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與之配套的重要基礎設施——充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近年來,儘管不少城市和企業在積極佈局,但“充電難”“找不到充電樁”等問題仍然困擾著大量新能源車主和潛在消費者。

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充個電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充電樁總是在排隊?能用的充電樁都去哪兒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阻擋了充電樁的普及?

充電樁問題眾多

北京蟹島度假村位於朝陽區金盞鄉,臨近機場高速,是不少人假期休閒娛樂的景點,萬幫新能源旗下的“星星充電”在這裡建有超過300座充電樁,是該公司在北京的一個大規模充電示範站。

2017年5月1日,這裡曾發生火災,在度假村東門的一個停車場內,80多輛新能源電動車大巴被燒燬。事發後,星星充電錶示,星星充電的充電樁沒有充電行為,排除了充電樁引發事故。不過,當時有媒體發現,這裡的充電樁利用率並不高。

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再往前是建在荒地之上密密麻麻的充電樁,它們的間距不超過5米。從東門一直到遊樂設施區,超過500米的道路旁,每個停車位旁都設有充電樁,某些休息區域也鋪設了大量的充電樁。

反覆被用戶詬病的充電樁問題,在這裡同樣無一倖免。許多充電樁的接口被灰塵和柳絮堵塞,長久無人使用。在靠近出口的地方雖然也有一些新能源汽車在充電,但大多被燃油車、共享單車佔用了停車位,無法使用的充電樁也隨處可見。

城外郊區的充電樁數量多但沒人用、不能用,寸土寸金的城市內,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重建設輕運營

按照北京市城管委的數據,截至2018年4月,北京累計建成9萬個居民小區固定停車位自用充電樁,佔個人電動汽車的比例達75%;累計建成約2000處、2.0萬個社會公用充電樁,與個人電動汽車的比約為1∶6,超過國家2020年充電樁建設目標要求的1∶7。

這些數據意味著,在北京,充電樁的相對數量不少,起碼基本夠用,但為什麼在用戶的實際體驗中,能用、好用的充電樁還是這麼少?

一位充電樁行業人士說,這與部分充電樁企業“重建設輕運維”有很大關係。

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富電集團董事長龐雷對此也有同感,他說,“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建設、輕運營”,有些企業衝著拿補貼去,在選址、運營上漫不經心,更有企業在價格低廉、幾乎沒有車流量的場地建造大量充電樁,如此盲目,別說盈利,建設初衷都是問題。

“上百家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企業跳了進來,”國電南瑞集團高級工程師倪峰對媒體表示,很多企業意識到了行業的潛力,到處建立充電點,先佔坑,希望隨著未來電動汽車的增多獲得更多的充電收益;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先在政府那裡掛個名號,以後行業有什麼新的發展機會,自己能參與。”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有些企業高呼要進軍充電樁領域,但在市場中並沒有見到它們的身影。為了跑馬圈地、吸引融資,一些充電樁產品只顧產品數量而忽略質量,並在市場競爭中大打價格戰。“那種充電樁,基本就是個空殼。”

真正的危險

對於充電樁分佈不均勻、不好用的問題,一些充電樁企業也表示有苦衷。

一位充電樁企業人士抱怨道:“我們怎麼可能不想在市內多建樁?但是太困難了,尤其是與物業部門的利益博弈。”

他說,“我們曾經要在某個單位的停車場裡建充電樁,結果由於與物業進行各種談判,拖延了5個多月的時間才把充電樁建成。”

即使物業同意建樁,接下來要租用場地,與地產、物業談價格也是十分頭疼的問題。如果充電站盈利,業主每年加租的可能性也增大,很容易會發生利益紛爭的情況。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運營。一位充電樁行業人士說,即便物業進場的問題解決,如果當前粗獷的運營模式不改變,充電樁市場還是會混亂不堪。

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火熱,電樁卻沒有跟上腳步!

智充科技CEO丁銳認為,充電樁行業真正的危險集中在未來的1—3年,大量的設備面臨老化失修。因為各家都是自有資產,絕大多數企業不會選擇整合,沒有導流運營能力的運營商最後結果就是死掉。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的當下,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認為,充電樁企業也應該與車企通力合作,“這如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問題,車越來越好,充電樁行業才能更健康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