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首發於 http://www.pcpop.com/doc/2/2748/2748369.shtml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從iPhone SE說起

Apple在上個月發佈了4英寸的iPhone SE,這款產品就是將iPhone 6s的核心硬件裝進了iPhone 5s的外殼裡。似乎總是有很多人說,懷念iPhone 5的經典工業設計,懷念iPhone 5的輕易單手把握,似乎全世界的大多數人都喜歡小尺寸手機,但事實究竟如何?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分析公司Localytics週一公佈數據稱,蘋果公司新推出的iPhone SE智能手機在上市後首個週末的銷售表現不佳。Localytics數據顯示,在正式上市後的首個週末,iPhone SE在所有iPhone機型總銷售量中所佔比例僅為0.1%,遠低於蘋果公司最近以來發布的其他一些機型。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什麼值得買的用戶調查 僅有17%用戶表示iPhone SE值得購買 也說明了其完敗

這樣的數據說明,用戶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真的那樣喜歡小屏手機,特別是4寸這樣的小屏。甚至我都懷疑 那些說喜歡4英寸小屏手機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還在用iPhone 5/5s而捨不得買iPhone 6/6s,自己欺騙別人,也在欺騙自己的人。現實是,你在身邊見過用iPhone SE的人麼?

但我也不能否認,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魅藍note 3,PRO 5這樣動輒5.5/5.7英寸的大屏手機。還是有不少人喜歡可以方便的一手把握的小屏。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從京東iPhone 6s銷量排行看,雖然5.5英寸的Plus還是排名第一,但後面緊跟的都是4.7的6s,雖然選擇4.7的6s用戶選擇有部分是出於價格因素,但這數據還是足可以說明,依然有相當多的用戶還是更為喜歡相對小屏的手機。

喜歡小屏的用戶依然不少,這是通過上面事實證明了。因此對於魅族而言,研發一款相對小屏的手機切入這個細分市場將會是不錯的決策。但這款小屏手機具體是什麼尺寸,如何規格,則是一個需要研判的問題。

當然這裡的小屏並不是說iPhone SE那樣的4英寸小屏,而是能夠完美單手操作尺寸,就如iPhone 6s一樣5英寸左右的size。魅族在MX2,MX3時代一直就強調5英寸左右手機是最為合適單手操作的手機,其實直到現在魅族也是這樣堅持。但在MX4之後,高端手機越做越大,其實是受到技術方面的禁錮,和市場需求推動雙方面作用的結果。

Exynos 5430/7420這樣高端SOC方案,雖然工藝先進,能效比高,但整體功耗依然偏高,如果強行做成小尺寸雖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這樣做必然會犧牲續航和散熱,另外一方面,市場需求大多消費者還是更為希望大屏手機,藉此大屏,用戶能夠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因此魅族的手機,特別是旗艦手機一直都越做越大,但魅族一直都沒遺忘初心,想打造一款合適單手使用的性能級小屏手機。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確定為5.2英寸,因為這是一個最為合適單手操作的黃金尺寸,單手就可以輕鬆把握。這個黃金尺寸對於其他手機而言可能還需要更小,PRO 6得益於超窄的邊框,能夠將5.2英寸的屏幕塞進其他品牌5英寸級別的機身裡。即使是相比4.7英寸的iPhone 6/6s,5.2英寸的PRO 6也沒有寬大多少。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是一部可以單手優雅操作的手機。

放棄與再生

在2月23日,黃章說:PRO 5 mini 本來設計就不夠出彩,這個項目直接砍掉吧。把最新的金屬工藝用上,重新設計產品做 PRO 6。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但也就在這50天之後,魅族就發佈了PRO 6,當然短短的50天時間,並不足以重新設計一款手機。很自然的不出意外,現在的小屏的PRO 6就應該是之前的PRO 5 mini。但也可能PRO 5 mini到6的轉變,就是黃章在微博裡提及的的最新金屬工藝,還有天線設計的變化。(李楠還說小屏旗艦要推遲很長時間,這充分這個言論僅僅是單純的營銷傳播而已……),即使是這方面的細微變化,50天時間從修改設計,到出貨,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還是更為傾向於PRO 6就是之前的PRO 5 mini。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再來說說之前的所謂iPhone 7諜照:其上下部分採用弧邊設計,用來透過天線信號。當然,這個諜照不知真假,具體核實還需要待到Q4。但這樣類似的設計,已經被魅族PRO 6採用。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之前MX5、PRO 5由於要考慮到天線信號問題,機身後蓋的上下部分依然是塑料材質,塑料盒中端的金屬散熱在色差上基本沒有,但在質感上依然存在差別,讓人覺得略微不爽。而新設計在機身邊緣部分有一小圈塑料部分,使得Wifi和網絡信號可以穿透。這樣的設計使得手機背面的金屬佔比更高,手感更好。同時這樣的新隱藏天線設計,經過我們和PRO 5的三段式比較,其在WIFI和4G信號強度方面也無明顯差別。

