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能力如何評估?這個表格可借鑑!

深圳市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估體系

表1 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指標表

(提醒:手機橫過來看更方便)

一級

序號

一級

指標

二級

序號

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的能力要素

1

風險治理

1

風險評估

1)風險識別、2)風險分析、3)風險評估

2

風險溝通

1)部門溝通、2)公眾溝通

3

風險管控

1)管控措施、2)管控制度、3)投入保障

2

應急組織機構

4

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

1)組織架構、2)崗位分工、3)人員保障、4)溝通機制

5

專項指揮機構

1)組織架構、2)崗位分工、3)人員保障、4)溝通機制

6

基層應急機構

1)組織架構、2)崗位分工、3)人員保障、4)溝通機制

7

應急專家組

1)建立專家庫、2)管理辦法、3)輔助決策

3

應急法制

8

法律法規

1)維護更新、2)立法立規、3)宣貫執行

9

制度規範

1)維護更新、2)建章立制、3)宣貫執行

10

技術標準

1)維護更新、2)標準制定、3)宣貫執行

4

應急預案

11

預案體系

1)體系完備、2)操作性好、3)關聯銜接

12

預案管理

1)編制程序、2)報批發布、3)及時更新

13

應急演練

1)演練計劃、2)演練頻次、3)演練評估

5

應急隊伍

14

綜合應急隊伍

1)建設情況、2)裝備配置、3)調度機制

15

專業應急隊伍

1)建設情況、2)裝備配置、3)調度機制

16

基層應急隊伍

1)建設情況、2)裝備配置、3)調度機制

17

軍隊和武警

1)建設情況、2)裝備配置、3)調度機制

18

志願者隊伍

1)建設情況、2)裝備配置、3)調度機制

6

物資裝備與資金

19

應急物資

1)種類數量、2)儲備調用、3)先進適用

20

應急裝備

1)種類數量、2)儲備調用、3)先進適用

21

應急資金

1)資金來源、2)撥付機制

7

科技支撐

22

應急平臺

1)功能完備、2)移動平臺、3)安全保障

23

應急產業

1)產業政策、2)應急支撐機構、3)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24

科技人才

1)儲備引進、2)聯合培養

8

宣教培訓

25

領導幹部

1)全覆蓋、2)內容和頻次、3)效果

26

專業人員

1)全覆蓋、2)內容和頻次、3)效果

27

社會公眾

1)全覆蓋、2)內容和頻次、3)效果

9

監測與預警

28

監測

1)信息收集、2)信息分析

29

預警

1)預警制度、2)形勢研判、3)預警發佈、4)調整和解除

10

應急值守

30

值班值守

1)制度建設、2)人員配置、3)裝備配備

31

收集研判

1)信息收集、2)分析研判

32

信息報送

1)報送內容、2)報送時限、3)核報機制

33

信息通報

1)通報渠道、2)會商決策

11

先期處置

34

現場管控

1)秩序管控、2)隔離控制、3)轉移疏散

35

救援處置

1)隊伍物資裝備、2)自救互救、3)引導救援

36

評估上報

1)災情評估、2)及時上報

12

疏散與安置

37

疏散安置方案

要素完整

38

避難場所

1)數量和佈局、2)維護管養

39

交通運輸保障

1)方案、2)隊伍、3)資源

40

生活保障

1)方案、2)隊伍、3)資源

13

現場指揮

41

現場指揮部

1)設立程序、2)組織架構、3)職責分工、4)運作機制

42

現場指揮官

1)培訓到位、2)職責明確

43

指揮調度機制

1)現場調度、2)場外調度、3)屬地支持

44

通信保障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統

14

專業[1]處置

15

工程搶險

45

交通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46

建築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47

水務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48

燃氣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49

電力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50

輸油工程

1)搶險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16

環境與氣象保障

51

環境監測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統

52

氣象監測

1)保障方案、2)保障系統

17

人員搜救

53

搜救技術

1)搜救方案、2)裝備物資、3)搜救技能

54

搜救協調

1)分區搜救、2)聯合搜救

55

搜救信息

1)現場信息互通、2)搜救信息互通

18

醫療保障

56

檢傷分類

1)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57

1)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58

衛生防疫

1)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19

治安與交通管控

59

秩序管控

1)經濟秩序管控、2)社會秩序管控

60

重點管控

1)重要目標防護、2)反恐提級響應

61

交通管控

“三區一通道”

