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脫貧攻堅英模:攻城拔寨急先鋒不破貧困誓不還

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下定總攻的決心、集結總攻的兵力,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典型。在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的1000名優秀黨員和500個先進黨組織,他們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模範,是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的表率,是帶領群眾攻堅克難的英雄,是千千萬萬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艱苦奮戰黨員幹部的縮影。

紮根山鄉 做脫貧攻堅急先鋒

一鼓作氣、乘勢而上,任務越是重大艱鉅,越需凝聚力量。脫貧攻堅到了總攻階段,能不能衝鋒陷陣、攻堅拔寨,比的是作風,拼的是精神。“決不能落下一名群眾!”誓言在高山深谷間激盪,廣大黨員先鋒以實際行動兌現承諾,紮根山鄉的脫貧最前線,示範引領,比學趕幫。

綏陽縣蒲場鎮大橋村黨總支書記婁倫飛帶著赤誠,從民辦學校校長轉身投入扶貧工作。修路、宣講、興產業,帶領全村223戶730人終於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曾經一窮二白的“山溝荒坡村”變成了現在的“產業扶貧村”。

“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漁溪溝的發展。”思南縣邵家橋鎮漁溪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強返鄉成立磚廠、建材公司、勞務公司、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讓漁溪溝村走上了產業引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普梯村是興義有名的“桃子村”,萬畝桃林讓村民脫貧致富。村民都說,多虧村黨支部書記郭成林。這些年來,他始終像“老黃牛”一樣默默耕耘,辛苦奔勞,無私奉獻,帶領群眾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增收致富,走上康莊大道。

暖流湧動,脫貧攻堅之花處處開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戰鬥在第一線的無數黨組織書記掄起真板斧為老百姓幹實事,啃下“硬骨頭”,帶動更多的群眾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大顯身手,同步奔小康。

左文學帶領鄉親實現了“塘約之變”,國家二類貧困村三年實現脫貧,成為村集體經濟留存增至200餘萬元的小康村。

“合力富民、合群惠民、合心聚民。”開陽縣雙流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嚴文富沉下心、俯下身,找到開啟幸福的“三合密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支勇打勝仗的隊伍,不僅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更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廣大黨員先鋒將崇高精神內化為攻堅克難的品格要素,外化為後發趕超的強大動力,成為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

扛起責任 不破貧困誓不還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厚望,更是責任和擔當。

深入農村,深入一線,全省7368位村“第一書記”,紮根脫貧最前線,帶頭“釘釘子”進行精準扶貧,不破貧困誓不還。

水城縣阿戛鎮電光村“第一書記”蘇維連續駐村4年,牽頭成立養牛合作社,引進中蜂養殖項目、“烏蒙鳳”騸雞養殖項目,讓村裡的貧困戶都有產業覆蓋,人人都有產業收益。

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第一書記”王澤勇,用一本“民情日記”為村民解決就醫、讀書困難。他打出的“蓮藕經濟”牌,讓全村形成立體式全覆蓋產業格局。

錦屏縣敦寨鎮龍池村“第一書記”楊端明,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培養的“資深”扶貧幹部,在貴州扶貧6年。憑藉對扶貧工作的熟悉與金融人的敏銳,他遊說世界最大的羽毛片生產商和羽毛球生產商亞獅龍到錦屏縣投資,建設全國最大的羽毛片生產基地。為此,雖然和家人聚少離多,楊端明又一次延長了自己的駐村期限。

駐村的日日夜夜,第一書記們有欣喜也有過沮喪,但他們都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支撐,那就是共產黨員的忠誠和擔當。他們說,“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

凝心聚力 發起總攻奪取全勝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群眾富不富,全靠黨支部。”打好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關鍵戰役,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力、苦幹實幹、只爭朝夕。牢牢掌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更加擔當作為。打好主戰役、拿下主攻點,需要廣大基層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讓基層戰鬥堡壘作用更好發揮出來。

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從“荒茅田”變成了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莊。這場跨越式的嬗變,得益於精準服務型黨組織的建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幹部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拉近和老百姓的距離,關心老百姓的點點滴滴。”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說。

為了改變落後面貌,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黨支部“三赴塘約”,學思踐悟,達成箐口村“黨建引領、村企一體、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發展共識,探索出“黨組織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釀蜜模式”,黨員來當好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別了,貧困。2017年10月底,國務院扶貧辦公佈全國2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赤水名列其中,成為貴州、烏蒙山區首個脫貧出列縣。

青山翠竹變農民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赤水市在這場脫貧攻堅決戰中多業並舉拔除窮困之根。15個鄉級一線指揮部、90個村級前沿指揮所。53名縣級領導掛幫到鎮、51個掛幫部門包乾貧困村、2876名縣鄉幹部幫扶到戶,堅持吃住工作“三在村”,真正做到較真碰硬克難攻堅,凝心聚力率先脫貧。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脫貧攻堅戰場上,黔中兒女英雄輩出。全省幹部群眾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在向貴州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的關鍵時刻,廣泛凝聚團結奮鬥的強大合力,一鼓作氣,乘勢而上,把汗水揮灑在貴州大地上,把光榮鐫刻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優異答卷。

龐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