雖然iPhone的外觀傳言歷史上往往大部分是假的,但不能代表完全沒真的,上面這樣的諜照並不可能完全是空穴來風,後面如果iPhone 7真的採用這樣的天線設計,那真的可以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在之前PRO 5的評測之中,我就提及PRO 5的2.5D玻璃面板不夠圓滑,和金屬邊框之間存在段落感,而在PRO 6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解決,2.5D玻璃面板和金屬邊框的弧線融為一體,更為平滑,正面和反面的弧線基本角度相同,更為對稱。魅族現在對於2.5D玻璃面板的把握更為純熟了。

PRO 6在佈局上有一點重要變化,就是將耳機接口從頂部都移動到了底部。這樣的變化其實是更為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手持手機聽歌的時候,耳機線纜不會從後部搭落礙事,而用戶將手機放進荷包的時候,大多人也是習慣是底部向上的,這樣的耳機線纜也更為容易理順。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筆者之前評測的魅族手機基本都是黑色,而這次恰好隨機到白色面板的金色,那這裡就要提及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正面的邊框,這個問題對於黑色的機型而言並不明顯,我個人也更為喜歡所謂的熄屏美學,就是在關閉屏幕時候屏幕和麵板融為一體的感覺。但對於白色面板而言,屏幕黑邊問題就突顯出來,上面的圖是我借用大米評測的,對於PRO 6 的普通邊框VS 樂視PRO 2 ID無邊框設計 VS 華為P9的超窄邊框,大家看看就好,我就不多言吐槽了。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第二個問題就是調色的問題,PRO 6的金色,相比iPhone 6/6s稍微濃郁一點,不過整體觀感iPhone 6/6s的金色還是更為接近,近似香檳色,較為低調,而不會像有些友商調配的金色那樣濃墨重彩,過於奢華以致突兀,而有暴發戶的感覺。

整體而言,魅族PRO 6相比PRO 5在外觀工藝,細節處理,還是材質方面都有全面提升,這樣的提升雖然從每個角度看來都僅僅是不大的進步,但也就是這多方面進步的積累,使得PRO 6的顏值無敵,可以說是最為漂亮的手機,這個最為漂亮,並沒之一。在MX2,MX3時代,筆者我的評測就說過,會做殼的手機就只有兩家,是Apple和Nokia,尾隨其後的是藍綠兩廠OPPO和vivo,魅族在做殼方面相比他們還是有差距。但魅族做殼的水平,每代產品都在踏踏實實的進步,在4時代基本解決了整體結構造型的問題,在5時代基本解決了材質質感問題,而在6時代則在機身的細節處理和協調性上又有大幅提升,這樣的提升使得PRO 6在外觀方面可以挑剔的地方不多,可以說是顏值最高的手機,並且沒有之一。

意料之內的屏幕表現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全白顯示iPhone 6亮度更高,整體色溫更低,觀感偏黃,其他三部AMOLED在默認設置色溫都更高,偏冷。當然PRO 5/6提供了色溫調節功能,冷暖隨意。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iPhone 6相比AMOLED在全黑之下漏光更為明顯,是意料之中,也無需多言。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正視角度各個旗艦都表現完美,在大角度的可視角度測試,三個AMOLED色彩損失都很小,但亮度有移動損失,iPhone 6在觀感亮度上損失小,更為靚麗,但色彩在觀感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泛白了。

我們具體使用Spyder 5 Elite校色器對PRO 6屏幕進行客觀測試,分別測試在最高亮度,默認設定下全白/全黑亮度,色溫。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PRO 6全白最高亮度為354nit,略微低於PRO 5,默認色溫為為8685K,整體較為偏冷,PRO 6搭載Flyme提供了調整功能,具體色溫可以悉隨尊便。PRO 6的亮度不算太高,這樣會使得在屋外強光情況下的可視度存在一點問題。不過平常使用不會有問題,大多人甚至不會用到最高亮度。

PRO 6的屏幕沒什麼意外,完全在預期之類,表現和之前的MX5和PRO 5也並沒什麼差別,相比S7 Edge除了分辨率的差距,觀感也基本一致。不過魅族的Flyme沒有怎麼針對AMOLED的特性進行優化,如三星有熄屏時鐘,vivo有針對amoled優化的暗色主題,魅族也許應該參考借鑑。

