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好羣衆會對做好鄉村信訪工作大有裨益

會荒”是當前鄉村自治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有村民向筆者抱怨:村組現在常年不開群眾會,自己外出務工對村裡的什麼事都不清楚,村裡的事都是在家的村幹部說了算,裡面肯定有“貓膩”。而村幹部則說,村“兩委”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特別是村集體“三資”、扶貧低保等情況都進行了公開,是村民們自己不關心,只想著外出打工多掙錢,一年到頭在家待不了幾天,淨聽沒有知識文化的留守村民傳“謠言”,很多事是越傳越邪乎。如此一來,一些鄉村幹群之間隔閡誤解多、信訪矛盾突出就不足為奇了,有的村民懷疑村幹部徇私舞弊、優親厚友而上訪,有的村民對村幹部組織修路、建校不領情,認為這都是他們想趁機“撈一筆。”

對此,筆者不由得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產隊時期,那時雖條件比較艱苦,但人們的思想比較統一,村民與村幹部的溝通交流比較暢通,還有就是那時的群眾會開得比較紮實,解“疙瘩”不僅及時而且徹底。時至今日,不妨抓住農忙或逢年過節等時機,把開群眾會這一農村優良傳統重拾起來,讓其繼續在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作用。

群眾會可以釋疑解惑。群眾會直接搭建了村“兩委”與村民直接溝通的平臺,保障村民對涉及自身利益的集體“三資”管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扶貧低保、宅基地安排、土地承包等重大村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如能現場公開信息,把話說開,必會大大減少這些領域的信訪問題。筆者曾接待過一個來訪群眾,他反映,同樣的土坯房改造,有一個村幹部,生活條件比他好,享受了3萬元財政補助,而自已只享受了1.5萬元,便一口咬定該村幹部以權謀私。經瞭解,這名村幹部是紅軍烈屬,按照政府資助農戶改造土坯房的政策,普通農戶享受1.5萬元,而烈屬可享受3萬元。如果類似的政策規定提前宣傳到位,村民的這次上訪是完全可以避免掉的。此外,群眾會還可以針對封建迷信、天價彩禮、薄養厚葬、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開展教育引導,樹立鄉村文明和諧新風尚。

群眾會可以統一思想。電視劇《初心》中有一個場景:甘祖昌每每在幹大事前,都徵求村民們的意見建議,充分討論,統一思想,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調動積極性。確實,群眾中蘊藏著無限智慧,沒有誰比農民更清楚農村的實際和農民需求。召開群眾會可更好地集中民智、匯聚民力,更好地動員村民投身產業發展、精準脫貧、村莊環境整治、壯大集體經濟、和諧平安和文明村鎮創建等活動。

群眾會可以定分止爭。群眾會可以開成民情懇談會,讓村民暢所欲言反映生產生活困難和鄰里家庭矛盾糾紛,基層幹部可以及時掌握情況、疏導情緒、調查研究,讓矛盾紛紛在家門口、在現場、在初始階段就能定分止爭。

因此,基層幹部要多到工作被動落後,群眾意見大、怨氣多、矛盾糾紛複雜的地方去組織召開群眾會,在田間地頭、廳堂庭院傾聽群眾訴求,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鄉村掃黑除惡,環境治理,精準脫貧,土地流轉和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切身利益問題,淨化村民遇事告狀上訪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