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杨宝德选择在2017的圣诞节,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随后其女友的长微博,更是将男友的死因直接指向他的博导。曝光的截图等,将杨在读博期间的遭遇一一列举。

国内,相当多的导师都会让学生给自己做杂活,这似乎是一个大家普遍认知里还比较接受的现象了。

但杨宝德不同——他是24小时待命,接电话晚了都不行。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在已曝光的聊天截图中,他不只是要参与博导的擦车洗车逛超市等日常琐事,应酬等,甚至是感情生活都要被干涉。于此共形的是,学术没了进展,出国也没了下文。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以下,来自他与其硕导的聊天记录: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

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

个中缘由,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正如作家水木丁所说:

“我们当然可以谴责这位教授的行为,也可以责备校方管理上的疏漏。

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

不懂得拒绝的人,即使在学校没有碰到周教授,走上社会还会遇到周主任、周经理。

在生活中,职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他们特别会看人下菜碟,总是会不断试探别人的边界进行索取,会一眼认出学生和员工里最好控制的那个人,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力剥削压榨他们。”

今天想为大家分享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书中的一篇文章,敢于说不,思考你的“好人情节”

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文|哈丽雅特·布莱克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

取悦者会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取悦别人。但与人为善的结果可能会让别人利用你。

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

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的情感体验

取悦症三角形

取悦症的三个心理要素—思维、行为和情感,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它们彼此互为原因和结果。

例如,强迫行为受畏惧和逃避情绪驱动,并由扭曲的、有缺陷的思维所支持。同样,焦虑情绪可以引发逃避行为,而逃避行为反过来又跟有缺陷的或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系。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取悦症三角形可以说明,为什么你在思维、行为或情感上做出小改变,就能让你的取悦症康复过程取得大的进展。因为这三条边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任何一条边上的小改变,都将引起整个三角形的改变。

只要了解了你的取悦症三角形,你就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改变过程,确定改变的主次先后。

1. 认知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好人”,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使得自身的取悦症问题一直持续。

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那么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就是这种思维定式:你需要并且必须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

你坚持认为,他人的需求必须高于你自己的需求,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

当你有取悦于人的心态时,你相信讨好能让你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他刻薄的对待。而且,在把苛求的规则、严厉的批评以及完美主义的期望强加给自己的同时,你还渴望普遍的认可。

总之,你因思维而陷入了这种定势,如今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思维康复。因此,你的努力应该首先专注于理解和纠正取悦于人的心态。

2. 习惯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型“好人”,那么你就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

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你就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会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应付。这些自我亏待、导致压力的模式,既损害你的健康和你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牢牢控制你的行为,因为它们的驱动力是你过度的需求——你需要每一个人的认可。

如果你符合这些描述,那你最好把努力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悦于人的习惯上。

3. 情感逃避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那么你会发现,别说真的跟他人发生有火药味儿的对抗和冲突了,仅仅是有这样的预感都会让你非常焦虑。

你的取悦综合症主要是作为一种逃避策略,意在保护你自己,让你不再畏惧愤怒、冲突和对抗。但是,正如你可能已经知道的,这种策略有缺陷。由于逃避模式会持续存在,所以你的畏惧非但不能减弱,反而会增强。

因为你逃避难以应付的情感,所以你从不给自己机会学习怎样有效地处理冲突,或者怎样恰当地应对愤怒。结果,你非常轻易地把控制权交了出去,交给了那些通过恐吓和操纵来支配你的人。

因此,如果你的取悦症的主要根源是情感逃避,那么你的改变过程最好先以取悦于人的情感为重点。你应该努力克服畏惧,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愤怒及冲突;你的这些努力将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最后,尽管大多数好人们能在自己的困境中找到一个突出的因果特征,但要记住,取悦症三角形有三条边。

可能在你的取悦症中,没有哪一个根源或者说哪一条边更突出。因此,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改变过程,效果是一样的。

取悦于人的隐藏代价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取悦于人是个古怪的问题。乍看起来,它可能根本不像问题。事实上,“好人”这个字眼儿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恭维话,或者像是讨人喜欢的自我描述,你可能巴不得像荣誉勋章一样戴着它呢?

“取悦于人”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动听的词,但其实质却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作为一个“好人”,你会感到你被取悦他人的需求控制了,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与此同时,你还会感到你无法控制这些需求给你的生活造成的紧张和压力。

你面临的困境是:在对他人真实或假想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时,你往往还要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你内心的声音可能是想保护你,让你不要做出过多的承诺,总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

为了赢得每一个人的认可,这样的“好人”几乎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但是,这种认可瘾能麻痹行动。

例如,当你要满足几个人的需求时,你会感到分身乏术,并且害怕遭到否定。这种害怕能让你动弹不得,不知所措:你该满足谁呢?你该怎样选择呢?要是到头来谁都对你不满意,该怎么办呢?

如果当好人代价太高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他们的身份就源于这种好人形象。而且,尽管他们可能相信,当好人能让他们避免跟朋友和家人发生不快,但是实际上,他们因此付出的代价还是太高了。

首先,由于你为人太好,所以别人可能会利用你的好心好意。你的与人为善可能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看不到别人正在利用你。

此外,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

其次,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为了避免对抗,人们太容易采取阻力最小的途径了;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就像批评一样,对抗和愤怒也是危险的情感体验,是你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

被自己的畏惧驱使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你的好实质上是对消极情感深深的畏惧。

事实上,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你坚信只要当好人,总是替别人着想,你就能避免这些消极情感。

这种防御信念的影响是双向的:首先,你利用自己的“好”来防止和躲避他人针对你的消极情感——只要你为人非常好,总是努力让他人满意,他们干吗要生你的气?干吗要拒绝或批评你?其次,为了竭尽全力地经营和表现自己的“好”,你不允许自己对他人有消极情感。

你越是认定自己应该当好人,而不是当个真实的人,你就越是会遭受怀疑、不安以及畏惧的纠缠和折磨。

除非你采取行动,打破牺牲自己以取悦别人的恶性循环,否则到了最后,你就会撞上众所周知的那堵墙。你的精力会耗尽,你可能会有一种彻底放弃的感觉。

如你所知,取悦症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一套有关自己和他人的错误的思维和信念,强迫行为,对消极情感的逃避。这三者的结合导致了取悦症,构成了取悦症三角形。

为此,你只需要从行为、思维或情感方面的小改变开始。因为每个改变都必然会促成下一个,所以你很快就会看到,就像码成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取悦于人的习惯会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结丨更多请关注华章心理。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摘自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取悦别人,就是亏待自己。

总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争取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高兴、害怕跟任何人发生对抗或冲突.....

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 纽约时报畅销书。

延伸阅读

西交大博士自杀丨你是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吗?

结丨更多请关注华章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