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黃米稠飯 黃米,前身是糜子,古稱“黍”,糜子去殼後為黃米。“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孟浩然的這位老朋友很可能就為孟浩然做了一頓黃米稠飯。黃米比小米更有粘性,身價要高一些。黃米稠飯是民勤人家的家常飯,做的時候用清水淘淨黃米,不能有任何細碎的沙石。淘好放入鍋中熬,水將幹就用馬勺使勁攪,民勤有句話叫做“想吃繎繎子(民勤方言,黏稠狀)飯,溝子裡攪出汗”,攪動是為了增加黏性。黃米稠飯加肉更香,稱之為“肉黃米稠飯”。民勤人娶親(娶媳婦)出發前,娶親人都要吃一碗黃米稠飯,寓意是希望新郎新娘也像黃米稠飯一樣粘到一起。若加上酸胖,叫“酸胖米稠飯”,若放入洋芋,叫“洋芋米稠飯”。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涼拌苦苦菜 民勤人把苦苦菜叫作“麻苣苣”,麻苣苣雖屬野菜,然而名氣非常大。民勤民間相傳,薛平貴遠征西涼,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18年來,王寶釧貧病困頓,挖光了寒窯周邊的苦苦菜,得以存活。苦苦菜也是養活了民勤人的菜,救過民勤人的命。1958年、1959年、1960年民勤大饑荒,民勤人就挖這種麻苣苣當糧食,不到一年麻苣苣已經絕跡,人們甚至拿榆樹皮、沙棗樹葉充飢。麻苣苣學名叫做“苣蕒菜”,藥名“敗醬草”,顧名思義,這種野菜的滋味比較苦,雖然苦,人們還是很愛吃,都說麻苣苣有奶子哩,能治病能養人。麻苣苣生長環境比較特殊,它只長在鹽鹼性的土地上,往往成片出現。民勤特別適合麻苣苣生長,所產量大質優。它的葉子是灰褐色的,呈放射狀分佈,有好幾層,它的根是白色的,直直的長在地下。每到春天的3月份到6月份,人們都“挑麻苣苣”吃。現代研究表明麻苣苣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鉀、鈣、鎂、磷、鈉、鐵等元素,有清涼解毒、明目和胃、破瘀活血之功效。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民勤人的特色做法是將麻苣苣涼拌。從野外鏟挑來,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2分鐘,迅速撈出用涼水浸泡冷卻,然後控幹水,切段,放入盆中待用,將蒜泥、鹽、味精、香油和醋在小碗中攪勻,澆在苦菜上拌勻即成,軟饃饃或拉麵就著吃,那叫一個香,絕對是民勤一大特色美食。“莫嫌農家無兼味,卻有涼拌苦苦菜”,到民勤別忘了吃一盤正宗的涼拌苦苦菜。

端陽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陽節,民勤人俗稱其為“端午”,古人又叫“重五日”。端,開端,古人將五月視為惡月,月初,視為惡月的開端;五月初五,就視為惡月中的惡日。歷史上若某人生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所生,此人就一定人人避之猶恐不及了。民勤民間認為五月為“破月”,此月不理髮,大年初五為“小破五”,忌用刀剪,看來五月初五日是惡月惡日。端午這一日,家家戶戶在門上插楊柳避邪,傳說這一天妖魔作亂,瘟神肆虐,家家在門上插上楊柳,妖魔以為門上、窗戶上都長草了,就不會過來。端午節其實壓根不是為紀念屈原而來的,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屈原之前人們就已經過端午節了。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民勤人過端午,最講究的是穿。俗話說:“五月端午穿出來。”怎麼穿?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最有特色的還是小孩子們的穿戴,由以下三個方面能體現出來:一、穿花肚兜。七歲以下的孩子要穿肚兜。肚兜主要是在紅色面料上繡上蝴蝶,上部縫綴上布料製做的毛蛆、樹牛、屎爬牛(屎殼郎)、蜈蚣、蠍子等“五毒”。下部用綠布縫的大蛤蟆,紅珠鑲眼,向上張開的大嘴正好是袋口。這肚兜的三大部分合起來,正是以吉祥為底,強調以五毒攻諸毒,也就是“以毒攻毒”的本意。二、帶花繩子。民勤人用五色絲編成細花繩,拴在孩子脖子、雙手、雙腳腕五個地方,俗叫“帶花繩子”,又叫“五彩續命”。孩子帶上花繩子後,大人們總愛說“一稜子,二稜子,狗的脖子裡帶的花繩子。”