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佛教發展歷史

據舊志記載,佛教傳入耀縣較早,晉有妙德禪院(後改山壽寺,今耀縣中學東半部),苻秦有香山寺,北魏有龍華寺(明建文正書院於此,故址在今塔坡)、延昌寺(故址在今趙家坡村)、百寺(故址在今柏樹原村),北周有崇慶寺(故址在今文家堡村),隋有神德寺(故址在今照金寺坪村),唐有寶雲寺(故址在今藥王山齊天台),宋有明覺殿(故址在今耀縣中學南),金有廣嚴院(故址在今生寅村),元有開福寺(今為石柱中學),明有開化寺(故址在今朱村)、興隆寺(今為孝義中學)、華嚴寺(故址在今白草坡村),清有普濟寺(今為稠桑小學)等。其中香山寺經過歷代修建,規模不斷擴大,到清代已成為全國著名佛教叢林之一。

耀州佛教發展歷史

北朝以至隋唐,是佛教在耀縣的鼎盛時期,現存藥王山百餘通造像碑和摩崖造像,大多即為佛家弟子所造佛像。北魏正光四年(523)“三縣邑子造像碑”造像人多達250人之多,聲勢可見一斑。

民國時期,寺廟多被學校或單位佔用,僧眾大多蓄髮還俗,但在家燒香唸佛的居士仍然不少。解放初,全縣有僧尼活動的寺院僅存4處,以香山最為集中。1956年最多有僧眾29人,此後,在極左路線影響下,經過幾次改造,又遭“文革”浩劫,僧尼被迫還俗,寺廟、佛像及經典、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民間信佛居士幾近絕跡。八十年代以後,黨的宗教政策重新落實,到1989年香山寺共有持戒僧尼16人,全縣在家居士百餘人。佛教管理機構,明清時有僧正司,民國有佛教會。解放後宗教統歸縣委統戰部管理,八十年代成立耀縣佛教管理委員會,受統戰部、民政局雙重領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