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我对大漠最具体的畅想,是来自一部叫做“风中奇缘”的电视剧。女主刘诗诗穿着西域的服饰,月光下踏沙而来,驱笛驭狼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异域风情的动人魅力。而那月光下的背景——月牙泉也深刻地印在我心中,变成了我一直向往的大漠风光的缩影。

鸣沙山 月牙泉

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终于如愿以偿得见鸣沙山和月牙泉!虽然是阴天有点小遗憾,但风沙漫漫沙如雪的真情实景,着实令人神醉情驰。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鸣沙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城南5公里处。鸣沙山的神奇之处在于,因为地势和风向的种种原因,风起时,随风吹动的沙粒不向山下滑,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这也是千百年来山脚下的月牙泉不曾被流沙掩埋的原因之一。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就在鸣沙山环抱下的月牙泉,是漫漫黄沙中的碧水新月一弯,数千年来迷一般的存在。荒漠中唯一的清泉,与黄沙共存,不枯不灭,在一排胡杨林的绿意掩映下,更显迷幻和美艳。四野荒凉,风起沙鸣,如歌如泣,更如声声叮咛与召唤,指引荒漠中旅人找到绿洲的所在。

鸣沙山与月牙泉在同一景区统一售票,比较人性化的是,门票在三天内都可随意出入,而且在晚上8点闭园前进入景区可一直呆到想离开的时候(看到许多游人拍的夜景也非常迷人)。所以就在返程之前又再次入景区,有幸感受到了大漠落日的美妙,其欣喜与震撼此生难忘!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之美难描难绘!黄沙漫漫夕阳添彩,天地万物静默赞叹,低到尘埃的一粒沙,汇聚成撼动心弦的惑人美。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天地悠悠,大漠残阳,古道驼铃,岁月忒无情,默许风沙空流逝……

海市蜃楼

从前以为沙漠和戈壁都是对荒漠的统称。此次出行见到了真正的戈壁滩,也真正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沙漠,是以沙为主的荒漠,看不见砾石,有少量植物分布。戈壁,表层以砾 石为主的荒漠,看不见沙和土壤,基本上没有植物生长。

在从敦煌市前往玉门关的路上,不但见到了真正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更有幸见到了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尽管这种现象在荒漠地区实数常见,但第一次亲眼见识海市蜃楼还是让我兴奋不已。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戈壁滩上总是飞沙走石,孤独挺拔的胡杨是风沙中最后一抹倔强,犹如挑战荒漠的斗士,张扬着生命的渴望与力量。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去往玉门关的一路是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车行期间我突然惊奇的发现,远处地平线的沙丘不断地被甩在车后,但半空中一条山脉一直悬在车窗外的同一位置“追随”着我们的车子。并且在晴朗的天空下,远处的沙丘与地平线的交接处清晰可见,但空中的山脉却凭空地“悬”在白云之间。而此刻导航显示此方位并无任何山脉。为了确认所见到的“山脉”是海市蜃楼,我特意记住了附近的特征,果然回程时同样位置已不见那座悬空的“山脉”。装备有限,图片拍的并不十分清楚,但当时的情景很清晰,应该就是海市蜃楼。

玉门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西北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因西域输入和田玉时从此处入关而得名。

经历两千多年大漠的侵蚀和岁月的洗礼,如今的玉门关只残存着四四方方一夯土供人参观遐想。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登上古关沟壑纵横的城墙,望天地悠悠四野苍茫。遥想将军当年勇,岁月蹉跎了戈壁滩,一切情愁终了……

雅丹魔鬼城

玉门关的西北方向行驶100公里,就是雅丹魔鬼城。雅丹一词来自维吾尔语,意为陡峭隆起的土堆。

雅丹地貌是亿万年前的湖泊沉积层,在定向的风雨侵蚀下,形成了高矮不等,造型各异的戈壁台地。强风如刀刻斧凿,把残丘雕塑成“石佛”、“石帐篷”、“石蘑菇”、“石城堡”、“石舰队”等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的造型,令人浮想联翩。戈壁滩上鸟兽罕至死寂一片,每当风起,飞沙走石,气流在怪石残丘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利的声音,如鬼如泣,因此人们称之为魔鬼城。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西北大漠行(下):大漠戈壁

十万年前,湖底之淤泥,十万年后,戈壁之山丘。彼之大水,此之荒漠,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置身死亡禁地,生命之渺小与自然之伟大对比碰撞,更了然,百年身归皆黄土,让一切随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