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天台庵得名於佛教的天台宗,這是由南北朝時期南陳台州天台山的智顗禪師依據《妙法蓮華經》所創,因此也稱法華宗,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本土自創的首個宗派,一度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遠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可惜經過唐代的會昌滅佛和五代頻仍的戰亂,到北宋以後已經日漸衰微了。這座天台庵相傳修建於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也就是李唐王朝的最後一年,算是趕上了個唐朝的末班車,當年後梁太祖朱溫就受禪於唐,改元開平元年,歷經289年的大唐王朝終於徹底滅亡。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天台庵因而成為現存四座唐代木構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造型最為小巧別緻的一座,其古樸敦厚的結構,舒緩深長的屋脊和寬大飄逸的飛簷使其迥異於後世的建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天台庵面闊和進深各三間,平面接近正方形,建在米許的石臺基上,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小巧庵堂,殿頂不高且舉折平緩,正脊較短,戧脊卻很長,四角向外拋出了飄逸的曲線,使得整座殿頂看起來像張開的巨大羽翼,充滿了自信和張揚的氣度,依稀有點廡殿頂的味道。當初四個簷角下並沒有木柱支撐,是後人修繕時擔心木材年久糟朽變形,給這位千年的長者加上了柺杖,殿內梁下的幾根柱子也是因此而後加上去的,可以想象當初這座小庵堂初成時候,周身簡潔大方,外觀俊秀飄逸,充滿了一派令人嚮往的大唐神韻。庵堂的明間設板門,兩次間為直欞窗,兩扇門板原為一整塊木料,當大門閉合時,門板上的紋理便可契合如初。柱子之間僅以闌額相連,柱頭上不設普柏枋而直接承託櫨枓,枓口出跳,這都是天台庵作為唐代建築的顯著特徵,尤其歷經各朝代的修繕,但並沒有繁縟花哨的局部雕琢裝飾,仍然保持了最初樸素簡潔,粗獷大氣的特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已經丟失的天台庵石獅子

在庵前東西牆角原有兩尊小巧的石獅子,相傳也是唐代遺物,造型憨態可掬,被歲月打磨的光滑圓潤,兩相對望,似在頑皮嘻嘻。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天台庵唐碑

院中還有一通唐碑,保存大體完好,可惜碑文刻痕太淺,經過千年風雨的洗禮,已是隻字無存了。碑下的贔屓造型尤為有趣,呈扭頭望向庵堂的姿態,又好像在聆聽庵前兩個獅子的交談一般,就這樣相互陪伴著走過了一千一百餘年,直至2011年庵前的小獅子被盜走。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殿頂上原覆巨大的灰色筒瓦,正脊上有金代維修時所換的琉璃脊飾,不巧我此番到來,正遇上天台庵大修,屋瓦已經揭去,只剩下木構架未動,於是我選擇坐在簷下,畫了一副仰視的天台庵。

我心中的大唐遺珍

這座在太行山村深處保存下來的唐代建築似乎有著穿透時空的不朽力量,累世的朝代更迭,戰火洗禮,社會動盪都如她所俯瞰的濁漳河水一般浩蕩而去,吾自巍然而立,笑看風雲變幻,不驚不擾,不為所動,就這樣永遠流傳下去,這不正是佛教精神的一種詮釋嗎。

後來聽說在修繕過程中發現了樑架上有五代後唐天成年間的題記,因此天台庵很可能是五代建築,但題記也並沒有明確寫清是創建還是重修,所以很難說可以作為一錘定音的依據,也不影響天台庵本身珍貴的歷史價值,它仍是我心中永遠的大唐遺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