從核到簇

PRO 6是採用的聯發科X25 10核處理器,其基本是第一款採用十核處理器的手機,這對於營銷而言是很好的賣點。但X25核心數最多,但不等於最強,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需要有清楚的認知。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聯發科在X20開始,引入了Cluster 簇的概念,X20有三個簇,2個大核心的A72,4個高頻的A53和4個低頻的A53,分別負責極速的執行指令,媒體任務和輕負載。MTK宣稱Helio X20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叫做CorePilot的異構計算調度算法,它委派每個任務到一個特定的集群,它也負責電源的管理和熱量分散的效果,進而使設備冷卻器和能耗降至最低,電池的續航也將因此得以最好地發揮。當然,這個僅僅是MTK的宣傳,實際如何還是要靠系統化的測試和貼近日常使用的體驗來說明。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我們依然使用Geekbench 3來測試各個處理器的單線程和多線程性能。在單線程方面,由於PRO 6採用了默認頻率高達2.5GHz的A72處理器,其單線程性能表現十分出色,十分接近驍龍820,Exynos 8890,甚至還要快於低頻版的驍龍820。多線程測試X25排名更是排名第一,甚至高於Exynos 8890。

不過我們必須說明,這個測試成績是存在水分的,X25雖然單線程性能高,但其A72大核心只有兩個,而驍龍820和Exynos 8890有四個大核心,其多線程理論性能實際上也是通過2個A72+8個A53堆砌而成,實際性能表現並不會有上面跑分這樣好看。

不過這樣說,雖然X25的實際性能不會有上面geekbench跑分這樣看,但也不會差,從移動app應用特點看,A72更多是處理的突發應用負載,都僅僅是瞬時響應,雙核心的A72也可以基本滿足,而4個大核心在沒完全啟動的情況,往往任務的性能需求就結束了。現在移動App更為注重的是瞬時單線程突發性能,再就是長時間待機的輕任務負載需要,而PRO 6搭載的2+4+4的X25性能已經能夠很好的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在CPU性能相關的應用體驗方面,X25已經很優秀了,相比驍龍820和Exynos 8890也不會有明顯的差別。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除開CPU,再來說說內存,PRO 6相比PRO 5也從LPDDR4縮水成LPDDR3,但雖然如此,在性能上並不會有太大差別。之前PRO 5的Exynos 7420雖然是DDR4,但是採用CCI-400總線,LPDDR4的性能並不能完全發揮,實際應用性能LPDDR4和3並不會有太大差別。不過內存容量的擴充卻實實在在,PRO 6的標配內存容量從3GB提升到4GB,這樣內存容量的提升,在多任務運行,特別是手機長時間使用而不重啟的情況下,對於手機的運行和響應速度有明顯的提升,這樣的提升對於用戶而言是更為實實在在的。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PRO 6 X25的GPU是ARM公版最新架構的mali T880MP4,相比PRO 5的malt T760MP8雖然在GPU本身架構上並無太大變化,但增加了對AMBA4 Ace-Lite接口的支持,使得其對於帶寬需求更少,功耗更低,同時CPU和GPU之間的傳輸延遲更小。使得Mali T880相比T760的能效比有進一步的提升。按照ARM官方PPT,mali T880性能是T760 1.8x,而執行T760相同性能,功耗要低40%,但這個數據是植根於14/16nm VS 28nm之上的,實際提升並沒這樣大。

具體的3D理論性能測試我們使用GFX Bench 4.0進行,GFX Bench 4.0雖然添加了Car Chase測試場景,採用OpenGL ES 3.1+AEP,但這個測試項目負載過高,性能需求遠超過現在手機配備的性能,因此我們還是依然採用曼哈頓和T-Rex進行測試。這兩個測試項目分別測試原生分辨率和1080P Offscreen性能。原生分辨率能夠更好表現設備實際性能,而1080P Offscreen性能則將測試條件統一,合適橫向比較。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我們以Manhattan 3.0 offscreen作為主要指標衡量性能,魅族PRO 6 3D性能大概是PRO 5的70%。雖然T880相比T760效能有提升,但X25的GPU T880MP4規模僅為Exynos 7420 T760MP8的一半,這個效能提升並不能彌補規模的縮減,在3D性能上PRO 6是明顯弱於PRO 5的。

按照以往的慣例,魅族的“真”旗艦一直都是採用三星旗艦同規格的CPU,我們再將PRO 6和Exynos 8890版的三星S7 Edge進行對比。PRO 6 X25的GPU和Exynos 8890雖然同為T880,但規格分別為MP4和MP12,這就是說X25的GPU規模僅為Exynos 8890的1/3,如果用桌面顯卡GPU類比,這個就是1399元GTX960和7999元Titan X的差距……

