直接下结论——如今,电影镜头的长短与分布,和人类的注意力曲线非常一致。以《洛奇4》的一个场景为例,那场戏中,洛奇与他的对手都在准备即将到来的拳赛,两人训练的画面交替出现。

卡廷博士发现,不仅他们出镜的时间一致,连组成这场戏的每个镜头也长度均等。“这种速率和分布就能形成1/f分布。”他解释说。

150部电影中,最贴合粉红噪音频谱的是《回到未来》

这似乎能解释为何这部“神作”历经二十余年,至今看来依然娱乐性满满。而最违背“定律”的是比利·怀尔德的《七年之痒》。确实,喜剧无论片长还是剪辑,本来就与动作片有区别。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有关镜头长短和注意力曲线的研究,也从学术角度证实了一个公认的商业片创作“铁律”——

长镜头太多会导致观众烦闷,短镜头过于密集则容易让人喘不过气,必须动与静相结合,几组短镜头之间由长镜头来分隔,这样才能始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当然,当代商业片里的动作戏含量明显增多,这也是吸引注意力的捷径。

卡廷博士的实验发现,受测者在观看动作戏时,心跳会加速,皮电反应也明显增强——这意味着人体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而分泌了更多汗液。

5、真有必要那么长吗

今天好莱坞面临的情势有点像60年代。

电视剧的品质在不断上升,从《黑道家族》到《绝命毒师》,再到《真探》和《权力的游戏》,每集长一小时的电视剧越来越多,明星、故事、大场面应有尽有,电影不得不继续加码来应付挑战。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指环王》这样的奇幻史诗因为原著本来就波澜壮阔,不得不把片长撑到超过三个小时。可为什么《美国队长3》、《蝙蝠侠大战超人》(导演剪辑版183分钟)之类漫画改编电影也要搞成两个半小时呢?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也许是因为超级英雄们喜欢“ 组团”,正反两派挨个儿出来走个过场也得花些时间。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长出来的半小时都分给了特效大场面,多安排两场群架就什么都有了。

所以像《速激》、《变形金刚》这种情节用一句话就能说完的电影也要加长。反正观众是来补充肾上腺素跟荷尔蒙的,何不多多益善?

不过,为了填充更多视觉奇观而把片子生拉硬拽,必然会影响电影的节奏感。特别是如果那些起到串联作用的“文戏”——情节、悬念、角色塑造之类——水平不过关的话,再火爆的“打戏”也会显得冗长无趣。

《变形金刚4》的片长达到了恐怖的2小时46分钟,《变形金刚5》的片长2小时34分钟,“卖拷贝”导演真不怕观众消化不良吗?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相比之下,还是《死侍》(108分钟)、《疯狂的麦克斯4》(120分钟)这样简洁明快、“全程高能”的电影更值得提倡,真正的好电影——不论90分钟还是三个小时——会让你在离开影院时意犹未尽,而不是“我的妈啊,厕所在哪”。

一部好电影,究竟该多长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