20

信息發佈和輿情應對

62

發佈標準

1)機構、2)內容、3)時限

63

發佈渠道

1)渠道多元、2)渠道維護

64

輿情應對

1)應對方案、2)輿情響應

21

善後與恢復

65

善後處置

1)遇難者管理、2)家屬安撫、3)人員撫卹、4)心理干預、5)保險理賠

66

處置評估

1)調查評估、2)評估報備

67

恢復重建

1)秩序恢復、2)經濟恢復、3)公共設施恢復

表2 專業處置的指標表

一級

序號

一級

指標

二級

序號

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的能力要素

14

危化品事故處置

1

偵察檢測

1)程序

2

警戒疏散

1)危險評估、2)三區劃定、3)人員疏散

3

安全防護

1)個人防護、2)安全監測

4

險情排除

1)處置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3)洗消處理

5

現場清理

1)汙物處置、2)現場複查、3)移交撤離

14

海上事故處置

1

接收與核實

1)接收並記錄、2)核實信息

2

警戒疏散

1)危險評估、2)危險區劃定/搜救區劃定、3)船舶組織與協調

3

險情排除

1)處置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

4

現場清理

汙染處置

14

高層建築火災處置

1

處置方案

1)分級方案、2)任務分工、3)裝備調撥

2

接警出動

1)接警程序、2)出動標準

3

火情控制

1)火情偵查、2)登高進攻、3)火場供水、4)火場排煙

4

滅火保障

1)警力保障、2)裝備保障、3)後勤保障、4)通信保障、5)技術保障、6)訓練保障

5

注意事項

1)個人防護、2)操作要點

14

軌道交通事故處置

1

偵察

1)程序

2

警戒疏散

1)危險評估、2)三區劃定、3)人員疏散

3

安全防護

1)個人防護、2)安全監測

4

險情排除

1)處置方案、2)隊伍物資裝備、3)洗消處理

5

現場清理

1)汙物處置、2)現場複查、3)移交撤離

14

森林火災處置

1

處置方案

1)處置方案、2)安全規程、3)培訓演練、4)林區交通道路和水源、人群、重要建築和基礎設施等的熟悉活動

2

接警出動

1)值班規程、2)應急救援等級機制、3)集結時間

3

火情偵查

1)全過程、2)氣象觀測數據共享、3)火勢發展趨勢

4

火災控制

1)指揮部建立制度或標準、2)落實崗位職責、3)制定和調整滅火方案、4)請求外援流程和機制、5)區域間森林滅火互助協議、6)應急通訊保障、7)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分佈圖

5

信息溝通

1)現場情況報告、通報和共享的機制

6

安全防護

1)防護裝備、2)安全監督

7

戰鬥結束

1)撲滅殘火的規程、2)災後評估規程、3)撤離火場規程、4)移交火場規程

14

颱風災害處置

1

啟動響應

1)啟動條件、2)信息發佈與溝通

2

事情防禦

1)防禦職責、2)風災、風暴潮、洪澇、海難事故、3)防禦措施、4)組織動員機制

3

搶險轉移

1)搶險救援責任制、2)警戒、3)人員搜救、轉移與安置、4)工程設施搶險維修、5)受澇區排水

4

響應結束

1)響應級別調整或響應結束決策機制

2)響應級別調整或響應結束髮布機制

14

地面坍塌處置

1

警戒疏散

1)現場評估、2)三區劃定、3)疏散管控

2

災情偵檢

1)程序標準、2)技術裝備

3

搶險施工

1)搶險方案、2)分工明確、3)資源調度

4

安全防護

1)個人防護、2)安全監測

5

現場清理

1)雜物處置、2)現場複查、3)撤離

附:

深圳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應急能力建設的意見

市應急委各成員單位: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城市應急能力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打造安全城市,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為我市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現就進一步加強全市應急能力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實把安全發展納入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目標,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提升應急能力為核心,以強化應急準備為抓手,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保證政令暢通、指揮有效,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水平。