這一代高通驍龍820相對Exynos 8890存在一定性能優勢,X25相比驍龍820差距更為巨大,即使是小米5標準版的閹割版820也是如此。PRO6 X25的880MP4規格和華為Mate 8的麒麟950比較接近,兩者的性能表現業務在伯仲之間。相對高通中端的驍龍652,X25大概也僅20%的性能優勢,當然相比聯發科自家中低端X10,P10之類,還是性能優勢明顯。

魅族PRO 6搭載的聯發科X25雖然是聯發科的旗艦處理器,但從絕對性能上相對高通和三星的真正旗艦,在性能上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在GPU方面更是如此,這點我們必須直視,不能迴避。不過我們還是要從用戶實際需求出發,T880MP4雖然不是很強大,但也足夠滿足絕大部分應用和遊戲的性能需求,特別是所有2D遊戲和大部分3D遊戲的需求,真正差距就在於那些極少數的重度3D遊戲,但這些重度3D遊戲會有多少人去用手機玩呢?至少我不會,我個人覺得用手機玩所謂的大型3D遊戲,特別是gameloft那些現代戰爭這樣的遊shan戲zhai,和自虐並無太大差別。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除開CPU性能和GPU性能,PRO 6的多媒體性能也需要特別提及,X25估計是目前最為強大的視頻播放SOC。之前PRO 5採用的Exynos 7420雖然可以使用硬件解碼器+解碼HEVC,但在支持碼流和編碼格式上存在限制,如長度2分鐘,容量1.4GB的三星變形金剛4K HEVC宣傳片,在PRO 5上播放是幻燈片,而在PRO 6上幾乎不用做什麼設置,使用系統自帶的視頻app,MX Player或者kodi都可以任意流暢播放,穩定24FPS。而這樣的視頻在電腦上需要GTX 950以上的顯卡才能硬解的。

整體而言,PRO 6搭載的MTK X25在spec上相比高通曉龍820/Exynos 8890這樣的“真旗艦”還是存在差距,但這樣的差距並不會明顯影響絕大多數體驗。同樣也是得益於這樣規格的縮減,X25才能實現較小的芯片規模和功耗,實現更高的集成度。X25相比旗艦方案更小的面積,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使得其可以完美的融入5.2英寸這樣的小屏手機,雖然將驍龍820這樣的大核心塞進5.2英寸並不是不可能,並且也有友商這樣做,但這樣做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犧牲散熱設計和續航,並且實際性能也會受到高溫降頻影響,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抉擇。而聯發科X25則就像一個甜點,可以從恰到好處的規格滿足用戶絕大多數的需要,對於現在而言,打造一臺小屏的性能級手機,聯發科X25雖然不夠PRO,但從硬件上來說無疑依然是最佳的選擇。

PRO的名副其實?

PRO 6被人吐槽不配稱PRO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儲存系統的縮水,PRO 5採用了全新架構的UFS儲存系統,使得連續讀寫性能和IOPS性能大幅提升,但PRO 6由於MTK X25方案的限制,卻又退回了傳統的EMMC存儲系統,這點的確讓人覺得遺憾。但PRO 6的存儲系統性能具體怎麼樣,我們還是要經過系統的測試才能說明。

我們使用Androbench 4.1讀寫進行測試,4.1相比我們之前使用的3.6增加了操作隊列併發數,雖然這樣的測試相比實際情況性能更高,但也能夠更為充分的展現極限性能。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和預期一樣,PRO 6的NAND性能相比PRO 5全面縮水,無論是連續讀寫,還是IOPS性能都是有明顯的下降。但其性能相比之前的MX5還是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如此,PRO 6的NAND性能甚至不輸於一些UFS的機型,如小米5,PRO 6除了連續讀速度差於小米5,連續寫和讀寫IOPS性能都要優於小米5。雖然PRO 6的NAND性能相比PRO 5縮水,但其性能依然很優秀

PRO 5是魅族第一款採用USB Type C的產品,但其僅僅是接口物理上是採用的USB Type C接口,並沒有提供USB 3.1的高速傳輸性能,對於PRO 5而言Type C的收益僅僅是快充和正反充的便利,這讓人略微遺憾。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而PRO 6則彌補了這一遺憾,在電氣層面上,也能完整的支持USB 3.1,使得其可以達到更高的傳輸速率。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我們使用USB連接電腦進行傳輸測試,電腦使用的是Z170平臺+三星SM951 256GB配置,保證在電腦端不會出現瓶頸。具體測試我們分別在在USB2.0/ 3.0模式下,複製一個3000MB的文件,在USB 2.0模式下,其速度基本就接近USB 2.0的速度極限,在USB 3.0模式,其讀寫平均速度更可以達到150MB/S左右的速度,雖然這個速度低於NAND的極限速度,但相比USB 2.0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阻止其繼續提高的瓶頸應該是MTP模式。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首先我們還是用電池容量(mAh)/機身近似體積(cm3)來衡量各個手機的電池容量/體積比。這個係數可以用來近似比較各個機器的電池容量/體積比,數值越大越好。

