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密印寺

六祖慧能嫡傳南嶽懷讓

南嶽懷讓,慧能門下“五大宗匠”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即今陝西省安康人。懷讓15歲於湖北荊州玉泉寺出家,接著和一名師弟名坦然的至河南嵩山謁拜五祖弘忍的一個著名弟子慧安,而慧安卻啟發他到廣東曹溪山參禮六祖慧能大師。他在慧能門下學頓悟法門達10餘年之久,待六祖滅度後,即往湖南南嶽衡山,入住般若寺弘傳南宗禪法,開創了南嶽一系。

南嶽懷讓傳法馬祖道一

道一是漢州什邡,即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時稱馬大師,後世史稱馬祖道一。道一幼年出家,於四川重慶受具足戒,後來南嶽習禪。道一到南嶽比懷讓早得多,早在唐開元盛世中就到南嶽結廬而居。相傳他獨處一庵,每日只管坐禪而不事他務,所有來訪者都一律拒之六外。懷讓來到南嶽以後,見道一相貌奇偉,器宇不凡,有心開導於他,便搬來一中磚,故意每天來到道一經過的地方去磨。開始道一併未介意,時間一長,道一便感到有些奇怪,問道:“這位大師,每天磨磚作甚?”懷讓答道:“磨一塊鏡子。“道一越覺奇怪,又問道:“銅才能磨出鏡子,磚怎麼能磨成鏡子,和尚天天坐禪就能坐成佛?”道一從言下猛醒,即請懷讓指點迷津,並禮懷讓為師。道一從懷讓十年,習禪宗頓悟法門,頗得懷讓真傳,後往福建佛跡嶺、江西臨川、龔公山等地聚眾傳禪,唐大曆中,住洪州(即今南昌市)開元寺,一時參學者雲集於斯。

馬祖道一傳法百丈懷海

百丈懷海,福州長樂,即今福建長樂人。俗姓王,早年出家,於南嶽衡山受具足戒,閱覽研習佛經多年,那時馬祖已到江西傳法,懷海得聞,前往皈依門下,得馬祖“印可”為上首弟子。馬祖去世後,懷海住持新吳,即今江西省奉新縣大雄山,一時參禪訪道者雲集。因大雄山又名百丈山,故世稱百丈懷海。

百丈懷海在兩位嗣法弟子,一是黃檗希運,一是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福建人氏,自幼於江西高安黃檗山出家,先後遊天台、長安等地,經人介紹至江西百丈懷海禪師處參學,得百丈印可,後回黃檗山,四方徒眾望山而趨,往來常千餘眾,世稱黃檗希運。後來他和他的弟子臨濟義玄共同創立了南嶽系下的一個宗派,也就是禪宗五派之一的改濟宗。由於義玄宗在河北正定有臨濟院,故世稱義玄為臨濟義玄,該宗派為臨濟宗。

溈山靈祐是百丈懷海的另一高足,在此以前已在潭州溈山創宗,史稱溈仰宗。

百丈懷海傳法溈山靈祐

靈祐,俗姓趙,福州長溪人(今福建省霞浦縣南)人。15歲即依本郡律師法恆和尚出家,三年後受具足戒,接著跟隨錢塘義賓法師,學習大小乘經律。再過幾年開始遊歷各地。他到天台山,遇見了當時名氣很大的詩僧寒山子。寒山子對靈祐說:“行千山,跨萬水,遇潭則止,獲無價寶,以賑恤眾生。”

靈祐告別寒山子後又繼續走,他雲遊各地,曉行夜宿。不久到了國清寺,會見了當時著名詩僧拾得。兩人一見如故,相識恨晚,談了很多對人生的理解和對佛法的感悟。這次也使靈祐受益匪淺。

