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过程中,挂靠行为存在的3大法律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中,挂靠行为存在的3大法律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建筑越来越多。但是,拥有相应资质的建筑单位却并没用那么多。

这样一来,就催生了很多挂靠的情况。

所谓的挂靠,是指一个施工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自己企业名义对外承接工程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有着相应的建筑资质,而挂靠的施工单位一般是没有的。

本质上来讲,挂靠,其实就是没有相应建筑资质的施工单位利用其他单位的建筑机制进承接工程的行为。

建筑施工过程中,挂靠行为存在的3大法律问题?

第一,挂靠是否合法?

挂靠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建筑场地是为了人们生活、工作所用,是人类的活动场所。因此,建筑的质量好坏与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就成了政府所关心的事情。因此,国家才需要制定相应的资质及其对应的等级来进行规范,尽可能地避免安全风险的存在。

而挂靠行为,由于施工方没有相应的资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国《建筑法》明确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建筑施工过程中,挂靠行为存在的3大法律问题?

第二,挂靠人签订的施工合同是否有效?

挂靠人在签订挂靠协议之后,会用被挂靠人的名义对外签订施工合同。

按照《建筑法》的规定,施工单位要进行施工,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这是一个强制性的规定。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一份合同如果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合同。

针对这一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

建筑施工过程中,挂靠行为存在的3大法律问题?

第三,挂靠纠纷案件的处理原则

挂靠涉及到三方法律关系:挂靠人、被挂靠人,合同相对人。

当这三方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该如何处理纠纷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合同是挂靠人和相对人签订的,用的却是被挂靠人的名义,而给相对人施工的则是挂靠人。

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如果发生法律纠纷,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合同相对性原则、利益衡量原则、例外原则。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可以向签订合同的另一方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双方是指在合同中签名的双方。

利益衡量原则,是看纠纷如何处理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至于怎样的利益才算最大化,得看合同涉及到的社会利益、各方的损失比例、过错方的过程内容等等。

例外原则,比如挂靠人和被挂靠人虽然签订了挂靠合同。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被挂靠人占据主导地位,挂靠人更多地是在被挂靠人的指导下进行施工。这种情况下,应该由被挂靠人作为纠纷的主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