PRO 6的電池容量/體積比為844.9999999999999px3,相比PRO 5略高。PRO 5採用的Eyxnos 7420方案,集成度低,需要較多的額外獨立芯片,PCB面積更大,因此這個係數並不算太高。而PRO 6雖然採用MTK方案,但其還是有Sensor Hub,獨立的音頻芯片電路,因此在集成度上也不算太高。此外在性能硬件相同的情況下,芯片/PCB佔用空間恆定,手機尺寸和厚度越大,可以留給電池的空間就更多,因此對於追求小屏,超薄的PRO 6而言,在電池容量/體積比上就不會太高。對於PRO 6這樣較小的尺寸的手機,為了維持較薄的視覺厚度,只能繼續降低機身的絕對厚度,對於PRO 6這樣的顏值優先的手機,只能適當犧牲電池容量了。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雖然電池容量較小,但續航能力相比PRO 5還是略有提升,雖然其工藝依然是28nm,相比Exynos 7420的14nm落後兩代,但由於CPU和GPU的規模更小,整體功耗還是更低,使得續航能力較好。如果PRO 6在5.2英寸的機身之類搭載Exynos 7420/8890,驍龍810/820的真正旗艦SoC方案,其續航能力肯定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再來看看充電速度,PRO 6的充電規格和PRO 5一樣,都為24W,我們還是在關機和開機狀態使用各個手機原配充電器進行測試,每隔10分鐘記錄充電數值。PRO 6從0充滿100,前部分速度曲線和PRO 5差不多,但在末端部分更快,在1個小時時間就可以從0完全充滿。但實際考量PRO 6的電池容量更小,充滿絕對速率還是略慢於PRO 5的。

這樣快速的充電速度可以說是相當任性,任意一點碎片化時間,插上快充充一會,就可以多堅持不少時間,這對於經常有突發商務活動和隨意出去鬼混的人而言,是十分吸引人的。

去EICO化的Flyme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Flyme從最開始版本,準確的說從叫Flyme之前,從2008年的M8初始版本開始,就是中國移動互聯網交互設計中最為成功的產品。但在Flyme的成功背後,有一家並不太為人所知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eicodesign,其為魅族M8到MX4 Pro的Flyme提供了整體的交互設計方案,我們可以說Flyme的成功,甚至魅族手機的成功,eicodesign都功不可沒。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當然,eicodesign是一家第三方的商業設計公司,並不是屬於魅族,他也同樣為一加,美圖秀秀這樣的第三方提供整體的交互設計方案。但eicodesign眾多的移動交互設計方案之中,還是僅僅只有Flyme最為成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黃章對於更為理解用戶需求,同時也更為敏銳,能夠更好的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用戶真正的需求。也可能是由於黃章的過於高瞻遠矚,他的想法實現也並不是一般人力可以完成,僅有eicodesign這樣的精英團隊才能兌現。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黃章和eicodesign是天作之合,黃章的偏執和eicodesign的細緻缺一不可,僅有這樣的完美組合才能打造出Flyme這樣中國最優秀的移動交互產品。

但這樣的完美組合在MX4 Pro Flyme OS4之後就截然而止了,Flyme 5時代則由魅族內部楊顏主導,Flyme 5雖然也很優秀,但總感覺缺少eicodesign時代的靈動的氣質,感覺不夠水靈。雖然Flyme 5依然延續了之前的相同多邏輯設計,但在不少地方開了倒車,如獨特的側滑菜單就基本被放棄,很多細節的設計也與其他競品趨同,逝去Flyme的一些獨有特色。雖然這樣的變化,楊顏和他的團隊也有必然的理由,這樣的變化更為符合更多一般用戶的使用習慣,學習成本更低,但依然讓人覺得頗為遺憾。

雖然PRO 6搭載的Flyme 交互上並無明顯變化,但值得高興的是內核升級到了6.0,但交互上還是和之前的5.0一樣,並無利用6.0的一些新交互。其主要的改進還是在效率和電源管理策略上。Android 6.0進一步強化了對於ART的支持,對於App的權限限制更為嚴格,同時加入了Doze算法,可以優化App在休眠情況的運作以節省電能。這樣的內核改進進一步提升了PRO 6的性能和功耗比表現,同時我們也更為希望Android 6.0也能夠更快反哺到PRO 5和更老的魅族機型上,給老用戶也帶來更多的回饋。

