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爱——拾忆父母心║京典胡同

1

我有时会想到家中的父亲。

他现在一个人独守着老家。

母亲是在九五年的五月离开我们的,从此丢下他一人在家。长大后的儿女们,这些年来也都为了生活在外奔波,没有多少时间来专门照顾他,所以这么多年来他都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做饭、洗衣、劳作、休闲,无论炎暑还是寒冬,他总是独守着他人生中最后的岁月。

在外人看来,父亲应该是幸福的。他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其中尤其以大儿子让他引以为骄傲。我的长兄让父亲的晚年生活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

然而,只有春节才是父亲真正快乐的时光。每每此时,父亲就给我讲述他年轻时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神秘经历”(他私下和我说,这个故事的真实内情连母亲他都没有提过),我知道那是他做人的一份孝心,孝心能感动天地,那也是他对母亲恒久的怀念,那是他一生当中最经典的乐章,那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那是一个经济萧条的时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中国农民尚处在大跃进的集体生产时期,我的父母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加上我的奶奶和两位姑姑,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

我的母亲自小就以童养媳的身份在父亲的家庭里生活。我的外公原是国民党时期县法院的检查长,解放后因为成份不好,所以倍受政治斗争之苦,致使母亲从小就离开自己的家,根本没有读过书。但是她父亲留给她精明能干的基因,使她不甘平庸,母亲精心管理着我们的生活,虽然有七个儿女,但是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母亲让我们穿得不比别人差,以致生产队里不给困难补助,而父亲却对此感到自豪:母亲代表了当时千百万勤劳智慧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有一天晚上,母亲在枕边对父亲说,想要与奶奶分家。当时我们家有两位姑姑,劳力不足,生产队粮食供给少,母亲许是想通过分家来维持家的活力,可是我父亲只有兄弟一人,那时候的伦理上是不可能与奶奶分开过的。

母亲讲第一次的时候,父亲没有理,讲第二次的时候,父亲侧过头,当母亲第三次讲出来的时候,我的父亲居然火了,怒气之中伸手打了母亲!父亲说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打母亲。

“打人啦,打人啦”母亲委曲的叫了起来,对父亲突如其来的举动鸣不平,她起身到屋外的天井(屋前休闲的小场所)大叫冤曲,老人们纷纷过来问怎么回事,父亲起初不想告诉别人真相,没说什么,可是母亲从没有受到这样的大委曲,还是大喊,父亲才不得已告知长辈们实情,这时候,老人们沉默了,母亲这才似乎明白到什么,而父亲却走出家门,向外冲去-----

父亲一路下到古岭脚下,经过黄庙,他在黄庙里向菩萨行礼,庙里的住持思明嗲dia一向很疼我父亲,问他有么事,父亲说没什么,然后又一路下到公路,再顺着公路向上,一直走到挪步园火云洞附近,许是太累了,父亲靠在了一棵大树下迷糊的睡了,他这次出门打算不再回家。

不知过了多久,恍惚中父亲听到一个声音传来:“你这个年轻人,你为了你母亲而出来,你若不回家,那么你母亲将怎么办呀?”父亲猛然一惊,睁眼一看,夕阳快近山头了,他感到这是冥冥中神的召唤,立即赶路跑回家来。待到家门,他远远的望见我的母亲正在屋内洗碗,看到父亲回来,母亲给父亲一个歉意的招呼,老人们纷纷问我父亲这么一天上哪去了?而我的父亲撒谎说今天出门看到一群蜜蜂,他撵它们去了,想弄回来养,结果跟了一天还是没成,人们也信以为真,谎撒的圆,此事就此再无人问起。

父亲说,许是这点孝心感动了神灵,母亲再也没有提分家的事,第二年,就生下了我的大哥。正是长兄后来考上了大学,为家人争光,并且一直照顾着我们这个家。父亲这几十年来,是大哥每年寄给他生活费,病了,有国外的好药寄回来,父亲的身体一直还好,唯一欠缺的,就是我们没有在家陪在他的身边。

父亲不想让那些成为未知的尘封,他知道我会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我们这个家永久的记忆!

是的,大海和天空是最美的向往,大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而孝心正是大爱的最高境界!

2

早上来上班不久,弟弟就打来电话:父亲的身体不行了,最近的病情恶化,医生说,就这几天?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一直阴冷的天今天终于出现了和暖的太阳,这是人们多么渴望见到的呀!可是我的心里知道,我那远在故乡的父亲呀,他还能有多少这样的机会?逝去的人生虽然短暂,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漫长的几十载!多少的阳光灿烂照耀过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多少的风雨彩虹掠过我们人生的行头!哪一个人的内心不是一个衔接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世界?

我们都在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世界,可是我们父亲的内心世界又有谁个能懂得?

在我有印象的记忆里,父亲的肩上有几个蓝色的圆圈圈,听奶奶说,那是他细小时候经历战乱的印痕。父亲从小在苦难里走来,当我们长大了开始上学了,父亲就一直默默地在山里的田地里耕耘,常常要我们去喊他回来吃饭。母亲总是抱怨说:他总是不记得该吃饭的时间,每次总要让孩子们去大声喊叫!这一点我的印象很深。现在想起来,那正说明父亲做事精细的心,他一定是希望田地里多些收成,多卖点钱供给孩子们读书、生活用。

这一天我的心怎么也落不下,给爱人打个电话,让她也好有个思想准备,因为弟弟早上说的,叫我们有个回家的打算,说不定.....我给大哥发了两个邮件,都是弟弟让我发的,情况的确是有点糟,我们的心的确是太沉重!弟弟一时都不知所措。我发邮件后,身在日本的大哥立即就打电话到父亲那里。

晚上近八点,大哥打电话给我,说他三十一号到家,而我此时已经决定明天就启程回家,都请好了假。大哥说,父亲的声音都有虚弱了,不比往日的硬朗。天啊,我们的心在痛!我们的心在祈祷!

