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75篇原創首發文章

日前,保房價還是保匯率成為網絡熱點話題。這事不應該直接對立起來看,不明白這個問題出現的邏輯。

還有一家企業金融研究院,提出應對這個矛盾的“日本模式”“俄羅斯模式”,說得煞有介事,彷彿頭頭是道。拜託,所謂模式,難道不應該是值得學習的正確經驗,而不是值得借鑑的反面教訓嗎?

日本也罷,俄羅斯也罷,這都是特殊例子。無論做任何研究,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首先就要學會甄別樣本是否有代表性,也就是有沒有普遍性。如果沒有共性,反而把個性當規律炫耀,那就是根本沒有研究能力的表現。

說到日本,早有學者比較過,為什麼同樣都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升值,日本失敗了,德國卻沒事呢?一方面,日本升值太快,而德國則是慢慢地升值,人民幣從2005年以後的匯率升值也採用後者這種穩健的辦法;另一方面,日元升值後,日本錯誤地長期維持低息的金融寬鬆政策,助推房地產和股市泡沫。

其實,廣場協議共涉及美英法德日五個國家,但德國和日本比較像,都是戰後失敗國,都是經濟快速增長而且製造業貢獻很大。這種對比,說明日本自身的錯誤操作是主因,正所謂,外因還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早就有理智的學者認為,把日本經濟不景氣歸咎於廣場協議是日本政客推卸責任的說法而已。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日本一直被視為金融政策失敗的代表國家。2001年9月,時任總理朱鎔基會見索羅斯,後者也曾明確說到這個問題。

索羅斯在那次會見中說,日本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強的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目前日本工業雖依然強大,但金融體系一塌糊塗,日本的工業產出多少,金融體系就丟掉多少。……日本的問題是,它的金融機構只聽大藏省的,沒有學會對市場信號作出反應,進入國際市場後,要同國際銀行界打交道,結果輸得只剩下了襯衫。朱鎔基回應說,“你說的還是客氣的,你還沒有說輸得只剩下了褲衩。”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就曾直言,全球沒有幾個國家有真正懂金融的人才,日本沒有金融人才。相反,他對中國讚不絕口,比如朱鎔基就是無師自通的天才。

至於俄羅斯,受累於蘇聯休克式療法的重創,整個經濟基本面都垮了,後期基本是經濟重建的艱苦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的各種經濟數據都是屬於特殊案例,不具有普遍性。抽取俄羅斯某段時期的房價、匯率或者股市表現作為經濟規律來談,是不可取的,甚至完全錯誤。作為經濟教訓來談,是可以借鑑的。

6月27日,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發表《人民幣貶值不是壞事,節奏很重要》的文章,她也把把握經濟基本面作為一個前提。“匯率貶值導致危機的國家在東南亞和拉美等地比較盛行,如阿根廷等新興市場。實際上這些地區的問題從來不是在貨幣貶值本身上,而是在本國經濟衰退或者惡性通脹上,基本面問題導致了嚴重的資本外逃,貨幣貶值只是這些問題難以消化帶來的結果,並非問題核心所在。一個國家解決不了經濟基本面的問題,再怎麼保匯率都是無用功。

美國的匯率和房價一般來說是正向關係,也就是同漲同跌。但也有特殊情況,如圖所示,即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元貶值,房子漲價。這也好理解,金融衍生品把槓桿率搞得太高,美元氾濫,匯率自然下跌,而國內房子漲價。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至於中國,人民幣對外升值是大趨勢,對內貶值是必然。老百姓越來越富,物價自然要上漲,但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對外的匯率也就走強。所以,總體來說,肯定是匯率走高,房價走高(不等於暴漲也合理),那還存在保匯率還是保房價的問題嗎?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國內物業保值增值的空間還是有的。對外國人來說,現在買中國的房子更划算,未來再買就要付更多外國貨幣。很多人應該記憶深刻的是,80年代有的北京人哭爹喊娘要出國把四合院賣了,在海外奮鬥一輩子,回來發現根本買不起當年賣掉的四合院。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次貸危機衝擊中國時,人民幣在美國壓力下升值,而同時中國房價還是漲。現在呢,人民幣對美元略貶值,房價可能還會微漲,但這只是階段性的應對措施,中長期趨勢還是雙升。當前貶值只是一種應對外部壓力的技術手段。

即使沒有貿易戰的外部壓力,人民幣也不會一直保持升值,但也不會長期貶值,肯定會根據投機性的熱錢多寡來決定是否回調,否則如何應對多頭和空頭的夾擊?

一句話,不能把特定時段的短期操作和長期趨勢混淆起來。不管目前波動範圍多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6.5還是7.0都只是曇花一現,中長期的升值趨勢不會改變。沒有必要聽風就是雨,聽蝲蝲蛄叫還不種莊稼了?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原《經濟信息時報》副總編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房價和匯率不是對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