Flyme的壓力和控制力

PRO 6搭載的Flyme雖然在功能上和交互上並無太大變化,但也不是完全沒變化,Ⅶ相對最大改變就是3D Press加入。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3D Press和Apple的3D touch類似,可以通過輕重感應為觸摸賦予更多的功能。不過在目前階段3D Press的功能相比3D Touch單一,僅能對桌面圖標實現菜單功能,這方面的使用方法和交互方式和3D Touch基本一致。但在其他地方,無論是Flyme自帶,還是其他第三方應用內部,3D Press都沒其他作用,這些方面相比Apple 3D Touch遜色。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3D Press在操作體驗上需要一小段時間適應,慢慢才能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在開始階段具體力度和持續時間還是稍微有點難以把握,慢慢習慣後才能提高準確率。此外我準備使用Flyme自帶的畫板試試3D Press,但奇怪的是PRO 6預裝的系統這個組件居然缺失,可能是其針對3D Press的優化並不完善,就乾脆沒有放出。並且目前應用菜單支援情況也不算太好,僅支持系統自帶應用,和支付寶,微博這樣的少數第三方App,要知道支付寶和微博都是屬於阿里系,魅族才能獲得支撐,即使如此,天貓這樣的阿里系核心App在支持上都存在缺失。

這個問題其實和當年Smart Bar的境況十分類似,雖然是十分好的idea,但在第三方app支持方面存在短板。魅族推出API,讓第三方App開發商去主動適配。雖然魅族現在的用戶規模不同往日,但魅族現在依然沒有足夠體量,形成足夠控制力,讓開發商自覺適配。對於手機App開發商而言,現在Android的版本碎片化問題已經很嚴重,在快速迭代版本升級的時候不會主動跟自己找麻煩。因此魅族只能通過商務合作的方式獲取第三方的支持,僅僅是這樣,3D Press目前前景還是不容樂觀。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不過3D Press現在又迎來了希望的曙光,在Android N內部的API已經洩露了其後面有計劃支持壓感,雖然這些API依然不能正常工作,但這還是預示Android在系統層面支持壓感已經不遙遠了。屆時,在Flyme升級到新內核後,3D Press被禁錮的能力才會被完全釋放。不過這還需稍待,現在硬件已經Ready了。

拍照的軟與硬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背部的攝像頭部分雖然不是完全平坦,還是略有突出,但突出幅度已經大幅降低了,此外光學組件和外部的保護罩面積也更小,結構更為緊湊,並且這還是在機身厚度大幅降低的情況下,這就更為難能可貴。在鏡頭下部,是激光測距傳感器,外圍環繞一圈的是由10顆黃白相間LED組成的雙色溫閃光燈。新的環形LED閃光燈在亮度上更高,相比單純點光源補光也更為均勻。

我在這裡主要對比PRO 6和PRO 5的拍照表現方面存在的差別。以下的對比樣張,兩個手機都為Auto模式,選擇相同的對焦點和測光點手持拍攝。同一組對比至少拍攝5張,選擇品質最好的進行對比。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5樣張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樣張

PRO 6和PRO 5相比第一點,就是由於鏡頭的差別,PRO 6取景範圍相比PRO 5要稍大一圈。第二個明顯差別是測光,PRO 5的畫面亮度偏高,曝光略過,PRO 6的測光更為準確,更為接近當時環境實際情況。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PRO 6相比PRO 5雖然在優化算法上有了改進,但由於MTK ISP和PRO 5 Exynos 7420那個頂級的10bit ISP在性能和功能上存在明顯的差距,使得 PRO 6在100%細節相比PRO 5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上圖截取100%部分,遮陽篷和路牌上的文字明顯PRO 5更好,可辨識度更高。不過相比之前的MX5,PRO 6還是有一定進步的。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再來看看這兩張細節的100%對比,PRO 6的100%細節明顯好於PRO 5,這不是和上面的結論相反麼?

