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与密印寺

六祖慧能嫡传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慧能门下“五大宗匠”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即今陕西省安康人。怀让15岁于湖北荆州玉泉寺出家,接着和一名师弟名坦然的至河南嵩山谒拜五祖弘忍的一个著名弟子慧安,而慧安却启发他到广东曹溪山参礼六祖慧能大师。他在慧能门下学顿悟法门达10余年之久,待六祖灭度后,即往湖南南岳衡山,入住般若寺弘传南宗禅法,开创了南岳一系。

南岳怀让传法马祖道一

道一是汉州什邡,即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时称马大师,后世史称马祖道一。道一幼年出家,于四川重庆受具足戒,后来南岳习禅。道一到南岳比怀让早得多,早在唐开元盛世中就到南岳结庐而居。相传他独处一庵,每日只管坐禅而不事他务,所有来访者都一律拒之六外。怀让来到南岳以后,见道一相貌奇伟,器宇不凡,有心开导于他,便搬来一中砖,故意每天来到道一经过的地方去磨。开始道一并未介意,时间一长,道一便感到有些奇怪,问道:“这位大师,每天磨砖作甚?”怀让答道:“磨一块镜子。“道一越觉奇怪,又问道:“铜才能磨出镜子,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和尚天天坐禅就能坐成佛?”道一从言下猛醒,即请怀让指点迷津,并礼怀让为师。道一从怀让十年,习禅宗顿悟法门,颇得怀让真传,后往福建佛迹岭、江西临川、龚公山等地聚众传禅,唐大历中,住洪州(即今南昌市)开元寺,一时参学者云集于斯。

马祖道一传法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福州长乐,即今福建长乐人。俗姓王,早年出家,于南岳衡山受具足戒,阅览研习佛经多年,那时马祖已到江西传法,怀海得闻,前往皈依门下,得马祖“印可”为上首弟子。马祖去世后,怀海住持新吴,即今江西省奉新县大雄山,一时参禅访道者云集。因大雄山又名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在两位嗣法弟子,一是黄檗希运,一是沩山灵祐。黄檗希运,福建人氏,自幼于江西高安黄檗山出家,先后游天台、长安等地,经人介绍至江西百丈怀海禅师处参学,得百丈印可,后回黄檗山,四方徒众望山而趋,往来常千余众,世称黄檗希运。后来他和他的弟子临济义玄共同创立了南岳系下的一个宗派,也就是禅宗五派之一的改济宗。由于义玄宗在河北正定有临济院,故世称义玄为临济义玄,该宗派为临济宗。

沩山灵祐是百丈怀海的另一高足,在此以前已在潭州沩山创宗,史称沩仰宗。

百丈怀海传法沩山灵祐

灵祐,俗姓赵,福州长溪人(今福建省霞浦县南)人。15岁即依本郡律师法恒和尚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接着跟随钱塘义宾法师,学习大小乘经律。再过几年开始游历各地。他到天台山,遇见了当时名气很大的诗僧寒山子。寒山子对灵祐说:“行千山,跨万水,遇潭则止,获无价宝,以赈恤众生。”

灵祐告别寒山子后又继续走,他云游各地,晓行夜宿。不久到了国清寺,会见了当时著名诗僧拾得。两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谈了很多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佛法的感悟。这次也使灵祐受益匪浅。

灵祐在百丈禅师处,一边参禅悟道,一边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这是和在别处有着很大区别的。

有一个姓司马的云游和尚来到了江西百丈山,他对百丈怀海道:“前晌我在湖南潭州(长沙)境内寻得一山,名叫大沩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识(僧众)所居之地!”百丈禅师道:“啊,有这么一座山么,老僧我可住得?”司马头陀道:“那不是和尚所住的地方。”百丈禅师道:“那是为什么呢?:司马头陀道:“和尚是个骨头和尚,而那座山是一痤肉山,和尚如果过的话,其山僧众就上不得一千了。”百丈禅师想了想道:“在我这众人之中是否有人能住得那山呢?”司马头陀道:“那就让我来看一看吧。”

那时有个叫华林的是百丈禅师的首座弟子,于是百丈首先把他叫了出来,问司马头陀道:“此人是否可以?”司马头陀叫华林大咳一声,然后行走数步看看。华林依言做了,司马头陀却连连摇头道:“不可!”百丈禅师见华林被司马头陀否定,便又着人请出灵祐来。那时灵祐是寺院典座,是个后勤事务的僧人。司马头陀一见巡祐,顿时一惊,叫道:“此人正是沩山之主也。“

