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爲農業的主角?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數據顯示:2017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產中環節開展生產託管的面積達到2.3億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2%,服務農戶3600多萬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正呈井噴發展態勢。有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業服務作為農資企業轉型方向,金豐公社、田田圈、中化農業MAP、廣西田園服務聯盟等發展勢頭迅猛,一些農資經銷商成功轉型服務商,已成為區域“獨角獸”。

未來 10 年內,農資行業的服務規模將是現在的數倍,農資的邊界將擴展廣義的農業,農資服務商將是農業的主角。

農業行業,在行業屬性上將與現在完全不同。

農資行業,值得重做一遍。

重做一遍,要徹底理解三個關鍵詞:現代小農、增值農業、農事服務。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現代小農

農業部一位副部長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 2050 年前,中國農民的基本經營規模。

2016 年底,規模在 50 畝以下的農戶 2.6 億戶,佔農戶總數的 97% ,耕地面積佔總面積的 82% ,戶均耕地面積 5 畝。

2020 年,經營規模在 50 畝以下的小農戶仍將有 2.2 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80% 。

2030 年,經營規模在 50 畝以下仍有 1.7 億戶,耕地面積比重約為 70% 。

2050 年,經營規模在 50 畝以下農戶仍將有 1 億戶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比重約為 50% 。

經營規模在 50 畝以下的是小農,而 2050 年之前,中國仍然是小農佔主體,這是必須面對的基本現實。

小農的變遷

原始小農→自然小農→商品小農→現代小農——小農的變遷,遵循上述規律。

目前是自然小農與商品小農的混合體,正走向現代小農。但仍然需要時間。

大田作物或許會走向規模化農業,但經濟作物將以 “現代小農” 為主。

十九大報告報告中說: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這句話至關重要:小農戶,也要實現現代農業。

現代小農,我理解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小農,現代在何處?這是個大問題,我將另文闡述。

從中央的論述看,“現代小農” 這個命題已經成立。

增值農業

豐產農業時代結束了,增值農業時代開始了。

過去農民增收,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糧食增產;二是糧價提升;三是種植面積的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十二連增於 2016 年結束,三項主要農業指標均減少。

2016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 61623.9 萬噸(12324.8億斤),比 2015 年減少 520.1 萬噸(104.0億斤),減少 0.8% 。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 113028.2 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上年減少 314.7 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 0.3% 。

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每公頃 5452.1 公斤(363.5公斤/畝),每公頃比 2015 年減產 30.7 公斤(2.0公斤/畝),減少 0.6% 。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糧食存在 “三高” 現象。2016 年總產量 1.23 萬億斤,進口量 0.222 萬億斤,佔總產量 18% ;2015 年庫存量高(玉米)0.5 萬億斤,超過總產量 0.452 萬億斤。

增產不現實,糧食提價也不現實。小麥、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 30% 到 50% 。

農民增收只有一條路:增值農業!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價值增長的空間

2014 年,快消品(食品、飲料、酒水)行業(產量)開始下滑,比如方便麵從 2013 年的最高 462 億包,下滑到 2016 年的 385 億包。

2015 年,農牧行業(產能)開始下滑,目前已經連續下滑兩年。

2016 年,農業產量開始下降。

這是巧合,還是有內在的邏輯?我認為其中有行業關鍵性。

當糧食行業的下游行業開始從數量增長轉向價值增長時,糧食供給也必須走這條路,否則,就不能支持其它行業的價值增長。

增值農業的空間,恰恰就在於它的下游產業有了增值的空間。

增值農業有市場?

增值農業,能否被社會消化?

農業的客戶,大致有五個領域:一是居民消費;二是食品加工;三是餐飲行業;四是現代零售;五是飼料加工。

上述五個領域,對高端農業都有強烈的需求。

居民消費。以五常大米為例,銷售情況這麼好,說明市場潛力大。

食品加工。以高端方便麵為例,快速增長,如統一公司的湯達人。

現代零售,比如生鮮電商,對優質產品需求旺盛。

農業的下游能增值,農業才能增值。農業能增值,才能為下游增值提供保障。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農事服務

現代小農,這是一個矛盾體,有兩重性。

小農,意味著耕地規模小。

規模小,意味著獨立對接上下游產業的能力差,意味著需要依賴於某些服務主體。

現代,意味著不再是自我僱傭,不再是自給自足,而是參與農業的社會化大分工。

因為是小農,所以不能形成閉環的經營體。

因為其現代性,所以能夠與農業服務體對接。

現代小農,基本特點就是對外部農事服務的依賴。過去,我們可能過多地考慮了農技服務。

有人在江蘇、安徽、湖南、河南和四川五省調查,離開農村或者主要在居住地以外就業的人口也已經達到人口總數的 47% ,農業勞動的主力軍是 36-65 歲的農村常住人口。

