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學習的至上價值

余世存:学习的至上价值

學習的至上價值

這樣一說,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孔子平時諄諄教導弟子,倡導的價值可謂多矣。提倡仁,提倡孝,提倡禮,提倡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但大家在一起討論時,發現老師是學習的好榜樣,學習才是老師至上的價值。老師生前就開始被人封聖,但老師說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入太廟,每事問。故老師雖少也賤,卻多能鄙事。在老師眼裡,沒有比學習更好的生活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老師的學習精神值得大書特書,他自己總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他學習的志向從少年起開始,再未中斷,貫穿了一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的學習意志強大,“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到晚年還在學習,“老而好易,韋編三絕”,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老師的學習方法也很值得今人學習。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跟我們一般人的態度不同,我們崇拜權威、名人不假,但對時人、周圍的人,我們多半是瞧不大起的。網絡上數年不息的“口水戰”,大家相互揭底、執拗地證明自己正確的戾氣,一些才子、學者動輒狂言自己在學問、觀點上“獨孤求敗”……即說明我們的學習跟孔子的學習有某種本質的不同。孔子還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學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教學相長,他不止是自己學習了,他還要去教導別人。這也跟我們今人不同,我們是不願費心教育別人的。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經常說別人腦殘,“豎子不可教也。”但孔子卻說,“有教無類。”

可以說,古往今來最簡單的學習,在我們這裡跟在孔子那裡都有絕大的不同。因此,讀《論語》,讀孔子,恐怕也需要從這最簡單的地方入手,看看我們的差距在哪裡。孔子為我們做出了極好的示範。

孔子談論學習的名言有幾十條,都可圈可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

因此,孔子雖然是時人眼裡的“喪家狗”,是失意者,非成功人士,但他的人生幸福非尋常人可以理解,隨時隨地的學習足以使之充實幸福了。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的自畫像就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說到學習,當代人的感受可能更深。技術的推動使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手機這一移動網絡上,網絡隨時向我們傳遞朋友圈、微博、論壇上的新聞、信息、文獻……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新知,但似乎我們離孔子說的“知者不惑”更遠了。

因此,讀孔子還要從孔子那裡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把學習跟人生相結合。如當代價值哲學表述的,如何把學習當作人生至上的價值。這一點,孔子也做得相當好。他自承“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他不僅向老子、萇弘、師襄等前輩學習過,他也從弟子顏回、子路、子貢那裡學習過……黃萬盛教授曾總結,除了書本知識,我們還要向前輩學習,以建立我們的學術譜系;向同齡人學習,以建立屬於這個時代的交疊共識和歷史記憶;向年輕的人學習,以使我們具有未來的方向,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的精神力量。從孔子那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人生通過學習抵達完善、快樂和幸福!

選自餘世存《微觀國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余世存:学习的至上价值

老子:閒散地生活,才能收穫。

孔子:把學習跟人生相結合,學習是人生至上的價值。

莊子: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只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個普通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易經》:讀易經,是對我們自身感覺心智的鍛鍊。

《禮記》:人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寶藏;人要修行,實踐;人要逍遙遊於社會自然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面對這些每個人不可不解的生命課題,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時間的打磨和生命的沉澱。

那些自發的、靈動的、美好的東西,不應該從現代人的生命裡消失。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