灵祐获得了入住沩山的机会。他谨遵师嘱,随即收拾行囊,昼行夜宿,赶赴潭州。

在潭州城西200余里处灵祐找到了沩山,时为唐宪宗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灵祐沿沩江溯源而入,仰头看,悬岩峭壁,树木森然;俯首看,流水潺潺,清碧如玉。山间杳无人烟,只有野兽出没。灵祐先在山间结草为庐,暂时栖身,他盼望着山下有人前来参禅悟道。他生活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之中,终日与猿猱为伍,靠采摘野果子充饥。他谨遵师嘱,决心不负使命,坚持下来。

不久,江西方面派人来了,为首的法号大安,大安又名紫林懒安,福州人,俗姓陈,他带着一些人人江西来后,帮助灵祐创建寺院,这样,巡祐等一批僧人才真正在沩山扎下根来。对灵祐说:“我做你的典座,等到僧众达到500人,不管是什么时候,便可以不造我的粥,放我下山。”接着大家开荒种地,下山传法,沩山渐渐发展起来。但是,好景不长,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武宗“恶僧尼耗蠹天下”,认为这是对国力的削弱,突然下令,废除全国佛寺,毁铜像、钟、罄以铸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寺院不能维系下去了,灵祐也不能继续当他的和尚了,为了暂避锋芒,他下山裹首为民。

唐宣宗大中初年,佛教又被重新允许活动,笃信佛教的相国裴休贬职潭州后,他亲自来沩山脚下请灵祐再度出家,住持沩山。灵祐再度开山造田,建设寺院,同时得裴休帮助捐献了相当一部分僧饭田,并向朝廷奏建密印禅寺。大约是在唐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密印寺才正式建成,一时间壮丽辉煌,名播九州,大沩山上僧众云集。

江西方面来的大安没有像他说的等僧众达到500人后便离去,而是一直留在了沩山。灵祐去世后,他继位住持沩山。他和慧寂、香严等徒众一道将灵祐大师葬到了大沩山东半坡下的同庆寺后院,构筑了祖师塔。

继任沩山住持的是大安,但他只住持了五年,便离开了沩山,大安走后,慧寂接任住持,慧寂住持沩山四年后离开了沩山,他到江西袁州的仰山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灵祐创立的教义,因而这一宗派被称为沩仰宗,也因此,慧寂就成了和灵祐一样重量级的晚唐高僧。

十方密印寺

三国时宁乡即置县,名新阳县。西晋司马王朝,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太康元年(580)改新阳县为新康县,县治从长桥(今横市)迁至冷水铺(今白马桥乡五福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达,更要加速信息传递,方便交通运输,便在马王庙(今宁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新康驿。

隋开皇九年(589)隋军渡过长江,灭亡了偏居一隅的陈国,长期以来的分裂混乱局面,暂时结束。不久,隋政权便颁布了“均田制”,奖励农民开荒,并把接管过来的中国南方土地,新置和并撤一些州县,新康县大部分地域就划入了益阳县,所以史书上称“益阳大沩山”。

中晚唐时期,由于执政者崇奉和倡导佛教士大夫诵经面佛,倡建庙宇殿刹。大中三年(849年)节度使裴休节镇潭州时,捐资并奏建沩山密印寺。

据《新唐书列传》记载:裴休字公美,孟州济源(今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诸道铁转运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奏言宰相。卒年74岁。据唐礼部侍郎郑愚所撰《沩山同庆寺碑记》,裴休曾任湖南观察使,好佛法,为灵祐禅师奏建密印寺,自称灵祐弟子。休死后葬于沩山之端山,墓前石刻诗:“万重云捧古人坟,花木争奇紫翠芬。神气丽天经夜月,山光映水渡秋裴。田犹荷钎耕罗汉,法有金城赖相公。掷却金鱼逢佛选,至今完璧颂元勋。”

密印寺山门横幅额书“般若道场”四字,对联是:“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阐明了灵祐禅师的佛派渊源的传承。密印寺全称是:“敇建十方密印寺”。敇建,表明建寺是皇帝批准了的。“密印”源出于古印度中的密教,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印,即可现身成佛”。但民间尚有传说,谓灵祐高僧,乘船赴南岳朝圣,船溯江西行至沩山,忽见蜜蜂成群,飞集上空。僧异之,略施法术,群蜂虽散,但地上仍有爪痕,乃决心重建佛法道场,向当地人化地,山人问需地多少,和尚脱下袈裟,朝天一撒曰:“云影袈裟之地是矣”,这后量之,正好一藏-5480石,寺院建成,乃命名为“密印寺”。

