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在“星素結合”的升級嘗試中,《我想和你唱》在第三季給自己動了“大手術”,它不僅試圖定義新的星素邊界和關係,還挖掘了更多內容創新的空間。

總是有導演拿著視頻來找《我想和你唱》第三季總導演王琴,“這個人真的很素!”

對創作團隊來說,這是他們的興奮時刻。“這些人也許其貌不揚,甚至在某一個角度裡,但他喜歡唱歌,而且唱得還挺好。”在《我想和你唱》第三季中,這些素人更像是節目的“寶藏”。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從4月28日迴歸至今,《我想和你唱》第三季已播出10期。在新一季節目的創作中,創作團隊一直在尋求一種更具感染力的星素關係,“我們希望更多各行各業,不同身份的素人都能在這個舞臺上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感悟”,王琴說。

“少找專業的”

延續前兩季“星素結合、最強互動、全民嗨唱、輕鬆好玩”模式的同時,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也做了不少新的升級和改變。在時長不變的情況下,之前每期的三位明星嘉賓縮減為每期一位。而且除了核心的“互動演唱”,還增加了Call out臺、10秒現場同框合唱、想唱KTV等新環節。同時,雙屏同框變成多屏同框。在這一季新設置的“十秒同框”環節中,來到現場的素人都跟明星有一個大約十秒的共同現場時間。“他們都很真實,有唱得好的,有跑調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特別鮮活的一面。”

明星嘉賓人數和內容佔比的縮減對應的是素人空間的擴展,同時也令團隊在“星素互動”上做出了更深一步的升級和調整。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在素人嘉賓的選擇上,王琴提及的第一個標準便是多樣性。“在十秒同框的環節,只要他有特點都有機會上臺。”而來到現場的六位素人,除了對日常身份的要求外,還要“儘量少找專業的”,王琴說,在整個節目組聯繫素人嘉賓的過程中,都在儘量避免找那些“以音樂謀生”的人。

《我想和你唱》在明星嘉賓、現場素人甚至場外觀眾間都在努力打造一個強鏈接的情感場,但他們也面對如何打破圈層的困境。

所以對於來到現場的素人與明星間的聯繫與互動,節目組也儘量追求多樣性並有意識的“去粉絲化”——“我們會刻意讓這六個人不要全部是當期明星歌手的粉絲,很多人可能會喜歡這個歌手的一首歌,但他很理性。”既需要濃烈的情感,又要相對理智,對王琴來說,這樣的方向也是希望讓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節目中享受到音樂的快樂。“不要因為不是粉絲,就感覺這期節目跟我沒關係,因為節目裡的故事,也是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會發生的。”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這一季的節目中,在素人和明星同臺唱歌的同時,節目組還以音樂為出發點,更多地探究了“他們是誰”“他們做什麼職業”“他們來自哪裡”等問題,王琴用“社交”概括了這樣一種新的關係,“每個素人的故事也都可以和對明星嘉賓的情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連接起來。他們日常的身份和在舞臺上與嘉賓演唱時的自己形成一種‘反襯’,也會形成某種不一樣的‘星素社交’”。

強調音樂本身

“我們經常在挑歌的時候舉棋不定。”對於王琴來說,不管是林俊杰,還是剛剛結束錄製的梁靜茹,也都幾乎首首經典。怎麼選擇,以及怎麼改編都是創作團隊必須邁過去的坎兒。“60秒同框環節演唱的兩首歌會有一定難度,甚至比原來版本更難,既要考慮到男女調的問題,又要涉及到不同的音樂風格。”

更核心的問題是,在眾多素人的加入後,怎麼讓每首歌有了較高的容納度之後,還能保持其感染力?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秘訣之一就在趙兆。” 趙兆,《我想和你唱》的音樂總監,榮獲第25屆臺灣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風吹麥浪》)。本科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影視配樂專業。 全能型音樂製作人,從影視配樂到流行金曲都可以找到他的身影。在第一期節目中,韓紅和蔡依林全新演繹的《舞娘》就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

“當一個音樂改編的想法出來後,我們會跟明星嘉賓本人溝通,也都基本得到了他們的認可。”王琴說。不管是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莫文蔚的《如果沒有你》,還是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和張傑的《他不懂》得到了藝人改編好評。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本季節目中特別設置了韓紅和其他嘉賓的“合作秀”,高手與高手的“過招”,也讓音樂上的處理和編排更顯專業性。除了專業音樂團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節目要做高品質音樂的理念也印刻在素人嘉賓的心中。曾有觀眾表示,“明星和粉絲都是人,是人的社交關係就應該是平等的。這種平等在這個節目裡的表達就是,歌手可以通過一起跟粉絲唱一首歌,真切地感受到她的音樂帶給音樂同好者的能力提升。”

節目中素人與明星嘉賓的鏈接最直接與核心的路徑依然還是音樂,王琴說,“我們至始至終對於節目的音樂性都是有追求的。節目會更在意音樂作品本身的廣譜性,而不是某位明星粉絲的個體性。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節目中享受到音樂的快樂。”

“工作室”制度下的新機遇

“我們不滿足於守城。”在王琴看來,《我想和你唱》第三季的變化更像是一種破殼式的內在創新,這一季節目更像一個新節目,“任何一個模式,當它的新鮮度消失的時候,不管是製作者,還是觀眾,都需要尋找變化來激發一些新的興趣”。

時間回到2016年,手機K歌軟件剛剛興起,《我想和你唱》第一季也正式推出,王琴說那一年真的恰逢其時,“製作者很興奮,也覺得好玩。”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但今年,在第一期正式播出前,全民K歌上與蔡依林上傳同框合唱視頻的人數就達到了573萬,王琴直言也曾被這數據嚇到,“很多人拿著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唱,甚至半夜在家裡也可以唱歌了。”

2018年初,湖南衛視“年末的群Party”上,湖南衛視公佈其在2018的七大任務,其中一項就是,大力試行一線團隊工作室制度,年初選出了7個團隊試行工作室制,“王琴工作室”成為其中之一。《我想和你唱》第三季便是在這項制度試行的半年間誕生的。據湖南衛視節目製作中心主任黃宏彥介紹,被授牌的7個工作室佔湖南衛視26個節目團隊中36.2%的導演人數,完成了湖南衛視60%的自辦節目。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在一個月前,湖南衛視召開工作室會議,王琴所在的團隊也被正式授牌成立“王琴工作室”。對王琴來說,工作室的機制是一個激勵,“讓大家對製作更多更好的節目,有一個內在的動力”。

制度的創新對生產力的提高似乎卓有成效,但對節目製作這來說,內容創新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去專業化的星素結合,這一季的《我想和你唱》有了更多可能

“音樂節目很多,同行們也都在找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讓觀眾會有新鮮感。”這兩年來,不管是在音樂上仔細打磨的,還是在互動上尋求突破的大家都已經看過了,“我們也在思考,接下來音樂節目的熱潮會是在哪裡”。

“人類是需要音樂的,但大家對前一波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對於是否會有第四季,王琴的答案依然保守,“我們也需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要往下做,還需要找到方向來讓自己繼續有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