這個是和魅族的EXIF策略相關。這個問題在之前MX4評測的時候,筆者就做過說明,魅族算法方面,總是儘量保證低ISO,這樣導致快門時間長,在光線不太好的時候會影響成片率。這個就是個十分典型的場景。PRO 5的ISO為80,快門僅為1/33s,這個快門時間手持穩定性就不夠,由於晃動使得成像發虛,而PRO 6將ISO放開到288,而快門則為1/50s,這個快門時間手持就沒什麼問題。PRO 6新的算法對ISO策略進行了調整,使得在光線不太好情況的成片率大幅提升,在畫質上PRO 6通過算法彌補不足,反而反超硬件更好的PRO 5。

當然,大家可能覺得PRO 5和PRO 6的自家內鬥沒什麼意思,那我就再加上目前DXO排行第一的S7 Edge進行比較。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整體看來,S7 Edge畫面色彩層次感更好,樹木綠色更為豔麗,但實際上PRO 6出片更為接近目視觀感。三星S7 Edge可能在默認設置下ISP內部就進行了類似HDR的處理。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再來看看100%細節,S7 Edge的塗抹比較嚴重,牆壁的紋理和樹葉的細節都有丟失。整體而言,從100%看細節PRO 5最好,而S7 Edge和PRO 6水平較為接近。其實在光照叫好的環境,PRO 5成像是相當優秀的,可以明確的說是優於S7 edge。但S7 edge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速度,S7對焦和成像速度更快,出片率更高。

具體的全部樣張原圖可以在以下地址下載:http://pan.baidu.com/s/1bpoKeVt

PRO 6雖然在算法上面相比PRO 5有不小改進,特別是在白平衡和測光方面進步很大,但在硬件上,主要是在ISP上相比PRO 5的Exynos 7420 10bit高性能ISP還是差不少,因此細節拍照表現還是略差於PRO 5。綜合而言,PRO 6和PRO 5拍照方面各有優勢,目前水平基本持平,但PRO 5硬件基礎更好,如果PRO 6的新算反哺PRO 5,PRO 5的拍照表現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除開CMOS和ISP,再就是光學組件,PRO 6依然是萬年不變的F2.2光圈,F2.2是在性能和成本之間平衡的結果,雖然進光量比那種動輒F1.8 F2.0的大光圈存在差距,但也基本夠用。另外一個怨念就是OIS光學防抖,大家基本從MX2、MX3時代就開始YY光學防抖,但一直沒兌現。光學防抖的意義並不在於提升畫質,而是在於出片率,對於手持而言,加入光學防抖可以使得1/30s的快門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如果沒有,這樣甚至更慢的快門僅僅是在三腳架上有意義。

全網通的時代 電信狗不再悲哀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雖然之前魅藍1、2、Metal都有電信版,但這些都是特殊的型號,甚至在SoC方案上面都有所不同,而從魅藍note 3開始,魅族的產品開始全網通化,並無運營商的區分,一個型號就可以支持任何兩個運營商4G的雙卡雙待。此外X20/25也是聯發科首個支持CAT6的SoC方案。

雖然大部分採用高通和聯發科的新機在CDMA支持上面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未來採用Exynos 8890的魅族“真”旗艦依然很難做到全網通。因為三星自家和英特爾英飛凌基帶無法支持,而VIA祖傳55nm基帶功耗過高,規格也過低。而高通基帶的價格策略除了三星和Apple會很少有廠商去採購獨立的基帶,而不是選擇整套的SoC方案。

再來說說volte的問題,在PRO 5發佈時候,魅族就信誓旦旦的宣佈其支持volte,但具體直到PRO 6發佈前幾周才通過固件更新兌現。Volte簡單的說就可以通過4G網絡接打電話,一般情況2G網絡質量都要好於4G,其主要收益是在接打電話的時候,網絡不會掉線。

目前volte僅有中國移動在部分地區試商用,我通過10086打電話諮詢了武漢移動,武漢地區開通需要去營業廳,開通免費,但通話費1分鐘一塊錢……這樣的收益和付出,對於我來說完全不對等,因此volte還是以後再說。Volte其實對於2G網絡覆蓋好的移動而言,其實真無所謂,真正需要的是電信,一方面電信CDMA網路覆蓋相對較差,在這種情況能夠借用自己和戰略合作聯通的TDD LTE網絡,另外一方面,中國電信也可以逐漸擺脫CDMA2000的包袱,將整體服務都慢慢遷移到4G,不過在大多數地區的電信運營部門,行動都很遲緩,用戶並無volte可用。

其實現在volte對於大多消費者而言並沒什麼用,當然,這個功能有總比沒有好。

功能下潛和迭代策略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魅族的產品存在一個典型的功能特性下潛的產品迭代升級策略,在後續主流/入門的產品上我們往往可以看見之前高端產品的設計或者功能特性。

魅藍note 2開始繼承MX4 Pro的Mback,MX5 魅藍Metal繼承MX4 Pro的指紋識別,魅藍Metal繼承PRO5 2.5D屏 MX4 Pro的指紋識別。最近發佈的魅藍note 3就乾脆更為徹底,外觀可以發現的方面,如整體外觀設計,2.5D面板,Mback指紋識別,雙色溫閃光燈這些特性一個都不少,除了USB Type-C,其和PRO 5幾乎看不出差別。