密印寺建在大沩山毗庐下,占地9000平方米,全寺建筑结构为八部分:一是山门;二是广场;三是万佛殿,这全寺中心主体建筑,殿高九丈,殿内外有石柱38根,殿内以模制鎏金佛像砖12000多块嵌诸四壁,金碧辉煌;四是禅堂;五是祖堂,这和尚们圆寂后灵牌安置处所;六是配殿;七是铺殿;八是兵房。因此清康熙《宁乡县志》说密印寺“壮丽凡百楹,垦地三千亩,置饭僧田及大众所”。寺内香火鼎盛,灵祐开山以后,寺僧发展到1500多人,宋代大观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寺僧增至近3000人。

千年传灯录

沩山密印寺人建寺至今已历1200年。虽然期间亦曾经历无数风雨劫难,但始终灯传不绝。

是什么原因能使它历经千载,不绝灯传呢?我们以为,作为沩仰宗祖庭的密印寺,除了传承沩仰宗独特的禅学思想和宗风特点外,主要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传承百丈家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拥有大量的田产,供僧人自食其力。百丈怀海首创“百丈清规”,实行“农禅并重”,定期“普请”下地劳动,并且形成制度。而灵祐在沩山进一步发扬,使道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典范,也是最大的“农禅道场”。民间传说,密印寺一年能收5000多担租谷,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寺院拥有的田产人信史上找到密印寺拥有大量田产的证据。《五灯会元》称裴休一次就为寺院捐集饭僧田1000多亩。还有《五代史后补》等一些典籍说寺院有佃户千家,一个佃户当然不会是种一亩田的。《沩山志》、《密印寺宗谱》更是明确记载,寺院最兴旺时有僧众三千余人,田地三千多亩。这些就使寺院不单纯依靠香火,亦自有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是开放的传承制度。密印寺称十方密印寺,所谓“十方”原有两层含义:通常我们史知道“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殊不知“十方”不是一种丛林制度。寺院的传承大体是遵循两种丛林制度,即渡弟丛林和十方丛林。渡弟丛林是师傅传给徒弟,徒弟再传徒弟,所以又叫子孙丛林;而十方丛林则不然,它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延请大师担任住持,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丛林制度,这种制度显然有利于包容宇内高僧大德,更有利于寺院的发展,从而使寺院在漫长的历史中灯传不息,即是遭遇巨大劫难,也能宗风再振,宝刹重光。

密印寺自唐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正式建成,先由灵祐住持,那时灵祐已是79岁。四年后,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灵祐寂灭,由典座懒安(即大安)继席住持。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懒安离开沩山去长庆(故后来人称长庆大安),密印寺由灵祐弟子慧寂住持。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慧寂秉承沩山禅学思想和示风特点去江西袁州仰山弘法,密印寺由香严智闲住持。香严智闲以后,翠严如真,师迁易简,径山洪諲,慧沐普润,栖隐神逸等五任住持均为灵祐嫡传弟子。接下来的止观一法,绍宗广应,才是香严的徒弟,这时已由晚唐进入了五代。

五代以后,也许是因为沩仰宗的过于高雅、审细,曲高和寡,其禅学思想、宗风特点,逐步淡出,密印寺开始进入了沩济合流的时代。“济”则是指南禅南岳系下的另一宗派-五派之一的临济宗。

临济宗人南岳系下的百丈禅师怀海发脉,到黄檗希运、临济义玄、经历了由湖南到江西,再到河北正定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正式创宗是在河北正定,是因义玄禅师住昨济际得名的,但到了宋代,其法脉又回到了湖南,据《五灯会元》称,“潭州灵泉院和尚”为临济宗传入湖南的第一人,所谓“潭州灵泉院和尚”即潭州灵泉,系风穴延沼法嗣。但这期间真正起里程碑作用的就是石霜楚圆禅师。

石霜楚圆(986-1040),宋代僧人。又号慈明,因居潭州石霜寺,世称石霜楚圆。石霜寺在今浏阳市,因而他的徒众广泛播于湘中大地,他本人也成为了临济宗在湖南传法的一代宗师。

石霜楚圆俗姓李,今广西全州人,年少时是一位勤奋的书生,聪明好学。22岁时在隐静寺出家。历尽艰辛,参访汾阳善昭获得启悟,在那里修行劳作七年方离开。后经人介绍,与内翰杨大年

驸马都尉李遵勖结为禅友,以后又到江西洞山、仰山,湖南汨罗、浏阳、长沙、南岳等地。寂灭于长沙兴化寺,建塔于浏阳石霜寺。他的嗣法弟子46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方会和慧南,后来他们都到了江西,分别创立了杨岐派和黄龙派。

