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河底鎮前屯村黨員義務到黨群服務中心值班

經濟網訊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農民也有了自己的節日!這個喜訊對於河南省洛寧縣河底鎮來說,帶來的不僅僅是喜悅,更增添了從“黨建+扶貧”成功經驗中得來的自豪感。

河底鎮黨委書記柴少勇深有感觸地說:“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僅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懷和重視,也蘊含了對農業發展的自信,對農民創造力的自信。對缺少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貧困農民來說,農業應當是更為可靠的脫貧途徑,關鍵在於如何抓好黨建示範引領,讓農民找到出路,得到實惠,看到希望!”

三級聯動,匯聚強大合力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德青源洛寧金雞項目蛋雞區全景

河底鎮地處三門峽市澠池縣、陝縣和洛陽市宜陽、洛寧四縣交界,是中共豫西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全鎮共35個行政村,5.1萬人,9個貧困村,1372戶貧困戶4754名貧困人口,41個黨支部,1325名黨員。

作為傳統的農業鄉鎮,該鎮資源短缺,工業匱乏,農業附加值不高,產業帶動力不強,群眾增收渠道受限,發展缺乏後勁和活力,造成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對此,該鎮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突出黨建引領,注重示範帶動,持續提升支部推動、黨員帶動、黨群互動和結對聯動的“四輪驅動”黨建模式。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德青源(洛寧)金雞扶貧產業園養殖區

——創新理念。弘揚“一種精神”,即大力弘揚豫西第一黨支部革命老區紅色精神。打造“四個品牌”,即“堅持”、“實幹”、“拼搏”、“進取”四個黨建品牌。實現“兩個轉變”,即加快推進由四縣“交界地”變為人才、信息等資源的“交匯處”,由洛寧的“邊緣鄉鎮”變為發展的“前沿高地”。

——創新載體。把黨建和招商引資有效結合,正在積極爭取民建河南省委支持,將該鎮招商引資的河南研學旅行教育培訓基地作為河南省民建職教社的定點培訓基地,作為廣大黨員幹部紅色革命教育培訓基地。

——創新方式。把黨建和項目建設深度融合,圍繞全鎮的德青源“金雞”、“天豫”紅薯等8大重點產業項目,每一個項目都體現“黨組織+”的“三位一體”、“四位一體”或“五位一體”模式。

——創新內容。圍繞脫貧攻堅,結合中心工作,對無職黨員進行設崗定責,設立300個黨員示範崗。

由此,營造了黨委政府領著幹,駐村和鎮村幹部比著幹,貧困群眾跟著乾的濃厚氛圍,形成了縣、鎮、村三級聯動抓扶貧的強大合力。

拉長鏈條,農業煥發生機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優質菸葉基地

紅薯是河底鎮的傳統產業,由於氣候土壤適宜,當地的紅薯品質優良,但以往只能自給自足,或生產紅薯粉條等初級產品,豐產卻難以豐收,年復一年,農民失去了種植積極性。

經過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以紅薯種植和深加工為主的精準扶貧項目(洛寧天豫循環農業產業園)落戶河底。該項目2017年新建育苗大棚20個,共帶動1500戶群眾種植天豫紅薯10000多畝,其中580戶貧困戶種植2000畝,保底價收購,貧困戶累計收益300多萬元。據悉,該項目一期投資6000萬元,建設年加工紅薯10萬噸的品牌澱粉企業,帶動天豫紅薯種植5萬畝;二期投資1.5億元,主要生產紅薯粉條、紅薯快餐、紅薯飲料等高端紅薯系列產品,帶動天豫紅薯種植7萬畝;三期計劃再投資9000萬元,建設以紅薯種植和深加工為主、集種植養殖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產業園,紅薯訂單種植面積將達10萬畝以上。

普通的紅薯搖身變成了“香餑餑”,而這只是河底鎮“點石成金”的一個縮影。

有了黨建的引領,昔日沉睡的農業一下煥發了生機。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河底鎮辣椒產業