靈祐在百丈禪師處,一邊參禪悟道,一邊還要參加生產勞動,這是和在別處有著很大區別的。

有一個姓司馬的雲遊和尚來到了江西百丈山,他對百丈懷海道:“前晌我在湖南潭州(長沙)境內尋得一山,名叫大溈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識(僧眾)所居之地!”百丈禪師道:“啊,有這麼一座山麼,老僧我可住得?”司馬頭陀道:“那不是和尚所住的地方。”百丈禪師道:“那是為什麼呢?:司馬頭陀道:“和尚是個骨頭和尚,而那座山是一痤肉山,和尚如果過的話,其山僧眾就上不得一千了。”百丈禪師想了想道:“在我這眾人之中是否有人能住得那山呢?”司馬頭陀道:“那就讓我來看一看吧。”

那時有個叫華林的是百丈禪師的首座弟子,於是百丈首先把他叫了出來,問司馬頭陀道:“此人是否可以?”司馬頭陀叫華林大咳一聲,然後行走數步看看。華林依言做了,司馬頭陀卻連連搖頭道:“不可!”百丈禪師見華林被司馬頭陀否定,便又著人請出靈祐來。那時靈祐是寺院典座,是個後勤事務的僧人。司馬頭陀一見巡祐,頓時一驚,叫道:“此人正是溈山之主也。“

靈祐獲得了入住溈山的機會。他謹遵師囑,隨即收拾行囊,晝行夜宿,趕赴潭州。

在潭州城西200餘里處靈祐找到了溈山,時為唐憲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靈祐沿溈江溯源而入,仰頭看,懸巖峭壁,樹木森然;俯首看,流水潺潺,清碧如玉。山間杳無人煙,只有野獸出沒。靈祐先在山間結草為廬,暫時棲身,他盼望著山下有人前來參禪悟道。他生活在十分艱難的境況之中,終日與猿猱為伍,靠採摘野果子充飢。他謹遵師囑,決心不負使命,堅持下來。

不久,江西方面派人來了,為首的法號大安,大安又名紫林懶安,福州人,俗姓陳,他帶著一些人人江西來後,幫助靈祐創建寺院,這樣,巡祐等一批僧人才真正在溈山紮下根來。對靈祐說:“我做你的典座,等到僧眾達到500人,不管是什麼時候,便可以不造我的粥,放我下山。”接著大家開荒種地,下山傳法,溈山漸漸發展起來。但是,好景不長,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武宗“惡僧尼耗蠹天下”,認為這是對國力的削弱,突然下令,廢除全國佛寺,毀銅像、鍾、罄以鑄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寺院不能維繫下去了,靈祐也不能繼續當他的和尚了,為了暫避鋒芒,他下山裹首為民。

唐宣宗大中初年,佛教又被重新允許活動,篤信佛教的相國裴休貶職潭州後,他親自來溈山腳下請靈祐再度出家,住持溈山。靈祐再度開山造田,建設寺院,同時得裴休幫助捐獻了相當一部分僧飯田,並向朝廷奏建密印禪寺。大約是在唐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密印寺才正式建成,一時間壯麗輝煌,名播九州,大溈山上僧眾雲集。

江西方面來的大安沒有像他說的等僧眾達到500人後便離去,而是一直留在了溈山。靈祐去世後,他繼位住持溈山。他和慧寂、香嚴等徒眾一道將靈祐大師葬到了大溈山東半坡下的同慶寺後院,構築了祖師塔。

繼任溈山住持的是大安,但他只住持了五年,便離開了溈山,大安走後,慧寂接任住持,慧寂住持溈山四年後離開了溈山,他到江西袁州的仰山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了靈祐創立的教義,因而這一宗派被稱為溈仰宗,也因此,慧寂就成了和靈祐一樣重量級的晚唐高僧。

十方密印寺

三國時寧鄉即置縣,名新陽縣。西晉司馬王朝,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局面,太康元年(580)改新陽縣為新康縣,縣治從長橋(今橫市)遷至冷水鋪(今白馬橋鄉五福村),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商業貿易的進一步發達,更要加速信息傳遞,方便交通運輸,便在馬王廟(今寧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新康驛。

隋開皇九年(589)隋軍渡過長江,滅亡了偏居一隅的陳國,長期以來的分裂混亂局面,暫時結束。不久,隋政權便頒佈了“均田制”,獎勵農民開荒,並把接管過來的中國南方土地,新置和並撤一些州縣,新康縣大部分地域就劃入了益陽縣,所以史書上稱“益陽大溈山”。