沩仰宗的衰退和临济宗的兴起使沩山佛教逐步演变,宋太宗以后沩山的不少住持就是石霜楚圆的嗣法弟子或其弟子杨岐方会、黄龙慧南的法脉了。例如密印寺第二十三任住持云盖德乾就是石霜楚圆法嗣,第二十四任住持东泉怀秀就是石霜门下黄龙慧南的弟子了。

沩仰宗衰微了却不证明密印寺衰微,沩济合流以后,沩山还出了一批大和尚,在好几位和尚住持法席时,大沩山还曾前所未有的风光过。

密印寺在宋代曾遭受了第一场大火。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岁次甲申十一月,由于寺僧不慎失火,导致寺宇一夕尽焚,法器也大都烧毁,结果是不少僧人流离失所。直到五年后,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云门寺僧空印运轼前来住持沩山,始筹划重修,次年才真正动工,寺僧尽心竭力,艰苦经营,历时八年才算基本上恢复了大雄宝殿、法堂、祖堂。但总的来说较前简陋,未能完全复原,是后来逐步维修扩建的。

元朝统治者歧视汉人,特别是歧视南方汉人。元朝统治者本是信佛的,开始他们对寺院经济还采取了较多的保护政策,例如寺院田产免税,寺院的山林禁止砍伐,而且僧侣在政治上还享有一定的特权。但是,元朝统治极力推崇的不是汉传佛教,而是藏传的喇嘛教,这就给汉传佛教,尤其是特别中国化,带着很大儒家文化色彩的禅宗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元朝整个不到百年的历史中,政府倡导的喇嘛教无法在湖南获得信众也无法真正发展起来,而汉传佛教各家宗派均处于十分沉寂的状况中,湖南仅临济宗勉强繁衍传承。密印寺地这期间历经了11位住持,大都也是临济宗法脉。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大为倡导佛教。朱明王朝首先从祖师灵祐管理入手,一方面严格约束僧侣行为,另一方面发放戒牒,僧道均可持牒在山林、城市、乡村结坛上座,讲经,静修,同时还颁发了若干规定,使寺院经济得到政府的保护。

密印寺在整个明代期间虽断续有法脉传承,但气象始终不旺,特别是两次大火给寺院经济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一次大火发生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时值夏季,据传是因官绅在寺外争斗,引火蔓延而至寺同内,烧坏了大雄宝殿,烧毁了佛像。同年冬天,由临济宗撒堂禅师主持重修殿宇,给佛像装金。

第二次大火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据传起因是密印寺与姜、何、李三姓因田产纠纷成讼,而官方受贿,按察司副使委派宁乡令汪大壮、安化令陈名扬杖逐寺僧,然后纵火焚烧密印寺和同庆寺,毁坏钟鼓。直到十年后的明崇祯二年(1629),尚书李腾芳偕检讨陶汝鼒游沩山,见此情景后才责成有司衙门负责筹资恢复寺宇。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因素,以及两次罹受大火,密印寺到明代末才开始有了转机,而它的再度重兴实际已到了大清帝国。但正是由于明末几位住持和寺僧的努力,扭转了沩山颓势,为密印寺后来进入大清的再度复兴打下了基础,而且,据记载,当时沩山还出现了一些祥瑞之兆,一是灵祐亲手所植的那棵白果树本来经大火一烧枝干均枯,不料忽然发出了新芽,恢复了生机;二是密印寺后院内一棵白果树,不仅发出新芽,而且中间长出檀树枝来了。这些给寺僧重兴寺院增加了信心。其中为扭转沩山颓势打下基础的重要的两个和尚:一是圆老上座,一是五峰如学。

五峰如学是崇祯四年(1631)住持密印寺的,五峰如学又付法于养拙行明,那时已到了崇祯七年,即1634年。养拙行明现再传于慧山超海,这时已改朝换代进入了清朝。就是这几位禅师为沩山密印寺进入清朝后的中兴作了准备,而其中最初打基础的就是圆老上座,因而《大沩三修宗谱》就是对圆老上座作出了“与沩有终古不朽之缘”的评价。

慧山超海禅师住持沩山就完全是在清朝了。慧山超海生于1612年,寂灭于1672年。福建汀州上杭县林氏之子,15岁跟随父亲到楚地来经商,20岁即投汉阳无相和尚,接着来湖南参大沩山养拙行明禅师,后来遵嘱住持大沩同庆寺、密印寺。他从顺治六年至康熙八(1649-1669)年住持沩山达20年之久。

