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對歐洲歷史略有了解的小夥伴兒們應該都知道德國與奧地利的歷史淵源。這兩個如今相互獨立、互不統屬的主權國家在兩三百年前卻是同種同源的神聖羅馬帝國後裔,而關於兩者之間的恩怨情仇則要追溯至一千多年前法蘭克王國的分裂之時。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羅馬帝國被哥特人滅亡之後,蠻族在其廢墟上建立起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其中最為強大的便是後來幾乎統一整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末代皇帝路易死後,其膝下的三個兒子旋即簽訂《凡爾登條約》,把王國一分為三,也就是疆域相當於今天法國的西法蘭克王國,囊括德意志諸邦的東法蘭克王國,以及介於兩者之間幷包括意大利北部的中法蘭克王國。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東法蘭克王國的君主在其後不久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王國遂改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儘管這個鬆散的帝國之下邦國林立,而且從血統上看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但還是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存在了將近一千年,直到在拿破崙戰爭中被法國顛覆。而主角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下眾多邦國中實力最強的兩個。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從語言上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說德語;從民族成分上看,他們都屬於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大大小小几十個邦國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依附於不同的陣營相互廝殺,同室操戈的慘劇使得大家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但此時能夠擔負起這一光榮使命的邦國卻屈指可數,比較來比較去也就普魯士和奧地利最有潛力。不過究竟花落誰家還是要在戰場上見真章,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掌舵下,普魯士一路勢如破竹,以犁庭掃穴之勢先後擊潰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最終在凡爾賽宮的鏡廷宣告“德意志帝國”的誕生。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頗具諷刺的是在普魯士在統一進程中採取的是“小德意志”方案,俾斯麥並沒有把奧地利吸納為“德國一部分”的打算,換句話說普魯士把奧地利趕出了“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贏了嗎?暫時來看,可以說贏了,但冥冥中似乎有天定,因為僅僅幾十年之後奧地利就把普魯士“坑”出了地球,直到今天在任何一版地圖上找不到“普魯士”這個地名,曾經戰功彪炳的普魯士不復存在。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奧地利被排擠出德國之後開始與匈牙利合併,組成二元制“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找尋幫手,拉攏盟友,德國此時面臨沙俄和奧匈兩個選項,但柏林方面幾乎沒有猶豫就選擇了奧匈帝國。按照德國人的估計,斯柯達兵工廠的武器可一點不比咱們克虜伯的差,奧匈軍隊再不濟也得比沙俄強吧?結果一開打,完了,你撇下德國一挑三也就罷了,你竟然還單獨跟協約國媾和,這下德國被坑慘了,就連德皇都被迫流亡國外。

奧地利與德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奧地利更是向德國輸出了一個千年不遇的希特勒,在這名偉大的“奧地利藝術家”的帶領下,德國成功地墜入了又一個深淵,而這次普魯士徹底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在盟國的堅持下,昔日普魯士的領土被悉數劃入了波蘭境內,整個德國的國境線向西平移了近一半。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把奧地利趕出了德國;作為報復,奧地利輸出了元首,把普魯士趕出了地球,扯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