中晚唐時期,由於執政者崇奉和倡導佛教士大夫誦經面佛,倡建廟宇殿剎。大中三年(849年)節度使裴休節鎮潭州時,捐資並奏建溈山密印寺。

據《新唐書列傳》記載:裴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今河南)人。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諸道鐵轉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奏言宰相。卒年74歲。據唐禮部侍郎鄭愚所撰《溈山同慶寺碑記》,裴休曾任湖南觀察使,好佛法,為靈祐禪師奏建密印寺,自稱靈祐弟子。休死後葬於溈山之端山,墓前石刻詩:“萬重雲捧古人墳,花木爭奇紫翠芬。神氣麗天經夜月,山光映水渡秋裴。田猶荷釺耕羅漢,法有金城賴相公。擲卻金魚逢佛選,至今完璧頌元勳。”

密印寺山門橫幅額書“般若道場”四字,對聯是:“法雨來衡嶽,宗風啟仰山。”闡明瞭靈祐禪師的佛派淵源的傳承。密印寺全稱是:“敇建十方密印寺”。敇建,表明建寺是皇帝批准了的。“密印”源出於古印度中的密教,認為“口誦真言(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同時相印,即可現身成佛”。但民間尚有傳說,謂靈祐高僧,乘船赴南嶽朝聖,船溯江西行至溈山,忽見蜜蜂成群,飛集上空。僧異之,略施法術,群蜂雖散,但地上仍有爪痕,乃決心重建佛法道場,向當地人化地,山人問需地多少,和尚脫下袈裟,朝天一撒曰:“雲影袈裟之地是矣”,這後量之,正好一藏-5480石,寺院建成,乃命名為“密印寺”。

密印寺建在大溈山毗廬下,佔地9000平方米,全寺建築結構為八部分:一是山門;二是廣場;三是萬佛殿,這全寺中心主體建築,殿高九丈,殿內外有石柱38根,殿內以模製鎏金佛像磚12000多塊嵌諸四壁,金碧輝煌;四是禪堂;五是祖堂,這和尚們圓寂後靈牌安置處所;六是配殿;七是鋪殿;八是兵房。因此清康熙《寧鄉縣誌》說密印寺“壯麗凡百楹,墾地三千畝,置飯僧田及大眾所”。寺內香火鼎盛,靈祐開山以後,寺僧發展到1500多人,宋代大觀年間,發展到鼎盛時期,寺僧增至近3000人。

千年傳燈錄

溈山密印寺人建寺至今已歷1200年。雖然期間亦曾經歷無數風雨劫難,但始終燈傳不絕。

是什麼原因能使它歷經千載,不絕燈傳呢?我們以為,作為溈仰宗祖庭的密印寺,除了傳承溈仰宗獨特的禪學思想和宗風特點外,主要還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傳承百丈家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並擁有大量的田產,供僧人自食其力。百丈懷海首創“百丈清規”,實行“農禪並重”,定期“普請”下地勞動,並且形成制度。而靈祐在溈山進一步發揚,使道場成為當時中國最典範,也是最大的“農禪道場”。民間傳說,密印寺一年能收5000多擔租谷,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寺院擁有的田產人信史上找到密印寺擁有大量田產的證據。《五燈會元》稱裴休一次就為寺院捐集飯僧田1000多畝。還有《五代史後補》等一些典籍說寺院有佃戶千家,一個佃戶當然不會是種一畝田的。《溈山志》、《密印寺宗譜》更是明確記載,寺院最興旺時有僧眾三千餘人,田地三千多畝。這些就使寺院不單純依靠香火,亦自有賴以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

二是開放的傳承製度。密印寺稱十方密印寺,所謂“十方”原有兩層含義:通常我們史知道“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殊不知“十方”不是一種叢林制度。寺院的傳承大體是遵循兩種叢林制度,即渡弟叢林和十方叢林。渡弟叢林是師傅傳給徒弟,徒弟再傳徒弟,所以又叫子孫叢林;而十方叢林則不然,它是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延請大師擔任住持,因而它是一種開放的叢林制度,這種制度顯然有利於包容宇內高僧大德,更有利於寺院的發展,從而使寺院在漫長的歷史中燈傳不息,即是遭遇巨大劫難,也能宗風再振,寶剎重光。