(二)基本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創新應急管理方式方法,強化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加強風險治理,最大限度地防範和控制風險,推進應急管理由“救災響應型”向“防災準備型”轉變。

——堅持底線思維、有備無患。著眼最嚴峻最複雜局面,深入研究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演化規律,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準備,牢牢把握主動權。

——堅持資源整合、突出重點。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應急資源,堅持目標導向,明確亟需補充、完善和強化的建設內容,重點完善信息和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核心應急救援能力、社會協同應對能力和基層基礎能力。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完善政府治理機制,強化社會參與,充分調動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市場在應急管理資源配置中的靈活作用;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加強部門協同、軍地協同和區域協同。

(三)工作目標。到2020年,建成覆蓋應急管理全過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體系,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持續提升,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社會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改善,應急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二、加強基礎應急能力建設

(四)健全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健全地方性應急管理法規、規章體系。堅持“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加大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力度,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完善執法程序、明確執法依據、細化執法內容、規範執法過程,推動應急管理執法檢查制度化。

(五)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推進落實以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為基礎的應急預案編制和修訂工作,提高應急預案質量。按照“目標清晰、分工明確、任務清楚、操作可行”的原則,優化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預案的宣傳、培訓和普及。制定應急演練評估指南,鼓勵和推廣“不預先通知演練時間地點、不預先設定演練內容”的“雙盲”應急演練,提升應急預案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六)推進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推進應急值守、預警信息發佈、應急處置評估、應急隊伍建設、應急演練評估、應急物資儲備、應急平臺建設等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結合實際動態調整修訂相關標準,不斷適應各類各級應急管理機構實際需求。

(七)規範基層應急機構建設。開展以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等為主要內容的街道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推進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應急服務站建設,強化基層隱患排查、預警信息傳播、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能力。

三、加強核心應急能力建設

(八)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市級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定期開展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及時更新發布公共安全白皮書。市級專項應急指揮部牽頭開展行業領域的風險評估,各區(新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按照管轄權限開展本轄區的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加快提升風險評估的智能化水平,實現對公共安全風險的信息共享、動態評估、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和系統管控。

(九)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利用傳感技術、移動終端、智能數控、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重點加強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海洋災害、高層建築火災、食品安全事故、供水安全事故、網絡攻擊事件、金融風險事件、社會輿情、恐怖襲擊等突發事件以及重大工業危險源、城中村、地下空間、人員密集場所等敏感區域的智能態勢感知網絡建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建築信息化模型(BIM)等技術對突發事件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優化預警信息發佈機制,拓寬發佈渠道,提升發佈效率。

(十)強化信息報送和共享能力。市級專項應急指揮部和各區(新區)按照《全市值班室建設參考標準》要求加強值班室建設,全面落實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拓寬信息獲取渠道,規範信息報送內容,逐步增加圖片、視頻信息,完善信息核報機制。建立健全信息報送和共享機制,完善突發事件內部響應制度。

(十一)提升應急協調效能。加強各級專項應急指揮部建設,加強重特大突發事件現場總指揮部開設演練,全面推動落實現場指揮官制度,健全快捷高效的應急指揮協同機制,提高組織協調、隊伍調用、資源調度、救援指揮等工作的效率。推動落實軍地應急聯動機制實施辦法,完善鞏固軍地聯動機制。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應急協作,建立緊密的區域應急資源共建共享共用機制。

(十二)提升工程搶險能力。加大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搶險處置能力建設,規範交通、建築、水務、電力、輸油、燃氣、通信等方面的工程搶險隊伍建設。以企業協議儲備的形式,鼓勵工程施工隊伍購置剷車、挖掘機、吊機等通用工程設備。以政府實物儲備的形式,購置抓鋼機、汽車吊、液壓剪斷機等大型工程設備。健全政企合同代管保養和調用補償機制,提高政府、企業的快速響應和高效聯動能力。