該鎮楊墳村利用省級140萬元村集體經濟資金,入股景森公司,建設2個研學旅行玻璃鋼構大棚,以“村兩委+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持有固定資產的60%股份,同時,每年還可獲得分紅10萬元。

該鎮在前屯村打造了黨建宣傳一條街,在劉家溝村打造了黨建宣傳紅旗牆。利用河底專業園區儲備的300畝土地,發展以菸葉、中藥材種植為主的村集體經濟,建設黨建示範田。

在前屯村便民服務中心看到,村支部設立2個黨員示範崗,黨員輪流到崗,配合幹部服務群眾,群眾對此讚不絕口。

最搶眼的還是由山東青青教育集團投資1.2億元的河南研學旅行教育培訓基地。目前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主要涵蓋豫西第一黨支部紅色文化、紅薯歷史文化、紅薯科技研發、紅薯小吃街、紅薯觀光園、黨員幹部教育培訓、中小學生拓展訓練和舉辦全國性紅薯節等內容,建成投用後,可帶動貧困群眾200戶增收。

轉型升級,獲取永久效益

該鎮黨委書記柴少勇介紹說,農業是農民之本,但農業扶貧不是將農民綁在土地上獲得有限和暫時的收益,農業也要向工業一樣適時轉型升級,以獲得更加豐厚、更為持久的經濟效益,貧困人口則要從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實現穩定小康。

為此,河底鎮探索出了“五種模式”,即實施以轉移就業、種植養殖等產業為主的直接幫扶模式;以天豫紅薯、後坡冬桃等產業為主的合作幫扶模式;以發展集體經濟為主的股權分紅模式;以“德青源”金雞扶貧為主的資產收益模式;以“天豫”紅薯、“三陽”肉羊、“正大”生豬為主的代種代養模式。通過五種模式;興起了“八大”產業,即培育和發展德青源“金雞”、河底“金葉”、河底“冬桃”、天豫“紅薯”、“文化”旅遊、“正大”農牧、“三陽”肉羊和研學旅行8個抓黨建促脫貧的支撐產業。

位於該鎮元村村的河南正大農牧扶貧產業園項目採取“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項目用工主要是當地貧困戶,每人月工資在2500元左右;項目飼料廠所需的玉米等原材料主要由當地貧困戶訂單種植,以不低於市場價的保底價進行回收;公司統一提供豬仔、飼料和技術,帶動貧困戶養殖生豬,公司統一進行回收,拉長產業鏈條。

河南洛寧河底鎮:巧用“黨建+扶貧”聚起合力拔窮根

河南“三陽”肉羊養殖產業園

對於已經建設和正在招商的農業項目,該鎮黨委、政府也在“集群發展”和“產業延伸”上做足了文章。圍繞落地項目的上下游招商,先後引進和促成河南研學旅行項目、德青源有機肥項目和德青源肉蛋加工中心項目;依託元村村群眾有養殖習慣和該村200餘畝空心村資源進行招商,引進了正大農牧養殖項目;以鎮區周邊落地項目的產值效益、成熟模式和經驗做法進行招商,引進了河底冬桃扶貧產業園項目。

針對多數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情況,2017年河底鎮利用集體經濟資金和產業引導資金先後發展了前屯村、楊墳村20千瓦光伏發電,元村、程嶺村養殖大棚,楊墳、大明村花椒種植基地,後坡村冬桃基地和冷庫基地等村級集體經濟。同時,楊墳村利用省集體經濟試點資金入股天豫紅薯種植合作社,前屯村利用園區流轉的土地發展花椒套作菸葉。

河底鎮還以國家重點鎮建設為契機,搶抓澠池—洛寧—欒川高速過境河底,設立洛寧北站的機遇,將全鎮總體發展規劃確定為“一心二鎮五佈局”,即以建設洛寧中心鎮為核心,建好河底、楊坡兩個小城鎮,形成山水田園楊坡川、有機農業大明塬、文化旅遊城村區、菸葉走廊茶坊嶺,產業集聚專業園五大發展布局。

今年,全鎮要實現5個未脫貧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全面達標,貧困發生率降到1.27%以下,實現老區發展的新提升。(郭振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