密印寺自唐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正式建成,先由靈祐住持,那時靈祐已是79歲。四年後,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靈祐寂滅,由典座懶安(即大安)繼席住持。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懶安離開溈山去長慶(故後來人稱長慶大安),密印寺由靈祐弟子慧寂住持。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慧寂秉承溈山禪學思想和示風特點去江西袁州仰山弘法,密印寺由香嚴智閒住持。香嚴智閒以後,翠嚴如真,師遷易簡,徑山洪諲,慧沐普潤,棲隱神逸等五任住持均為靈祐嫡傳弟子。接下來的止觀一法,紹宗廣應,才是香嚴的徒弟,這時已由晚唐進入了五代。

五代以後,也許是因為溈仰宗的過於高雅、審細,曲高和寡,其禪學思想、宗風特點,逐步淡出,密印寺開始進入了溈濟合流的時代。“濟”則是指南禪南嶽系下的另一宗派-五派之一的臨濟宗。

臨濟宗人南嶽系下的百丈禪師懷海發脈,到黃檗希運、臨濟義玄、經歷了由湖南到江西,再到河北正定這樣一個過程,它的正式創宗是在河北正定,是因義玄禪師住昨濟際得名的,但到了宋代,其法脈又回到了湖南,據《五燈會元》稱,“潭州靈泉院和尚”為臨濟宗傳入湖南的第一人,所謂“潭州靈泉院和尚”即潭州靈泉,系風穴延沼法嗣。但這期間真正起里程碑作用的就是石霜楚圓禪師。

石霜楚圓(986-1040),宋代僧人。又號慈明,因居潭州石霜寺,世稱石霜楚圓。石霜寺在今瀏陽市,因而他的徒眾廣泛播於湘中大地,他本人也成為了臨濟宗在湖南傳法的一代宗師。

石霜楚圓俗姓李,今廣西全州人,年少時是一位勤奮的書生,聰明好學。22歲時在隱靜寺出家。歷盡艱辛,參訪汾陽善昭獲得啟悟,在那裡修行勞作七年方離開。後經人介紹,與內翰楊大年

駙馬都尉李遵勖結為禪友,以後又到江西洞山、仰山,湖南汨羅、瀏陽、長沙、南嶽等地。寂滅於長沙興化寺,建塔於瀏陽石霜寺。他的嗣法弟子46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方會和慧南,後來他們都到了江西,分別創立了楊岐派和黃龍派。

溈仰宗的衰退和臨濟宗的興起使溈山佛教逐步演變,宋太宗以後溈山的不少住持就是石霜楚圓的嗣法弟子或其弟子楊岐方會、黃龍慧南的法脈了。例如密印寺第二十三任住持雲蓋德乾就是石霜楚圓法嗣,第二十四任住持東泉懷秀就是石霜門下黃龍慧南的弟子了。

溈仰宗衰微了卻不證明密印寺衰微,溈濟合流以後,溈山還出了一批大和尚,在好幾位和尚住持法席時,大溈山還曾前所未有的風光過。

密印寺在宋代曾遭受了第一場大火。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歲次甲申十一月,由於寺僧不慎失火,導致寺宇一夕盡焚,法器也大都燒燬,結果是不少僧人流離失所。直到五年後,即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雲門寺僧空印運軾前來住持溈山,始籌劃重修,次年才真正動工,寺僧盡心竭力,艱苦經營,歷時八年才算基本上恢復了大雄寶殿、法堂、祖堂。但總的來說較前簡陋,未能完全復原,是後來逐步維修擴建的。

元朝統治者歧視漢人,特別是歧視南方漢人。元朝統治者本是信佛的,開始他們對寺院經濟還採取了較多的保護政策,例如寺院田產免稅,寺院的山林禁止砍伐,而且僧侶在政治上還享有一定的特權。但是,元朝統治極力推崇的不是漢傳佛教,而是藏傳的喇嘛教,這就給漢傳佛教,尤其是特別中國化,帶著很大儒家文化色彩的禪宗的發展帶來了阻礙。

