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與蔥煎

在香港瞎逛時候,看見一家獲得了米其林一星殊榮的上海生煎包,忍不住進去嚐了一下,對於身處江南,經常去上海吃小楊生煎或者跑蘇州嚐嚐啞巴生煎的我來說,好像也並沒有多少驚豔。

小楊生煎大概是上海名聲最響亮的一家了吧,當初他還在吳江路獨一家的時候就常去,因為確實他的這種風格風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和我從小吃到的完全不一樣,湯汁多,肉質好,皮薄而脆,特別是原本包子褶那個地方最是面多,難免過於結實,他放在底下變成煎脆的部分,反而是口感好了起來,將劣勢化為優勢,就是成功。

但比小楊生煎更早的,是蘇州啞巴生煎,同樣的款式,同樣的風格,據說已經開了60年,臨頓路那家每天排隊在店堂裡繞幾個圈,再在排到橋頭,位置全靠眼觀六路腿腳利索的搶,生意好得一塌糊塗。我很懷疑小楊生煎是參考了蘇州生煎的款式,因為原來的上海生煎,並不是這樣。

說起傳統上海生煎,當然就要說到大壺春,最老派的發麵,褶子朝天,底煎到酥脆發黑,撒上蔥。咬開皮子不是直接湧出一股子湯汁來,而是從肉餡裡沁出來的滷,肉餡結實,成圓形,每一口都是帶脆皮,軟皮,肉餡,然後感受到肉餡裡的肉汁,再拌和在一起。這種感覺吃那些一包湯的生煎是很難有的,因為注意力都被湯吸引過去了,讚歎,拍照,發朋友圈。上海老克拉茲會忍不住問一句:“儂是來切饅頭還是來哈湯啊?”

我小時候,常熟也多得是這種生煎,其實無論上海蘇州常熟,都沒有生煎包這樣東西,只叫饅頭,生煎饅頭,或者像我小時候稱呼的,“蔥煎饅頭”。

初中在省中念,回家會路過新公園,那時候新公園對面有兩家點心店是很不錯的,其中一家會做蔥煎饅頭。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每次經過這裡總是饅頭剛出鍋或者即將出鍋的時候,肉香從褶子開口處飄出來,混合著蔥香,很是吸引人。作為一個正在發育期的學生,每天又會在學校跑吵跳鬧的消耗那麼多,下午放學時是一定會飢腸轆轆的,對這種香氣基本毫無抵抗力了。當然那時候口袋裡也沒啥錢,一般也就吃塊扯蓬豆腐乾而已,真是要饞急了,或是有了啥橫財,才會趾高氣昂的走到爐子邊,先吸口氣陶醉一下,咽口唾沫,然後指著鍋裡猶自滋滋作響的生煎饅頭說:“來兩個。”

但現在做蔥煎饅頭的店越來越少,好像就剩方橋頭那一家,東西其實不怎麼樣,但獨此一家,就算不好也必須是好的了。反而是薄皮流湯的生煎包,到處開了許多家。

若說常熟還有方橋頭,上海還有大壺春堅守一隅,蘇州我就真不知道還有沒有傳統的蔥煎饅頭賣了,你看但凡有名些的老大坊,震源,都是這個樣子。也許蘇州自古而來就沒有發麵蔥煎?也許現在這種薄皮流湯的生煎就發源自蘇州?不管怎麼說吧,這類生煎包漸漸在一統天下是不需爭議的了,你看連香港也是賣這種風格,且大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