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这样来定义,才更全面一点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完美的这么一个定义,想必大家都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定义。

今天想要和大家讨论的观点是:到底这个世界存不存在“完美”的事物?

首先我们统一“完美”的定义:顾名思义,完美应该是完整的美好,没有瑕疵,无可挑剔的美好。那这种情况会出现吗?

《道德经》: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这样来定义,才更全面一点

有时候,我们碰到一些让我们惊艳的事物,我们会从内心里去赞叹,会说这个事物很完美。当然,这种情况也只限于惊鸿一瞥。

还是老套路,先来看一段道德经的文字,再试着去推翻一下,看看能不能成立。

《道德经》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从文字上看,没有说到完美的字眼,但是用到了五个“大”,大的解释也有很多、非常的意思。比如大赞、大喜、大悲等等。那这一段文字,翻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这样来定义,才更全面一点

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接近于完美的事物,看上去总有些缺陷,这种缺陷才会让这些事物保持接近完美的状态。最接近于充盈状态的事物,看起来总是很空虚神秘的样子,有这个样子,才会妙用无穷。很直的线条,看上去不会那么直。很巧妙的事物看上去很笨拙。很擅长辩驳的人,看上去很木讷。有很大的收益的时候看上去是很不足的。

冷静能胜过躁动不安,寒冷可以压迫炎热。清净可以使天下端正,作为榜样。

老子在这一段文字里,重点的讲到了两个点,第一点是事物发展到了很巅峰的状态下,就会出现相反的表象。有一个成语我们经常使用,叫大智如愚。就是具有很高智慧的人,看上去傻傻憨憨的。这个成语可以作为佐证。

比如整个地球,地球大不大?大的很,但大到什么程度,恐怕被很多人忽略掉了。甚至有些人还会觉得不够大,为什么?因为把地球拿去和其他星球比较,觉得很小。其实地球上很多地方,人类根本无法涉足,不说海洋最深处,也不说地幔地核,光是地表,恐怕也不是现在的人类想去就能去的。这就是“大成若缺”。

《道德经》: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这样来定义,才更全面一点

东台早一段时间看了个视频,说的是一个教授,拿着一个罐子装高尔夫球,装满以后问学生,满了吗?学生回答,满了。于是,教授接着装小石子,装满以后问学生,满了吗?学生回答,满了。教授接着装了沙子,又问一次,再接着灌水。直到真的无法填充。

这个视频很有深意,一个罐子,在我们换个思路以后,不断的可以填充新的事物进去,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其他的事物?海洋就是最明显的,不断的有河流长江汇入进去,它永远也不会溢出来,因为它在不断的蒸发,这种蒸发,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这种变化却一直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大盈若冲”。

人们发现了一颗硕大无比而且品质纯净的宝石,有些人觉得打磨成圆形的好,有些觉得菱形好,有人觉得四方的好,有人觉得保持现状最好。就算统一了意见,一些人觉得要收藏起来,一些人想要卖出去,一些人觉得应该打造一个宝石座子,先镶嵌起来最好。

人的想法和看法不会统一,遗憾永远存在,你觉得完美的事物,在别人看来就是残缺的。这也属于大成若缺。

说了这么多,应该我们基本可以下结论,完美之是狭义的,具有局限性的一种自我认识的状态,没有普世的标准。既然没有普世的标准,完美也就是个悖论。那很多人就要跳脚了,你东台说半天,就是说没有完美,那我们就不要追求了?不要进取了?不要精益求精了?

《道德经》: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这样来定义,才更全面一点

东台完全没有这个意思,老子在后面不是还有一个观点吗?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既然完美没有普世的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冷静的看待自己的“完美”,“甚爱必大费”这是上一回讲的,不再多讲。

东台看这一段文字,只有两个感悟,第一,事物不必过分追求完美,再美好的事物也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感觉。打个比方,一个男人觉得有钱有社会地位的家庭才是完美的,可老婆心里却只希望老公多陪陪家人,不要那么专注事业才是完美的。能一样吗?

第二,一个觉得有缺陷的事物,换一个角度去看看,其实很完美的,没必要对着这样的事物,天天闹心,甚至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打个比方,一个傻傻憨憨不会赚钱的老公,天天呆在家里只会看着孩子写作业,帮忙笨手笨脚的下下厨房,你觉得不像个有骨气的爷们,可你想过没有,无数的女人就想嫁个这样的老公。

凡事都有双面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不会坏得一塌糊涂。心态平和,头脑冷静,心胸宽阔,容得下自己,更容得下别人。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不用俗子的要求对待自己。这个世界自然就是原本的样子,过得去,还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