(十三)提高人員搜救能力。針對火災、爆炸、建築工程坍塌事故、地質災害、地震、地面塌陷等突發事件,開展人員搜索戰術方法研究。加強生命探測儀、人體搜尋儀和紅外熱像儀等先進搜索裝備的應用。加強海上應急救援基地、公務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空中救援機制,充分發揮救援直升機、無人機等救援裝備的作用。推進市、區兩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和應急心理救援隊伍建設,提升醫學救援隊伍的快速反應和有效處置能力。

(十四)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利用市內外研究機構,重點開展消防基礎理論與管理、消防裝備與技術、工程消防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將消防站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推動消防安全智能化,實現監管和管理單位對火災風險的實時智能管理。利用新技術開展實戰性模擬訓練,提升隊伍應戰水平。配齊配全專用消防車、特種防火衣、火場雷達系統等裝備,提升消防救援實戰能力。

(十五)強化重要基礎設施抗災恢復能力。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生命線系統保障水平,打造韌性城市。按照安全性和經濟性兼顧的原則,提升關鍵基礎設施設防標準,統籌推進交通、消防、供排水、防洪治澇、供電、供油、供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建立重點設施和部位的應急責任公告牌制度,加強對河道、垃圾填埋場、填海及水利基礎設施、隧道橋樑、管線管廊等公共設施的系統性防護和快速恢復工程建設。

四、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十六)加大應急隊伍建設力度。加快綜合應急救援基地、站點的規劃和建設,加強綜合應急隊伍建設,明確人員配置、物資裝備配備、響應程序、培訓演練、後勤保障及評估考核辦法,加強培訓和演練,提高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制定專業應急隊伍管理辦法,建設適應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特點的專業應急隊伍。

(十七)完善應急科技支撐體系。鼓勵本土高校建設應急管理學科,發展應急管理學歷教育、在職教育,培養應急管理專業人才。面向應急管理需求,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評估中心、檢測檢驗中心等科技支撐平臺建設。加大應急管理科研投入,加強應急管理領域基礎研究,推動政府部門和有關企業、科研機構共建應急管理聯合創新實驗室,開展資源管理、風險分析、監測預警、綜合協調、指揮通信、應急聯動等科技攻關、裝備研製和應用示範。

(十八)完善應急物資裝備保障體系。制定應急物資儲備採購計劃,加大大型、專業、環保應急救援裝備的儲備力度,做好物資倉儲、調用、更新、報廢等環節的規範化管理。依託大中型企業和社會機構,完善以實物儲備、協議儲備、市場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等多形式有機結合的應急物資裝備儲備模式。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進行自儲、以倉代儲,共享應急物資裝備。市、區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完善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健全動態更新機制,實現應急物資儲備信息的共建共享。

(十九)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制定應急避難場所及配套設施建設標準,提高建設項目決策和工程建設管理水平。按照《深圳市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10-2020)》及實施方案要求,有序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修訂和完善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規範應急避難場所的管理和使用。

(二十)完善應急管理資金的長效保障機制。適當安排財政資金,加強應急物資裝備的市場儲備。修訂和完善應急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探索符合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求的資金管理制度,發揮財政資金在應急管理全過程的保障作用。

五、加強社會協同能力建設

(二十一)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巨災保險制度,逐步形成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快安全生產責任險、環境汙染責任險、食品安全責任險、應急救援人員人身險、社區公共安全綜合險等險種的創新和推廣。鼓勵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公估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等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風險防控、事故調查、善後補償等工作。

(二十二)加強志願者隊伍建設。明確應急志願服務的範圍和志願者的權利義務,健全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參與應急管理的工作機制。鼓勵、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社會團體、社會救援力量參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組織成年應急救援隊伍參加應急救援行動。鼓勵各類專業人才加入應急志願者隊伍,持續提升應急管理的社會化水平。

(二十三)提升應急文化宣教與社會自救互救能力。鼓勵高校、黨校以及其他專業機構開展應急管理培訓,提高黨政領導幹部和業務骨幹的應急管理能力。加快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建設面向公眾的培訓演練和自救互救體驗館。推進安全應急知識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公共場所,增強社會公眾對應急預案的認知,提升公眾的協同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十四)強化組織領導和檢查督導。市應急辦牽頭推動全市應急能力建設工作,市應急委各成員單位在職責範圍內開展工作。各區(新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負責本轄區應急能力建設。

深圳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

2018年5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