農民會繼續遷移,但會減緩。農村會繼續老齡化,但會突然下降。

未來農業有三個主體。承包主體是戶籍農民;經營主體是戶籍農民和流轉農民;生產主體是農事服務商。

生產主體是農事服務商,意味著:幹活的可能不是農民,農民可能不幹活。

美國就是如此。美國農場主只佔人口的 1.8% ,直接或間接服務農業的人口占 17% 。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農業的模塊

農業服務有五大模塊。

農業服務 = 農資 + 農事服務 + 農技服務(PCA)+ 農業衍生服務 + 品牌農業

農資 = 種子、農藥、化肥;

品牌農業 = 收購、加工、對接商業、B2B 等;

農事服務 = 播種、施肥、收割、打藥、田間管理等;

農技服務 = 測土、處方、監測等;

農業衍生服務 = 金融等。

因為是現代小農,所以上述五大模塊,起決定作用的是品牌農業。品牌農業就是增值農業。

誰能讓小農增值,小農就把服務交給誰。這可能是與美國不同之處,因為美國是大農場主,有獨立經營能力。

所以,美國的農業服務體系是專業服務,中國的服務體系可能是以增值農業主導的集成服務。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農業服務體系

圍繞現代小農,會形成新農業服務體系。

農業服務體系,大致包括服務商、平臺商和綜合整合者。

品牌農業、農事服務、農技服務,都是服務商。

平臺商,是互聯網出現後的特殊農業形態,甚至在美國也沒有。

農業平臺商,應該是依賴互聯網形成的共享平臺。因為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農業機械、農業服務人員、農產品的使用效率並不高,通過共享平臺,能夠形成農業大平臺。

現在的農資廠家,未來要麼專注產品,要麼專注成本,要麼成為農業綜合整合者。

兩大預言

5 年內,農業服務收入將超過農資銷售收入;10 年內,農業服務收入是農資銷售收入的兩倍。

農業服務商品牌,未來將會屏蔽農資生產商品牌。中國迎來服務商主導農業的時代。

農業服務收入超過農資收入,意味著農資在農業成本(不含土地成本)的比例不超過一半;農業服務收入是農資銷售收入的兩倍,意味著農資在農業成本中比例低於三分之一。

行業重做一遍,基於三方面:新場景,新邊界,新認知。

城市中產階級的發展,給農業提供了增值的機會。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農資行業原來是個小行業,因為現在缺乏對小農的服務主體,農資人正在跨越農資的邊界,正入農業服務的主體。邊界擴大了。

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對農業服務的認知發生了變化,比如平臺化是西方農業所沒有的。

新機會,新邊界,新認知。農資行業正在重做: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針對作物的專用肥和相關服務

“產品+服務”作為物化的種植技術將成為技術服務的主要模式。伴隨著傳統農資投入品邊際效益遞減,在種植轉型期中,產品與服務相融合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直指降本增效。產品因具有較強和程序化操作流程從而具有很強的服務屬性,服務則依賴於針對性較強的產品開展。因此我們認為,基於特定產品的服務是未來技術服務的重要形式。

具備服務屬性的產品將以優化存量的形式開闢新市場。在目前的各類農資投入品中,化肥、農藥投入佔比較大,且已經具備一定的服務屬性,因此以肥藥為主的存量優化向“產品+服務”轉型將開闢新市場。

水肥一體化服務設施以提升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

粗放用肥用水帶來巨量浪費。我國當前農業種植過程中水、肥施用技術相對落後,為保證糧食產量,田間往往採用了粗放方式作業,帶來巨量的資源浪費。

水肥一體化能有效提升資源使用率,降低綜合成本。伴隨大規模、噴灌等新模式的出現,水溶肥、緩控釋肥、微量元素肥等新型肥料因其用量省、利用率高、功能性強等特點,開始成為肥料施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水溶肥為例,目前,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噴灌和微灌面積佔灌溉總面積之比已達24.3%,而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噴灌和微灌面積已經佔到總灌溉面積的50%以上。

水肥一體化存在萬億元市場空間。噴灌和微灌是實現水肥一體化的灌溉施肥的兩種主要方式。目前,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噴灌和微灌面積佔灌溉總面積之比已達24.3%,而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噴灌和微灌面積已經佔到總灌溉面積的50%以上。按25%覆蓋面積的平均水平、每畝土地灌溉改造投入1500元計,設施投入及水溶肥使用未來將達萬億元市場空間。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無人機植保服務:市場空間巨大