我早就说过,今年春节一定要回家!为的是多陪陪我那年迈的父亲!这么多年他一直是一个人守在老家,一个人生活,怎么就只有到现在才想起父亲这么多年来是怎么过来的?大哥说,暑假里看起来他的身体还不错,没想到到冬天就来得这么快!他自己也说过,无论如何,想活到看到自己的两个孙儿上大学的那时候!

敬爱的父亲,我真的希望你能挺过这个冬天,再过几个月,也就是明年的六月,我们的孩子就要考大学了呀!

下班了,我忍不住要到网上来写出我今天的一直难过的心情!我真的一直忍住眼泪在眼眶,时而红过,不敢让别人看,但是我的嗓子都不正常的发音了 ......

我们将要经历怎样的人生的伤痛?......

3

这个周末我忽然想消隐在那里,因为爱的泛滥,我发出的信息也合着我的心意沉入大海;亦或是爱的缺失,我只身融入熟悉而孤单的人群。电视里《中国好声音》那么精彩,我却没有一个可以聊天的人。

我知道远方有一颗心,它在那里无言!它不是无言,它只是无法在我的面前言语。我想起人生的苦辣酸甜,过去的永远无法改变,请让我们珍惜眼前!有许多的爱它不是施舍,若是施舍,它怎么会是爱?我每每在车站给来到面前的那些年长者一块钱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们象我的父母,我不是施舍,而是因为爱!我绝不会象有些人为此而逃避而嫌弃他们,我想,他们也是为了家人和孩子吧!

我似乎不能说那句俗话“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毕竟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不再记得父母当年对我有过什么实际的爱和行为,我也知道,他们的内心是那么无私的爱过我们!我真的从来不曾因为家贫而嫌弃过父母!直到父亲在一三年因病无奈离开我们,我的内心只对他们有无限的愧疚!

时间过得真快,父亲离开我们就一年半了,我的梦里还时常有他的叮咛“我不在了,你们兄弟一定要团结,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们,让他们有爱心,要学会感恩,将来才会有出息啊!”

我的父亲算得上是个读书人。记得父亲是生产队里的会计,每天劳动后晚上记工分,月末算账年底总结,都少不了父亲的身影。我的外公刘清明是国民党时期黄梅县的一位高官,因为那时候的阶级斗争,母亲从小就到父亲家里做了童养媳。母亲没有读过书,却对知识十分向往。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我父亲。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每当父亲公事忙完,家人洗漱安顿好了,母亲就让父亲在煤油灯下,昏暗的光影里读唱“歌本”!我看到父亲边读带唱的读那些发黄的歌本,音韵抑扬顿挫,很是好听,母亲亦陶醉在其中。母亲时常有不懂的地方,就叫父亲停下来,父亲就非常有耐心的、极尽所能地解释,直到母亲听懂了,然后继续往下读唱。我在旁边写作业,有时也听得入迷,看父亲翻歌本书的样子,很是开心。有许多歌本是线装老书,许是经过的人手太多,有的破损得利害,父亲常把它们用米饭粒揉捏粘好,也只能半猜半读。还有许多手抄本,那些一笔一划工整的字迹,也会让我好生羡慕!我想,我一定要写得比那些还要好看!文字传承的中华文化,是这样在那个时代以那样的方式,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人处事的道德良心,坚信邪不压正。书本的潜移默化,让我们身在书中感受天地间的大义长在。

难怪小时候我的母亲总是感念当年愿意借钱给我们家的,那位在村里做裁缝的金娥奶呢!大儿子要去高考了,母亲手里却没有一分钱!多亏了那时算是有钱人的金娥奶呀,她若是当时嫌我家穷不借,那还会有后来让他们骄傲的大儿子吗?那时十口人的大家庭日子是怎么的艰难呀!幸好有勤劳的老爸和智慧的老妈硬是带着我们一大家走了过来!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不管我们的今天怎么样,我的内心里从来不曾抱怨他们无能!在他们的时代,他们能那样,已经是最棒的了!母亲那年送我到土桥上黄梅四中的时候,她在路上对我说,虽然没有读书,可是在生活中有买卖的事情,她从不会算错!她多么希望我们读好书,将来为家庭争光呀!想当年母亲的名字在家乡,谁人不知?我们永远为拥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母亲深深地懂得,只有读书的伢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母亲虽然没有读书,却在父亲的“熏陶”下,在村里是公认最能明事理,识大体的女人!在那个物质异常匮乏的时代,她无论怎样吃苦极尽所能地让孩子们多读书。在家庭里形成一种爱读书的氛围,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她和父亲一起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小的时候听父母相互的玩笑说过,如果某某天某某先去了,会怎么样的话,到后来我听刘三姐的歌,才知道"哪个九十七岁死耶,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情份究竟有多重!

-----仅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父母亲

永远的爱——拾忆父母心║京典胡同

乡野黄梅她立足黄梅,服务大众,传播文化,记忆乡愁,搭建桥梁,服务经济发展。《乡野黄梅》由乡野黄梅文化传媒承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