魅族一直都在將旗艦機型的特性帶給主流,甚至入門機型,這樣使得廣大普通用戶也可以獲得旗艦用戶相近的體驗。當然這樣的功能解放策略也帶來了問題,就是旗艦相對中低價位產品,在外觀和功能方面不能保持足夠區隔。

現在的PRO 6 從產品定位上需要正確認識,其是一個介於原來MX5和PRO 5之間的小屏差異化產品,而不是PRO 5的替代。無論是性能還是功能都是如此。PRO 6 X25性能相對PRO 5的Exynos 7420是倒退,但在周邊功能上還是提供了PRO 5的絕大部分功能,如USB Type-C、快充,相位對焦、激光對焦。在閃光燈/外形設計上還更為激進,但在核心處理器,和核心處理器相關的ISP、協處理器、NAND這些涉及核心SoC方案的方面還是有明顯縮減,這樣的縮減使得PRO 6並不那麼的PRO。

當然,PRO 6也加入了新的功能,如氣壓傳感器。不過這個功能僅僅是添加了硬件,在系統層面還沒進行整合應用,如果在Lifekit裡配合Sensor Hub實行更為複雜的運動監測功能,那麼就更為值得期待。

偏愛小屏用戶的最佳選擇

在網上PRO 6被口誅筆伐的最為核心原因,PRO 6並是因為其不那麼PRO,也不是因為規格縮水,而是將價格賣到了2499,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這樣使得大多人有點難以接受。

魅族的顏值擔當 PRO 6評測報告

但綠藍兩廠(這裡指vivo和oppo)的X6S,R9之類配置更低的MTK機型賣到更高價格卻很少被非議,這樣魅族可能難免有所心理不平衡。

PRO 6和X6S、R7S定位類似,都不是真正主打性能的旗艦,而是扮演顏值擔當的角色,滿足注重外觀,期望小屏差異化用戶的需要。這樣機型在銷量上不可能像主流那樣火爆,甚至還不能和真正旗艦的關注度匹敵,其在預期銷量上並不會太高。雖然PRO 6採用MTK方案,但對於PRO 6這樣的機型而言,SOC的成本節約也相當有限,大概也就10-20美元,而真正的大頭反而在研發,開模,甚至還有市場營銷。由於PRO 6這樣的細分市場定製機型的目標銷量也較低,在研發、開模和營銷方面的成本也較難攤薄,這樣使得PRO 6的價格很難做到誘人。特別是在線上市場,精明的消費者通過規格,價格的對比,顏值的優勢又無法充分體現,因此很難覺得PRO 6有吸引力。

因此對於魅族而言,PRO 6主力渠道更需要指望線下,在於線下,PRO 6的十核更為方便營銷,通過實際真機的接觸體驗,PRO 6的顏值質感也更為容易直接打動用戶,而觸發衝動消費。不過在線下渠道宣傳,如電視廣告/節目冠名/戶外廣告,魅族品牌和產品的曝光率相比VIVO和OPPO要低,目標受眾的用戶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影響了PRO 6這樣產品的溢價率。

魅族後續應該還有一個真正的flagship,無論是性能上,功能上、還是顏值上都是旗艦水平的真正旗艦手機同現在的產品產生足夠區隔。我們可以依據魅族一貫的產品策略慣性進行預測。

“真”旗艦還會和之前一樣,採用三星的旗艦處理器Exynos 8890,其他規格方面也同Galaxy S7看齊,在外觀方面繼續現在PRO 6的後部天線設計。但從今年開始,高通在中端和高端都開始發力,推出了驍龍652和820,這樣使得一貫使用聯發科核三星的魅族在SoC方面優勢不再,因此後續魅族產品線必然會有更大的壓力。,單純採用Exynos 8890和現在的外觀設計,並不足以對抗其他友商的一票驍龍820(除開傳統的小米,OPPO、vivo,還有ZUK、360、樂視這樣的新興勢力),顏值方面也不足以同自家的中低端產生足夠區隔。因此,因此後續的真旗艦也很可能採用曲面屏,採用和三星Edge和vivo Xplay 5類似的設計。當然,魅族不可能單純為了外觀曲面而曲面,在Flyme系統層面功能也會更多針對曲面進行優化。僅有這樣產品,才能面對國內一票老牌或者新興品牌的的驍龍820形成一定的區隔和優勢。

PRO 6的購買建議,筆者做一個簡單的總結:PRO 6是一個合適衝動消費的產品,如果你傾心於她的顏值,傾慕於她的恰到好處,那就不用過多理會那些參數,PRO 6可以給你提供足夠好的體驗,會讓你愛不釋手,這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