人工費用持續提升,無人機打藥是大小農田打藥的最終選擇。目前農業人口持續下降,農業人工費用持續提升,少則200元/天、多則300-400元/天。同時,長期近距離接觸農藥往往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隨著藥劑和飛防技術的成熟,未來無論大田小田打藥防治都將以無人機操作為主流。

目前,飛防技術推廣已經有3至5年,隨著實踐應用的開展,飛機、製劑、運營等都越來越成熟,穩定性在提升,綜合成本在下降。

農民省錢、服務組織者賺錢,市場空間大。從省錢角度來看,目前無人植保的收費標準大概在20元至30元/畝,單日作業量大概在15畝至20畝以上,效率高、成本低。從市場角度來看,國內的遙控無人機對適當規模化的種植區域均適用,以目前約30%的流轉程度來看,存在100億元的無人機市場和400億元的植保服務市場。

以合作社等機構進入全託、半托的種植服務

勞動力種類改變,機械化逐步取代人力。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減少推高用工成本,機械勞動力逐步取代農民成為種植的主力,提供機械化耕種施收服務將成為主流。事實上,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也經歷了農業勞動力下降、機械取代人力畜力的過程。伴隨著土地流化帶來的規模化耕地逐步變多、變大,機械勞動力帶來得規模化效益將越來越明顯,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使用機械化的農戶和提供機械的服務供應商將分享機械化取代人力帶來的紅利,並形成穩定盈利模式。

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進行的託管將成為種植服務的主要模式。目前我國土地在政策推動下不斷流轉,流轉的形式很多,但最後基本通過受託管理的形式對土地進行耕作,即託管。在託管過程中,大量零散土地被平整後納入規模化經營,受託方對土地進行統一種植規劃,並藉助機械化為主的各類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委託者和受託者分享規模化帶來的紅利。

機械化作為種植服務的主要手段將開闢新市場。託管模式中最核心的降本即是機械化帶來的用工減少及作業費用降低,從小麥自營和託管的對比數據可以看出,僅用工一項就帶來了63%的降本。因此,機械化為核心的種植服務將以低成本優勢取代人力以開闢新市場。以耕種收為例,服務規模、服務領域、跨區範圍不斷擴大,市場容量在現有基礎上持續增長,至2020年可能超過8000億元。以無人植保市場為例,國內的遙控無人機對適當規模化的種植區域均適用,以目前18億畝土地約30%的覆蓋率,每畝20元的植保費用進行計算,存在約540億元的植保服務市場。

2018年是中國農業服務元年,農資服務商將會成為農業的主角?

農業金融服務提速

種植主體改變,組織經營體取代自給小農,金融服務將提速。在過去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下,農戶單獨作業,信貸需求過於分散,小農戶難以獲取貸款。從涉農貸款的受貸主體可以看出,72%的貸款是提供給了需求較大的企業等集體組織,而直接提供給農戶的貸款較少。隨著組織經營體取代小農,金融服務將得到快速發展。

推拉結合,農村金融服務市場未來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強勁的農村金融需求是拉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的拉力,需求方主要由三類主體構成,分別是農戶、農村企業和非企業組織如相關部門進行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其中又以前兩類為主。從需求內容來看,最重要的是信貸需求,除此之外還包括中間業務需求、保險需求、公益性和政策性金融服務需求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給和覆蓋則是推力,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及其他大中型銀行仍然是農村信貸的最主要供給方。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自2007年以來年均增長21.7%,2014年已達到23.6萬億元,以每年新增3萬億元的增速預測,2020年將超過40萬億元。

農業信息技術服務提升效率

隨著農村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大數據、互聯網等為主的信息技術將對種植產業鏈各個環節有所助益。大量農資企業通過“農資+服務”的電商形式擁抱農業信息時代,並向服務端延伸,逐步由“農資+服務”向包括綜合農技、金融、物流等服務擴張,通過信息技術對農業產業鏈進行重構,獲取轉型紅利。農資電商正在為農資企業和農戶帶來更多便利,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跨界優勢在於互聯網和大數據將成為鏈接服務資源和需求的重要橋樑,對種植服務帶來極大的利好。

天氣服務

農業生態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氣象災害的發生將直接造成糧食的減產,其中,乾旱造成的糧食減產則位於各類自然災害之首。除了影響農作物產量之外,全球農產品價格也隨之大幅波動。為應對氣候變化給農業帶來的挑戰,基於大數據的天氣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迎來巨大的發展機會。孟山都是一家不斷轉型並勇於投資未來的公司。公司除了發展新興的天氣保險業務,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農業保障之外,還為了利用天氣公司先進成熟的氣候大數據平臺,發展精準農業,建立起完善的農業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

我國農業進入現代化上升期,行業迎來“投入品優化升級、農化服務需求井噴”的兩大機遇。農資企業一定要抓緊時間轉型升級,緊跟市場步伐。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