由於文化的差異,在元朝整個不到百年的歷史中,政府倡導的喇嘛教無法在湖南獲得信眾也無法真正發展起來,而漢傳佛教各家宗派均處於十分沉寂的狀況中,湖南僅臨濟宗勉強繁衍傳承。密印寺地這期間歷經了11位住持,大都也是臨濟宗法脈。

明朝建立後,統治者大為倡導佛教。朱明王朝首先從祖師靈祐管理入手,一方面嚴格約束僧侶行為,另一方面發放戒牒,僧道均可持牒在山林、城市、鄉村結壇上座,講經,靜修,同時還頒發了若干規定,使寺院經濟得到政府的保護。

密印寺在整個明代期間雖斷續有法脈傳承,但氣象始終不旺,特別是兩次大火給寺院經濟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一次大火發生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時值夏季,據傳是因官紳在寺外爭鬥,引火蔓延而至寺同內,燒壞了大雄寶殿,燒燬了佛像。同年冬天,由臨濟宗撒堂禪師主持重修殿宇,給佛像裝金。

第二次大火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據傳起因是密印寺與姜、何、李三姓因田產糾紛成訟,而官方受賄,按察司副使委派寧鄉令汪大壯、安化令陳名揚杖逐寺僧,然後縱火焚燒密印寺和同慶寺,毀壞鐘鼓。直到十年後的明崇禎二年(1629),尚書李騰芳偕檢討陶汝鼒遊溈山,見此情景後才責成有司衙門負責籌資恢復寺宇。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因素,以及兩次罹受大火,密印寺到明代末才開始有了轉機,而它的再度重興實際已到了大清帝國。但正是由於明末幾位住持和寺僧的努力,扭轉了溈山頹勢,為密印寺後來進入大清的再度復興打下了基礎,而且,據記載,當時溈山還出現了一些祥瑞之兆,一是靈祐親手所植的那棵白果樹本來經大火一燒枝幹均枯,不料忽然發出了新芽,恢復了生機;二是密印寺後院內一棵白果樹,不僅發出新芽,而且中間長出檀樹枝來了。這些給寺僧重興寺院增加了信心。其中為扭轉溈山頹勢打下基礎的重要的兩個和尚:一是圓老上座,一是五峰如學。

五峰如學是崇禎四年(1631)住持密印寺的,五峰如學又付法於養拙行明,那時已到了崇禎七年,即1634年。養拙行明現再傳於慧山超海,這時已改朝換代進入了清朝。就是這幾位禪師為溈山密印寺進入清朝後的中興作了準備,而其中最初打基礎的就是圓老上座,因而《大溈三修宗譜》就是對圓老上座作出了“與溈有終古不朽之緣”的評價。

慧山超海禪師住持溈山就完全是在清朝了。慧山超海生於1612年,寂滅於1672年。福建汀州上杭縣林氏之子,15歲跟隨父親到楚地來經商,20歲即投漢陽無相和尚,接著來湖南參大溈山養拙行明禪師,後來遵囑住持大溈同慶寺、密印寺。他從順治六年至康熙八(1649-1669)年住持溈山達20年之久。

大清王朝有歷史是漫長的,而且前面相當一個時期可以說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特別是出現了康乾盛世。在這期間,大溈山的佛教中興,繼慧山超海之後,法脈傳承不斷,還出現了一大批著名僧人。

大溈山自明末清初慧山超海禪師中興以後,主要是與臨濟宗的楊岐派相融合。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由慧山超海的五家弟子輪流住持密印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們共同簽署合約,作出規定,稱《大溈五家輪住合約》。合約如下:

大溈五家輪住合約

立合同:大溈慧祖中興以來,嗣法者八位,至今惟存五房,若子若孫,輪主其席……自今以後,三年為進退,繼其席者當依房次遴選,毋得循師越請。

據《密印寺三修宗譜》記載,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清政府還加封了靈祐祖師,封他為靈覺禪師。