為什麼把孩子喚作“狗”?不是真心罵孩子的。據說狗有九條命,命大,最易成活,大人將小孩喚作狗娃子就是希望他的生命力也像狗一樣旺盛。君不聞許多民勤人的小名叫“狗子”、“狗娃子”嗎?“花繩子”一直要帶到七月七日,解下扔到屋頂上,傳說喜鵲在這一日會把花繩子銜去為牛郎織女搭天橋。三、戴楊柳帽。各家的孩子,將楊柳條放在院裡,讓露水浸泡一夜,再將它編成帽子,叫“楊柳帽”,戴在頭上。端午這天孩子們身穿新衣,手帶花繩子,頭戴楊柳帽,由家人領著出門遊玩,引起眾人觀賞,也引起遊人的評頭論足。民間有句俗話說,“孩子人前走,隨帶媽媽兩隻手”。實際上,端午已成了孩子們喜歡的節日,孩子們都數著指頭,盼望著這一天。端午節民勤人吃扇子饃、粽子、韭菜盒子等。扇子饃是端陽節的時令麵點,用發麵蒸制。做時把發麵擀成薄片,每一次上抹上香油,撒上胡麻鹽、薑黃、紅曲等顏料,做成扇形,有5層。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 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民勤的粽子都是油餅卷粽子,先炸油餅子,用開水把面燙得半熟,擀成盤子大的薄餅,放到油鍋炸熟。然後做粽糕,把糯米紅棗摻到一起,或蒸或裝布袋煮熟。稍涼後,拿筷子攪拌均勻,有加白糖或蜂蜜的,用油餅子裹卷食用。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祭灶節 臘月二十三這一日,要送灶王爺上天,民勤人稱其為“祭灶”。民勤人把灶王叫灶老爺,據說,祭灶這一天,灶老爺要點家裡的人數,謂之“灶老爺點兵”,在外的人,趕祭灶要回到家中,俗稱“向灶老爺報到”。祭灶,在廚房要換上新的灶王爺畫像,灶王爺又叫“司命主”,是主管一家大小事務的神。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有一個小女兒,喜歡上了燒火幫灶的窮小子,結成了夫妻。玉帝非常生氣,非拆散不可,經王母娘娘講情,念在女兒的情分上,玉帝才封窮小子為灶王爺,女兒就成為灶王奶奶了。但玉帝只准女兒一年只能在年底回孃家一次,在家呆幾天,三十晚上一定要回。去的時間就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奶奶要回孃家,灶王爺也要上天,民勤老百姓就為他們做灶卷子。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民勤灶卷子多用發麵,和好面,擀成薄薄的一大張,在上面抹上香油(麻籽油或胡麻油),撒上胡麻鹽,捲成一個圓柱,再用切刀切成一、兩釐米厚的小截,放在鏊上烙熟即成。烙好的灶卷子要拾盤,獻在鍋頭或灶龕前。灶龕是人們在做灶時,將三塊磚鑲出沿,就形成了一個小的灶龕,龕裡貼上灶老爺畫像或紙寫的灶神之位,外面貼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在門口的小柱子上寫“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等。灶神,雖職位不高,但他(或她)是直接向玉皇大帝稟報這一家善惡、關係這一家人命運的要神,說他是“天上耳目臣,人間福祿神”,人們不敢以其職位不高而小覷、更不敢以其職位不高而觸犯他(她)。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灶老爺知道一家過得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民勤印象:民勤的幾種民俗

祭灶這一天,在灶龕前,供上飴糖、灶卷子、宰好的雞、長面,家人由家長領頭焚香化表,將買來的印製的“灶馬子”(印有灶王爺、灶王奶奶、馬的畫像的年畫)燒掉,祭拜,送灶王爺、灶王奶奶上天。據說灶老爺大年三十晚上降臨人間,民勤有一句歇後語:“(大年)三十後晌買灶馬子——遲了。”人們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接灶神,接灶神是男人們的事,俗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接灶神並不複雜,不過是獻上一盤果品,上三炷香,燒三張表紙,磕幾個頭,就算把灶王爺接回來了。據傳接灶神要早,有人凌晨三點就起來接灶神,遲了,灶老爺回來不見有人來迎接,會不高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