大清王朝有历史是漫长的,而且前面相当一个时期可以说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出现了康乾盛世。在这期间,大沩山的佛教中兴,继慧山超海之后,法脉传承不断,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僧人。

大沩山自明末清初慧山超海禅师中兴以后,主要是与临济宗的杨岐派相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由慧山超海的五家弟子轮流住持密印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们共同签署合约,作出规定,称《大沩五家轮住合约》。合约如下:

大沩五家轮住合约

立合同:大沩慧祖中兴以来,嗣法者八位,至今惟存五房,若子若孙,轮主其席……自今以后,三年为进退,继其席者当依房次遴选,毋得循师越请。

据《密印寺三修宗谱》记载,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清政府还加封了灵祐祖师,封他为灵觉禅师。

民国七年(1918),张三元点起那场大火后,密印寺算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密印寺的第四次大火,也是最大的一次火灾。起因是佃农张三元拒租开始,逐步形成寺院和部分佃农对立,最后由张三元点火烧毁寺院。据传烈焰熊熊,持续三天三晚,火势猛烈,寺僧及当地村民近前扑救不得。房屋、佛像、经典、法器、粮食、物品尽皆化为灰烬,周围树木、植物尽皆烧焦,众僧长跪万佛殿前,嚎啕痛哭,还有净尘、自新等人抱佛殉难于火海。自此,千年祖庭,沦为废墟;沩山法脉奄奄一息。

事后,僧永光等为之奔走呼吁,他们决心趁时任中华佛教总会会长的太虚莅临湖南考察的契机,对沩仰宗派的传承进行重大改革,以图兴复沩仰宗派,他们呈请宁乡县政府备案布告:

僧永光等为复兴沩仰宗派呈请宁乡县政府备案布告:

僧永光等呈称:窃禅宗一花五叶,而沩居其一焉。沩山密印寺为开山灵祐禅师道场。沩宗一派传至明末而斩。清代慧山和尚尝自天童来此重兴,改成临济宗派,衍为五行,即永光等五房是也。自尔以后,乃由五房轮举,沩山半席久斩不振,卒遭大变而毁于火。永光等积痛之下,窃思妥仍复为沩仰,不由五房轮举,庶几得天下之高僧重僧沩宗,以兴复之。故今由永光等五房全体僧众及现在沩山两序大众,同请太虚法师,为重续沩宗住持,议有宗约数条,缮呈于下:

(甲)以沩山本寺续沩仰宗派,查何代而绝,即由重兴住持从何代续起,其清插入之临济宗派法门齐此,即与沩山之法脉脱离关系;

(乙)以沩山所辖之双栗等五寺,即作沩山现代临济法门五房之传法寺院,从此各成独立门庭,以示宗派之区别;

(丙)以后沩山住持之传续不必须先接法,即十方有道德者,可由本寺住持率两序大众,举为住持,但于举出后继为之时,必须重沩仰法脉,以重宗派。

……仰务僧人一体知悉。

此布

宁乡县知事 梅尉南

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

自民国十五年(1926)着手修复密印寺,通过住持宝生、居士朱友谅等的积极努力和安徽省检察厅厅长郭振墉的大力倡导、联络,在江淮、湘鄂等地发动了募捐,重建了大佛殿、禅堂、法堂、斋堂、方丈室及围墙,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才基本修复完工。重修后的密印寺仿南岳大庙规模,竖有38根石柱,大殿高九丈七尺,青砖墙壁琉璃瓦,每砖模佛一尊,共12000多尊,嵌于大殿四墙,皆贴金身。册六上方书“十方密印寺”,下置横额“般若道场”,山门对联为“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这次重修历时17年,耗资75000银圆,密印寺大有再度风光景象。但好景不长,接下来便是日本侵华,战事频仍,很快密印寺便一派萧条景象,据说到土改前夕,寺院内仅剩下几名僧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仍然十分重视保护佛教文化,他在接见****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时,曾明确指示要对宁乡密印寺加以保护,针对有部分人主张把寺院毁掉的情况指出,要加以维护,毁掉很可惜,所以,密印寺在“大跃进”前后都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较为妥善地保存了下来。但是,尽管如此,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密印寺仍然未能幸免于难。1969年破“四旧”运动一来,据宁乡县新撰《文物志》载:“造**派把三尊大佛像拉倒后,约50立方的骨架被抢劫一空,连窗格玻璃也被变作敬仰馆的装饰品,铜钟铁炉统统被砸成破铜烂铁……”。

1972年密印寺重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后,开始小型维修。1991年8月,宁乡县人民政府将密印寺移交长沙市佛教协会,寺院开始大修,同时开始了宗教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寺院一直在修复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