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巧用「三維度」,結出「幸福果」!全南破解產業扶貧難題「有一套」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核心導讀

近年來,我縣圍繞把握精準度、緊扣參與度、提升受益度,創新思路破解產業扶貧難題,實現了貧困村產業基地和貧困戶產業發展100%覆蓋。據統計,我縣4622戶1491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已有2480戶9080名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5.74%下降至4.14%。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在就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貧困群眾

把握精準度 脫貧有路徑

日前,在我縣金龍鎮兆坑村林業合作社基地,技術人員正在貧困戶鍾成榮家林下觀察仿野生種植靈芝生長情況。去年,鍾成榮僅種植靈芝收入就達兩萬元。“今年從種植到管理,技術人員一直指導我。看今年的生長情況,收入不會少於5萬元。”鍾成榮高興地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治本之策,致富之源。我縣根據自然條件、生產習慣和資源優勢,規劃貧困村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每個鄉鎮選準一至兩項特色產業,培植壯大成為當地脫貧的主導產業。去年,金龍鎮在產業精準扶貧工作中,採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引導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先後在林下種植靈芝、鐵皮石斛、草珊瑚等經濟作物。金龍鎮兆坑村林業合作帶動全縣112戶貧困戶、500戶農戶種植林下靈芝8000餘畝,年產值達1.9億元。

如今,我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扶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建成鎮仔村蔬菜、中切村蘭花、黃埠村葡萄等一批特色產業村,建成109個扶貧產業基地,實現全縣村扶貧產業基地100%覆蓋。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技術人員為貧困群眾指導種植技術

緊扣參與度 基地連農戶

走進我縣城廂鎮鎮仔村臘坑高山蔬菜科技產業園,蔬菜大棚林立,小黃瓜、西紅柿等高山蔬菜長勢喜人,昔日窮山溝而今成了“聚寶盆”。貧困戶黃運生說,去年自家5畝多土地流轉給園區後,每月在園區務工收入有3000多元。加上土地租金等收入,一年下來全家可增收5萬餘元。

在發展特色扶貧產業中,如何提升貧困戶的參與度?我縣創新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搭上產業扶貧班車,實現了貧困戶參與特色產業發展100%覆蓋。

針對既有勞動能力,又有生產資源的貧困戶,我縣創新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務工得報酬、入社入股得分紅、託管經營得實惠、帶動種植得收益等方式,讓貧困戶聚集在主導產業鏈上參與產業發展。對缺乏一項或多項產業發展要素的貧困戶,整合產業資源,補齊發展要素,幫扶他們參與產業發展。針對兜底保障貧困戶,採用激活產業扶貧貸款政策,按照統貸統還入股分紅的方式,讓貧困群眾從兜底產業中分紅。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在蔬菜基地務工的貧困群眾

提升受益度 多元增效益

為讓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從“代替發展”向“帶領發展”轉變,破解貧困群眾受益度低,部分產業週期長等難題,我縣創設立體多元增收模式,著力提升產業發展受益度。

我縣將生態旅遊、花卉苗木、油茶、果園等長週期產業,與蔬菜產業、林下經濟短週期產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產業發展新路。依託全縣191萬畝山林、10萬畝花卉苗木,我縣在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林業產業的同時,借力高峰公司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菌種,發展林下靈芝種植產業。

在培育壯大農業扶貧產業的同時,我縣還將扶貧產業與工業、現代旅遊業有機結合,實現多元增收。此外,立足豐富的旅遊資源,我縣巧妙地將旅遊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龍源壩鎮在獅子寨長情谷、雅溪圍屋古村落改造等旅遊景區建設中,將貧困戶納入產業鏈,景區核心區、輻射區的貧困戶不僅短期內能獲得每畝512元的土地租金以及每日100元勞務收入,還可把房屋入股改造成特色民宿,獲得15%的房租經營性收入和6%的門票收入分紅等長期產業效益。

(原載:江西日報)

大家都在看的往期精彩內容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編輯:曹鑫鵬編審:李大軍監製:蘭海洋

主辦:中共全南縣委宣傳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头条」巧用“三维度”,结出“幸福果”!全南破解产业扶贫难题“有一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