民國七年(1918),張三元點起那場大火後,密印寺算是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密印寺的第四次大火,也是最大的一次火災。起因是佃農張三元拒租開始,逐步形成寺院和部分佃農對立,最後由張三元點火燒燬寺院。據傳烈焰熊熊,持續三天三晚,火勢猛烈,寺僧及當地村民近前撲救不得。房屋、佛像、經典、法器、糧食、物品盡皆化為灰燼,周圍樹木、植物盡皆燒焦,眾僧長跪萬佛殿前,嚎啕痛哭,還有淨塵、自新等人抱佛殉難於火海。自此,千年祖庭,淪為廢墟;溈山法脈奄奄一息。

事後,僧永光等為之奔走呼籲,他們決心趁時任中華佛教總會會長的太虛蒞臨湖南考察的契機,對溈仰宗派的傳承進行重大改革,以圖興復溈仰宗派,他們呈請寧鄉縣政府備案佈告:

僧永光等為復興溈仰宗派呈請寧鄉縣政府備案佈告:

僧永光等呈稱:竊禪宗一花五葉,而溈居其一焉。溈山密印寺為開山靈祐禪師道場。溈宗一派傳至明末而斬。清代慧山和尚嘗自天童來此重興,改成臨濟宗派,衍為五行,即永光等五房是也。自爾以後,乃由五房輪舉,溈山半席久斬不振,卒遭大變而毀於火。永光等積痛之下,竊思妥仍復為溈仰,不由五房輪舉,庶幾得天下之高僧重僧溈宗,以興復之。故今由永光等五房全體僧眾及現在溈山兩序大眾,同請太虛法師,為重續溈宗住持,議有宗約數條,繕呈於下:

(甲)以溈山本寺續溈仰宗派,查何代而絕,即由重興住持從何代續起,其清插入之臨濟宗派法門齊此,即與溈山之法脈脫離關係;

(乙)以溈山所轄之雙慄等五寺,即作溈山現代臨濟法門五房之傳法寺院,從此各成獨立門庭,以示宗派之區別;

(丙)以後溈山住持之傳續不必須先接法,即十方有道德者,可由本寺住持率兩序大眾,舉為住持,但於舉出後繼為之時,必須重溈仰法脈,以重宗派。

……仰務僧人一體知悉。

此布

寧鄉縣知事 梅尉南

民國十一年(1922)十一月

自民國十五年(1926)著手修復密印寺,通過住持寶生、居士朱友諒等的積極努力和安徽省檢察廳廳長郭振墉的大力倡導、聯絡,在江淮、湘鄂等地發動了募捐,重建了大佛殿、禪堂、法堂、齋堂、方丈室及圍牆,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才基本修復完工。重修後的密印寺仿南嶽大廟規模,豎有38根石柱,大殿高九丈七尺,青磚牆壁琉璃瓦,每磚模佛一尊,共12000多尊,嵌於大殿四牆,皆貼金身。冊六上方書“十方密印寺”,下置橫額“般若道場”,山門對聯為“法雨來衡嶽,宗風啟仰山”。

這次重修歷時17年,耗資75000銀圓,密印寺大有再度風光景象。但好景不長,接下來便是日本侵華,戰事頻仍,很快密印寺便一派蕭條景象,據說到土改前夕,寺院內僅剩下幾名僧人。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仍然十分重視保護佛教文化,他在接見****寧鄉縣委書記張鶴亭時,曾明確指示要對寧鄉密印寺加以保護,針對有部分人主張把寺院毀掉的情況指出,要加以維護,毀掉很可惜,所以,密印寺在“大躍進”前後都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較為妥善地保存了下來。但是,儘管如此,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密印寺仍然未能倖免於難。1969年破“四舊”運動一來,據寧鄉縣新撰《文物志》載:“造**派把三尊大佛像拉倒後,約50立方的骨架被搶劫一空,連窗格玻璃也被變作敬仰館的裝飾品,銅鐘鐵爐統統被砸成破銅爛鐵……”。

1972年密印寺重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爾後,開始小型維修。1991年8月,寧鄉縣人民政府將密印寺移交長沙市佛教協會,寺院開始大修,同時開始了宗教活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寺院一直在修復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